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中产阶层的定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提出了一个以公共权力、资产控制权和技术资本为基础的中国城市阶层地位划分的理论模式,进而建构了一个由社会上层、中产上层、中产下层、技术工人及小职员、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5阶层构成的阶层结构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阶层地位是制度化的、由资源占有关系所规定的社会位置;居于这些位置上的人们是这一阶层的成员,他们享有相应的生活机遇,甚至在主观上认同这一社会身份。对中产阶层的界定应置于社会整体阶层结构中进行;中产阶层地位是位于基本阶层地位之间的阶层地位。据作者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2003年中国全国综合调查"(CGSS2003)资料所作的分析显示,中国城市的社会上层占大约0.6%,中产上层占7.6%,中产下层占22.8%,技术工人及小职员占25.7%,非技术工人及个体劳动者占43.4%;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是较典型的"金字塔"形结构。统计结果还显示,这一阶层框架对收入、家庭住房面积、阶层地位认同、幸福感等生活机遇和主观社会态度变量的方差的消减,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这些结果表明,作者所提出的阶层分析框架对当前中国城市社会的阶层结构而言,是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民社会网络资本的阶层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采取了在社会网络领域长久被忽视的阶层分析的视角研究中国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结构特征。通过对2000年北京城市居民社会网络调查资料的定量分析,我们发现,阶层地位对城市居民的社会网络资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专业行政管理阶层的网络规模大于工人阶层,前者的关系种类比后者更多元化。专业行政管理阶层和白领阶层比工人阶层拥有更明显的“结构洞”社会资本,前两个阶层与网络成员的交往频率低于后者。专业行政管理阶层的社会网络在性别、年龄和职业异质性方面高于工人阶层。总之,占据高阶层位置的专业行政管理人员比工人拥有更丰富的社会网络资本。社会网络结构特征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行政管理阶层和工人阶层之间,可能与中国阶层结构的不充分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新名词     
《中国社会导刊》2008,(20):57-57
“草根网民”,草根多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草根网民”代指那些身份普通、平凡的网民,但他们却是中国互联网用户中最活跃的一群人。  相似文献   

4.
继北京之后,上海精英阶层的不少男士也悄悄地换装了,换下西装皮鞋,穿起平凡稍带有些樟脑丸异味的陈旧装饰。  相似文献   

5.
顶级湖居,青山湖阶层的居住理想古往今来,湖畔不约而同被大家视为绝佳宜居之地。相传美女西施与大夫范蠡功成之后即泛舟五湖,悄然隐世,想来也是于湖畔择一佳处临湖而居,富贵佳人,湖届生活何等旖旎畅意,令人遐思而神往之。而在世界之中,湖居已经成为一种居住风尚。  相似文献   

6.
当前中国阶层固化严重,社会流动大为减少。在这个知识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将对农村青年社会流动产生重要作用。本文以南充市B社区为例,进行调查走访,探究高等教育对农村青年社会流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学研究恢复的30年里,"社会分层研究"是成果最多和发展最快的研究领域之一,在此期间,根据不同的时代因素,社会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社会结构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新阶层的出现为创造和谐社会带来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矛盾和冲突。研究分析当前我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及带来的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5的调查数据,采用Ologit回归分析青年的社会经济地位、主观阶层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青年人群其幸福感越高;个人社会经济地位整体上对青年人群幸福感的影响有限;主观阶层和对未来阶层流动的期许对青年群体幸福感存在正向影响,而青年群体对自身过去阶层流动的感知对其幸福感无显著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阶层对青年群体幸福感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婚姻续存状态下的青年人的幸福感影响更大,个人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阶层对婚姻非续存状态下的青年人的幸福感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展,不同家庭阶层、经济、文化、居住地背景的社会成员是否享有均等的高等教育机会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云南省13所高校1590名彝族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彝族各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总量及入读学校的层次、类型均有显著差异,但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各阶层之间的入学机会差异最小;当彝族父母有本科及以上教育背景时,其子女就读重点高校的机会大幅增加;高职高专院校为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了相对多的入学机会;伴随着高收入家庭子女争取更高层次和质量的教育机会的同时,彝族中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层次有逐步上移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