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婚姻中的法律规避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几个婚姻案件中的法律规避问题,对法律规避这一独立制度的合理性作了一简要分析,认为法律规避行为中当事人利用连接点之行为是冲突法上之法律规避区别于其他法律领域中法律规避的根本性标志,而当事人违背内国强行法规范是法律规避制度得以确立的效力依据和基础,最后本文充分论证了法律规避制度的合理性并就中国的法律规避制度构建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2.
200多年来,各国国际私法学者围绕法律规避问题展开论述,提出若干针锋相对的观点。梳理和思考这些观点将是一项很有积极意义的工作。经过梳理和反思,得出以下结论:法律规避是一种合法行为;法律规避独立于公共秩序保留;直接适用的法律不能代替反法律规避制度;法律规避的手段是改变连接点或者改变连接点指向的具体事实以及各国应当承认法律规避的效力。  相似文献   

3.
秦君宜 《东岳论丛》2004,25(4):191-194
法律规避问题 ,在现代国际民商事交往中是经常发生的。在国际投资、补偿贸易、国际租赁、婚姻行为、财产继承等关系中 ,法律规避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逃法和脱法的行为 ,主要表现为国际民事诉讼中欺诈性法律规避 ,其中 ,不仅涉及到应适用的实体法的确定问题 ,同时还涉及到程序法和管辖权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4.
论法律规避     
向会顺  杨兵 《天府新论》2007,(Z1):155-156
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纠纷不可避免,而制度多元,因此,处理纠纷的方式也呈多元化的格局。我们在承认法治乃社会主流的同时,也应给予有条件的法律规避以一定的地位,认为法律规避是一种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涉外民商事审判中法律规避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规避现象的增多,既影响我国法律的权威,也不利于国际民商事交易安全的保护。研究该问题,为司法审判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尤显重要。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结合判例对法律规避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司法部门甄别和处理这类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人们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坚持以物本价值为取向,就会导致精神世界的忽视和精神家园的荒疏。从社会价值层面来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对社会价值取向进行协调。本文从求利价值取向与求义价值取向的双向制衡、个体价值取向与集体价值取向的合理兼顾、一元价值取向与多元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等三个方面进行社会价值取向协调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是蕴涵着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的实践活动,不同历史阶段,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特征各异,并遵循一定的历史演变轨迹.在经济价值向度,各个时代的技术创新都追求创新的经济价值,但经济价值的实质、地位在不同时代又各异.在生态价值向度,技术创新经历了(朴素的)生态价值取向-(基本)无生态价值取向-生态价值取向这--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人文价值向度,技术创新也经历了(朴素的)人文价值取向--(基本)缺乏人文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取向这--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创新的异质价值取向之间的协调程度不一.只有在异质价值取向之间形成相互规范、相互制约的关系,方可实现技术创新的"真"、"善"、"美"之间的内在和谐与统一.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环境法学界关于环境法基本问题的观点来看,我国环境法学界环境伦理价值取向经历了狭隘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正处在温和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阶段,呈现出向可持续发展观价值取向转型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法律规避与意思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愚 《北方论丛》2010,(2):152-155
国际私法上的法律规避问题与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主观前提、作用方式和最终目的上有不容忽视的契合点。鉴于各国实践中对法律规避问题效力认定上的冲突与困惑,从形式上与实质上均有理由终结这一制度,代之以完善的意思自治原则。这种替代对法治社会的发展亦有进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陶琳  陈鹏 《学术探索》2014,(5):53-58
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是权力主体基于一定价值标准做出的价值判断。教育法制建设价值取向包括三个方面: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教育司法的价值取向与教育法律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教育立法存在"重效率、轻公平""重秩序、轻自由""重实体、轻程序"的价值取向偏失,司法价值取向模糊,尚未形成有利于教育法运行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在未来教育法制建设中,必须及时矫正教育立法的价值取向偏失,明确教育司法价值取向并建立以"维权"为核心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价值取向,从而完善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引导教育法律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及我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调整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周平 《学术探索》2002,2(6):58-61
任何民族政策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民族政策的真正底蕴 ,是民族政策的真正本质。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一旦形成 ,往往演化为一种外在的力量 ,影响着民族政策的发展。长期以来 ,我国民族政策形成了一种“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此种取向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现实的情况表明 ,我国民族政策价值取向的调整势在必行 ,通过调整确立一种将国家利益置于至上地位的“国家主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具有高度显著差异。其中,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别与教育、医药、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高度显著差异;教育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别与医药、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高度显著差异;医药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分别与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有高度显著差异。发展空间价值取向是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主流,但是大学生对依托专业谋求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13.
在罪刑法定原则下,刑法解释的界限介于被允许的扩张解释和被禁止的类推解释之间,换而言之,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的区分标准就是刑法解释界限的设定标准.从问题类型划分的角度来说,这个设定标准属于刑法问题中的价值判断问题,对此应该通过协调刑法的安定性与刑法处罚的必要性这两个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来解决,换而言之,就是要在刑法解释的明确性与妥当性之间实现均衡.  相似文献   

14.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我国的国际战略经历了两大阶段 ,其主导价值取向也由意识形态至上转换为国家利益至上。本文从分析作为价值取向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开始 ,论述了我国国际战略价值取向转换的过程及其理论和依据 ,并对 2 1世纪我国国际战略的价值取向作出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5.
论国际私法上法律规避性质和效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凯  孙燕 《理论界》2004,(5):103-104
法律规避在性质上并非一种欺诈行为、违法行为和逃法行为,而是当事人主观能动地选法行为,这种行为具有处于合法性与违法性之间的属性,即虽不是合法行为,但也不是违法行为。性质决定效力,非法的行为才会产生违法的结果,对法律规避的效力应予以完全认可。对有损法院地国利益的规避行为,可援引公共秩序保留拒绝外国法。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之价值取向实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或经营者之价值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有三种价值取向,第一种是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极端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第二种是以利他为手段,以利已为目的,利他与利己统一的合理利已主义的价值取向;第三种是利他与利己互为目的和手段,利他与利已统一的互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前两种是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上述三种价值取向,第三种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在新的形势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嬗变。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情况,分析了社会变革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影响,探讨了影响学生价值取向的原因。提出了培养学生正确价值取向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理论界是一个较有争议的问题。,如何认识和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价值取向,从不同视角研究会有不同的结论。本文认为,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价值取向,科学、合理的视角应该是从理想性价值取向和功能性价值取向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否则就会失之偏颇。从这个视角看,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价值取向应该是:社会主义、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为理想性价值取向;统一、富强为功能性价值取向。但它们的具体内涵有一个调整、冲突、磨合的复杂演变历程。  相似文献   

19.
宪法究竟是"价值中立"的,还是倾向或者指向一种主流价值观,这是宪法学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如果是价值中立的,宪法就表现出一种多元宽容的取向,即使是仅为社会中极少数人所持有的、明显违背社会主流的伦理观和正义观的观点,仍然为宪法所保护.例如在美国,即使是鼓吹种族歧视的言论,尽管其并非"政治正确",仍然是受到保护的.在关于三K党言论的勃兰登堡案中,最高法院指出,再偏激的言论也只是言论,应该受到保护.①然而,类似的问题,在德国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判断.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宣称,《联邦德国基本法》在基本价值取向上是反纳粹的,《基本法》是"纳粹的对立方案",从而禁止纳粹言论的法律并没有违反宪法对于言论自由的保护,是合宪的.这说明德国的宪法并非价值中立的,而是取向于对某种特定价值的保护,而排斥损害此种价值的言行,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维护.这种主张与德国将"自由民主基本秩序"作为国家的价值取向以及采纳"战斗式民主"理论一脉相承.本文将从2009年11月4日德国联邦宪法法院作出的文西德尔裁定入手,对这一理论及其实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法律人性化价值取向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危玉妹 《东南学术》2005,(5):147-153
法律人性化的价值取向是法律对和谐这一价值选择的具体体现。立法的人性化价值取向表现在对人权的保障、对权利的保护、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支持、对强势权力的制约;执法的人性化价值取向转变了执法的理念、执法的模式和工作机制,更好地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而司法的人性化价值取向不仅仅转变了司法的传统理念,更是体现了社会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因此,法律的人性化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