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春秋 《决策探索》2005,(11):81-82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1978年),胡耀邦还不是政治局委员,还没有陈永贵的官大(陈当时是国务院副总理)。不过胡耀邦敢说敢干,他在中央党校讲起学大寨修建人造平原来,就直截了当地说那是劳民伤财。胡耀邦“文革”期间挨整,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多年,对学大寨搞农田基本建设中的形式主义和花架子等毛病看得很真切。所以他对陈永贵极端重视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以为然。直到多年以后,水利部长钱正英每次找他谈有关农田水利建设的问题仍然战战兢兢,胡耀邦一听这种话题就不高兴。  相似文献   

2.
沈宝祥 《领导文萃》2006,(6):120-123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叶剑英即派他的儿子去看望胡耀邦,并征求胡对治理国家的建议。胡耀邦给叶帅提了三条建议。有些人称这三条为“新隆中对”,胡耀邦在中央党校工作时的秘书陈维仁则称之为“隆中三策”。  相似文献   

3.
<正>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东麓、汾河西岸的交城县,是华国锋的故乡。2009年9月,我专程前去探访华国锋故居。走访华国锋出生地华国锋的出生地,就在交城老县城的永宁南路46号。那是一  相似文献   

4.
孟德强 《领导文萃》2013,(17):51-55
"胡耀邦是个好同志""文革"期间,习仲勋被扣西北大学一个月左右,一天上午,从北京来的两名红卫兵通过学校"文革筹委会"找到我和习仲勋的住处,要他写一份"揭发"胡耀邦的材料。习仲勋一听勃然大怒:"你们这两个娃娃,真是没事找事!胡耀邦能有什么问题?我啥也不能给你们写!"两人一听,发了红卫兵的脾气。我怕他们动粗,赶紧上去调停:"你们俩先出去一下,等他平静下来再说。"两  相似文献   

5.
胡耀邦对家人和亲朋的要求很严格,他有"二不准":一是不准亲友上京找他办事;二是不准亲友打着他的招牌办事。直到胡耀邦逝世,他在浏阳的亲属没有一个人转为城市户口、安排工作的,全都是普通农民。  相似文献   

6.
正毛泽东与胡耀邦同为湖南人,同受湖湘文化的熏陶而具有实事求是、敢于担当的性格。毛泽东很信任胡耀邦,曾在延安称赞胡耀邦"思想敏锐,口若悬河",并且着意培养胡耀邦。而胡耀邦一生最崇敬的人就是毛泽东。毛泽东的一句话启发胡耀邦投身革命胡耀邦见到毛泽东,是在1927年,但是这种"见到",只是胡耀邦在一定距离开外看到毛泽东演讲。当时的胡耀邦年仅12岁,是里仁小学的学生,当年的毛泽东34岁,是全国农民协会总  相似文献   

7.
《领导决策信息》2008,(18):15-15
加强干部培训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要求。但与以往干部培训不同的是,从山西省委党校省管领导干部进修班赴中央党校延伸培训4月16日在北京开班,来自山西省的52名省管干部将在中央党校参加为期两周的专题学习。此前他们已在山西省委党校接受了一个半月的理论培训,在中央党校,他  相似文献   

8.
正胡耀邦的得力助手项南,出生于1918年11月,福建连城人。他出生在一个颇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上,曾任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的项南是一个非常值得大写的人物。纵观项南的从政生涯,可以说是波澜起伏,顺境和逆境并存、升迁与沉浮交织。尤其是建国以后,他与胡耀邦曾有过密切的工作联系,可以说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高勇所著《我给胡耀邦当秘书》简体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前总书记胡耀邦的百岁诞辰刚刚过去,在这本九章27万字的书中,担任了胡耀邦七年秘书的高勇,用亲身经历,回顾了胡耀邦任职团中央书记之后的诸多往事,以及胡耀邦骨灰安放在共青城的经过。在一个人的历史上,不定哪一步就是个转折。胡耀邦1952年7月由川北调来北京。当时他任川北区党委书记兼行署主任。据传他可能到政务院(国务院前身)任建筑工程部部长。后因时任团中央书记的冯文斌忽然要调动,急需有人接  相似文献   

10.
<正>近日,以战略哲学专业为依托,第一次"战略思维论坛"在中央党校召开,国内知名战略研究专家共话"战略思维与改革战略",从战略哲学的高度探讨国家改革战略问题,共谋学科建设发展蓝图。段培君(中央党校战略哲学教授):"在亚里山大胜利的根源里,人们总能找到亚里士多德。"战略与哲学具有深刻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中央党校设立战略哲学学科的基础。2012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以来,中央党校成为第一家设立战略哲学学科的学府,并招收了第一届博士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中央机构几经变化。那么总书记一职是何时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称谓的?曾长期担任中共一把手的毛泽东,为何从未被称为"毛泽东总书记"呢?建国以来,先后有毛泽东、邓小平、华国锋、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担任中共中央主席或者中共中央总书记一职。一大时,"书记"成为最高领导人的称谓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只有50多名党员。人员少,事务少,所以中央只设了由三人组成的中央局,选举陈独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4月27日召开的省院干部培训资源共享座谈会透露,山西省将与中央党校等7所全国干部培训基地建立优质干部培训资源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组织部培训中心、中国浦东、井冈  相似文献   

13.
徐庆全 《领导文萃》2009,(19):64-67
多少人感谢胡耀邦 从1976年至1978年,胡耀邦抓住一个最要害的问题,拉开中国社会大转折的序幕,这就是极具针对性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  相似文献   

14.
周祖城 《管理学报》2022,19(2):235-244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伦理是何关系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跳出仅仅从概念视角分析文献中实际采用的定义的局限,提出“3+2”的分析框架,即从三个视角(基本概念、学科领域和社会运动)、两个层面(现实层面和理论层面)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的关系。分析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与企业伦理概念之间的关系,不同于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与企业伦理领域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企业伦理运动之间的关系;同样是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概念之间、领域之间和运动之间的关系,现实层面的关系和理论层面的关系也有差异;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伦理既非互不相干,亦非完全等同,也不是简单的一个包含另一个的关系,而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华国锋渐渐明白,只有把“四人帮”抓起来,才能阻止他们的争权夺利 ●华国锋说:邓小平一点没有减少活力。邓小平回答:他的精力归政治局使用 ●邓小平拒绝接受“两个凡是”,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向华国锋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6.
徐文钦 《领导文萃》2010,(11):131-134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但现实情况是,一些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少读书了。让我们来看看毛泽东和胡耀邦的做法,也许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正胡耀邦:要起草一个好报告1986年10月3日,胡耀邦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会议,谈十三大报告的起草问题。参加会议的有薄一波、万里、姚依林、温家宝、钱李仁(人民日报社社长)、袁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秘书长)及起草组的同志。胡耀邦说:改革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要不断自我完善。胡耀邦设想在五个问题上阐发一下,一是认识论,二是改革,三是外交,四是党内生活,五是终身制。他强调,民主、法制、文明,首先是把党的生活搞好。党组织的每个细胞都要有造血功能,这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完成中央党校提出的进一步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我们图书馆积极响应,以申报课题形式获得"市情数据库"资料整理研究立项,作为中央党校校级科研课题"中国情与地方志文库"资料整理研究的一个子课题,如何做好这些课题,如何使我校特色数据库为教学科研服务,真正发挥资政作用,我个人认为应该有一个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19.
我最早认识华国锋是1961年在长沙。当时,张平化(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曾向我们这个调查组介绍当时湖南省的基本情况,华国锋作为分管财贸的书记参加了这个会议。但是他同我们调查组没有发生什么工作关系,我在湖南三个来月没有同他说过话,对他没有任何印象。我对他有印象是从1975年邓小平复出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日常工作时开始一直到他下台之后的这些年。  相似文献   

20.
告别胡耀邦     
于光远 《领导文萃》2013,(17):91-94
一1987年1月胡耀邦出席了专为对他进行批评的党组织生活会、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发出了公报。公报里说,会议对胡耀邦"进行了严肃的同志式的批评",同时,批准了胡耀邦辞去总书记职务的请求,保留他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的职务。在这个会议之后,胡耀邦就不再在公开场合露面。1987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他参加了。在这个大会和会后的一中全会上,胡耀邦再次被代表们选举为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