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刘华军 《船山学刊》2008,(4):111-113
自然的整体有机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之“道”乃天地之“遗”,是自然之本性,是连接人与世界万物之纽带。“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于是老子主张无为,无为乃“圣人之德”,无为而又为。以此可以看清老子的整个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2.
屈原在他的叙事性抒情长诗《离骚》中,以大段篇幅写到了他离开人间远游天国的幻想情景:在向重华陈辞后,他踏上了“往观乎四荒”的征程——“驷王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开始向天国进发,早晨从苍梧出发,傍晚到达昆仑山的县圃,于神灵境界之门的灵琐稍事停留后,再继续行程;在天国境界内,他任情驱遣:“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飘风屯其相离  相似文献   

3.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哉!国无人兮,莫我知也。”遂自投汨罗而死。谊追伤之,因自喻。其辞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阘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世谓随、夷为溷,谓跖、为廉;莫邪为钝兮,铅刀为铦。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斡弃周鼎,宝康瓠独离此咎分!讯曰:已矣!国其莫吾知兮,独壹郁其谁浯?凤…  相似文献   

4.
柑颂     
贾傅祠柑树,见纪《水经注》引《湘中记》云:太傅手种。昔唐虞苞贡橘柚,而黄柑不可包。致言柑者,东方朔、司马相如,年代皆在贾后,则柑树故实莫先于此。自前汉及北魏,斯树犹存,比之邵棠有余寿矣。隋唐以来,未闻遗蘖。按察夏公既新祠宇,于佩秋亭下种柑二株,以寄怀贤访古之迹。窃寻宗炳、胡济之、王升之、谢惠连并有《柑赋》,全文久佚;乃仿《橘颂》,作赞一篇。其词曰:神禹奠衡,楚材桢兮;嘉树珍果,充苞名兮。淮江橘柚,致远实兮;唯此黄柑,美不可马日兮。剡枝重叶,冬荣雪兮;柔肤丽色,世色说兮。孕露含醴,解民愠兮;连类骈…  相似文献   

5.
一苍梧史称舜崩苍梧之野。司马相如曰:「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是苍梧在上林东,并不指湖南零陵为苍梧也。方与纪要:河南内乡县西南百二十里,有丹水城,南去丹水二百步。范汪荆州记曰:「丹水县,尧子朱所封,亦曰丹朱城。」山海经谓舜与丹朱葬相近恐苍梧当近此。淮南修务训:「舜南征有苗,道死苍悟。」文选注引六韬:「尧与有苗战於丹水之浦。」吕览召类:「尧战於丹水之浦,以服南蛮。」淮南兵略训同。论衡儒增:「尧伐丹水。」又恢国:「尧有丹水之师。」是古谓三苗在丹水,舜征有苗留葬苍梧,必舆丹水相近。后人谓有苗在洞庭已误,亦豈有南征洞庭,而道死道州零陵之理左哀四:「楚右师军於苍野。」杜预注:「苍野在上洛县。」水经注:「丹水自苍野东历菟和山,疑苍梧之野即苍野,在今陕西商县东南,菟和山西境,故司  相似文献   

6.
惜馀鬒赋     
□桐圭之睦怡兮虞启胙于荣河历遥绍以迄今兮。孰枝叶之易柯。感膺生之不夙兮。日景倏而西驰。犹及夫摇炗之末兮。载夕炤之希(?)。皇天不植余于邱陇兮。讬根荄以成质。听零露之倾凋兮。随樵苏而萧瑟。庚不被羽毳于余躬兮。翾风跂行于中野。翦以为卫之白兮。剸以为旄之赭。顾文身之蜑族兮。睨彫题之裔土。欲导余面往孳兮。余颤回而不顾。相朔漠之与日南兮。匪卬心之所留。东不嬉夫榑桑之炎烈兮。西旋驭于不周。睇土中而宛诣兮。曰轩与舜之所治。象穹天而表崇嶐兮。总元(?)之  相似文献   

7.
曾亚兰 《云梦学刊》2007,28(4):35-39
屈原作《湘夫人》抒发约黄昏而不见之哀怨,托二妃神话以寄犹冀一遇之意。杜甫步尘屈原,作《湘夫人祠》抒发湘妃祠破败荒凉之慨,借苍梧遗十艮以寓眷恋不忘之意。时代变迁,湘夫人祠庙貌沧桑冷寂,杜甫落魄楚地,谒祠凭吊屈原和湘夫人。其《湘夫人祠》犹近体中《湘夫人》。屈原与杜甫似乎命中注定要走在一起,两个冤魂,抒同一情怀,悲凉之身,沉同一条江。屈原《湘夫人》与杜甫《湘夫人祠》乃借他人酒杯以浇自己心中块磊,这是因为他们从湘妃苍梧遗恨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正是:湘娥即屈原,屈原即少陵。  相似文献   

8.
张峰 《北方论丛》2012,(3):91-93
出土材料中所见夏桀的事迹很多可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郭店楚简《尊德义》认为,夏桀无道;上博楚简《君人者何必安哉》认为,桀死于汤手,《鬼神之明》认为,桀杀关龙逢。但也有不完全密合之处,《容成氏》一文所述汤伐高神之门和桀逃至苍梧之野,"高神之门"即文献的"焦门",而桀逃至"苍梧"可能受舜葬"苍梧之野"的影响,桀的最后卒地应在"苍梧"。在战国楚时代,桀及汤伐桀的传说已经不止一个版本。  相似文献   

9.
姜亮夫先生说:“然以本篇细绎之,则山鬼乃女神。而其所言,则思念公子灵修之事。灵修者,楚人以称其大君之谓也,则山鬼岂亦襄王所梦巫山女神也耶?……则山鬼为神女之庄严面,而神女为文士笔底之山鬼浪漫面矣。姑说之以待世之好楚辞者。”(见《屈原赋校注》263、264页)郭沫若先生说:“‘采三秀兮於山间’,於山即巫山。凡楚辞兮字每具有於字作用,如‘於山’非巫山,则於字为累赘。”(见《屈原赋今译》32页注语)马茂元先生说:“象《离骚》、《九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梏子洲头。”“湘江北去。”许多注释者释为“湘江的水滚滚向北流去。”“滚滚”二字不准确。“滚滚”乃激浪奔流之状。“不尽长江滚滚来”,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可以说是类似的景象。夏季的湘江,也是翻波涌浪,滚滚北流。屈原《怀沙》:“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浩浩沅湘,分流汩兮。”而这首词所描绘的是寒秋的湘江,  相似文献   

11.
    
《汉书·高帝纪》:“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酒酣,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按,《史记·乐书》:“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司马贞索隐:“侯,语辞也,兮亦语辞,沛诗有三兮,故云三侯,即大风歌。”索隐说甚是。古时,“兮”“侯”当音同。《说文》:“兮,语所稽也,从丂、八象气越亏也。”段注:“胡鸡切,十六部。”十六部即“支”部。“支”“侯”两部乃旁对转关系。“兮”“侯”同属  相似文献   

12.
屈原生于南阳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在《九章·抽思》中有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好女夸佳丽兮,片半独处此异域”。论者以为,屈原乃系流放至此。亦有以为非流放而来者,但不详所以。本文试从屈原与汉北之关系的角度作点探讨,以求窥见屈原到底为何去汉北之地。一、屈原得姓之地———南屈作为楚...  相似文献   

13.
钟炜 《南方论刊》2006,(10):87-88
对洞庭与苍梧郡各种说法进行辨析,认为楚秦苍梧郡腹地在九疑山区,汉苍梧郡移至五岭以南,与南越苍梧王属地有关。  相似文献   

14.
咏月,在我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诗经·陈风·月出》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借皎洁之明月表达男女相悦而思念之情,开我国古典诗歌望月怀人之先声。之后,咏月日盛,情思愈广。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相似文献   

15.
《理惑论》是我国佛教初创时期的一部重要著作,但因收录问题和该书序言之内容与史实和史料记载不符,导致自明以降许多知名学者对于该书之真伪予以关注和考证。实际上,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和该书序言所言之时空,学界可视该书成书于汉魏时之交州,其作者既非"汉太尉牟融",亦非《理惑论》书名下的"苍梧太守牟子博传",而是苍梧地区的一位精通儒释道经典之隐士。根据伪书的界定和该书序言,也可视该书为伪书。  相似文献   

16.
先秦传世典籍“兮”字本貌及形用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兮字在甲骨文中既已出现,在先秦传世典籍特别是韵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然在与先秦传世典籍同期创制的出土文献中未见其踪影;凡传世文献作兮处,相对应的出土文献皆不作兮。兮或为呼吸之吸的本字,作语气词始自秦汉时期,先秦传世典籍所见兮字系后人改字所致。  相似文献   

17.
经下凡一千四百五十一字、盖曾子所释门人记之、第一章释诚意、兼释与诚意相关之格致正修诸义、并释慎独之君子、其明明德亲民、在知止知本之义、曾子曰。十吕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此节紧承经上第三章说来、而释其义、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諠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  相似文献   

18.
“琐兮尾兮, 流离之子。” ——《诗·邶风·旄丘》  相似文献   

19.
湘潭王闓運評點 陳一之十二宛丠刺幽公也三章章四句子之湯兮宛丠之上兮洵有情兮而無望兮評欲抑先揚使人不敢以風流自賞坎其擊鼓宛丠之下無冬無夏值其鷺羽坎其擊缶宛丠之道無冬無夏值其鷺(壽羽) 東門之枌刺亂也三章章四句 東門之枌宛丠之栩子仲之子媻娑其下  相似文献   

20.
屈原不是自杀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屈子的死因,从来都认为是投江自杀。其根据主要是取之于屈赋,赋中有许多辞句都确乎为投江自杀的表白。例如: 《离骚》:“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悲回风》:“宁逝死而流亡兮,不忍为此之常愁”。“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惜往日》:“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不仅以上辞句都被视为投江自杀的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