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文选集注>中保留有许多左思<三都赋>旧注,其中包括卫权<吴都赋注>.台湾学者周法高撰<吴都赋卫权注辑>,但颇多讹漏,因此重新辑入并加以补正.周先生认为,卫权注今独存<吴都赋>中,颇合裴松之注<三国志>谓"权作左思<吴都赋>叙及注"语.其实不然,卫权<略解>序注皆当是针对<三都赋>而作的,其注独存<吴都赋>注,盖与<三都赋>旧注本流传有关.  相似文献   

2.
左思《三都赋》的晋人旧注有张载、刘逵、卫权、綦毋邃四家,这些在唐前单行的注本后被唐人《文选》注吸纳,原注渐次亡佚,唐钞《文选集注》便成为认识晋注的重要媒介.诸家晋注各有特点,又皆具有无征不信的精神,和《三都赋序》所言的征实作风一致.对晋人旧注的考察,促使我们再次思考《世说新语》注中提出的《三都赋》左思自注说.  相似文献   

3.
明州本<文选>是五臣注在前、李善注居后的六家本系统,编纂上有明显的重五臣倾向.在二家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多为对李善注的删略.李善注的删略有些部分以校语"善同五臣某注"的形式"明删",有些部分则是不做任何说明、径直删去的"暗删".被删略的李善注,与保存的五臣注都有所差别,个别地方的注文甚至差异较大.明州本进一步增强了秀州本的删注体例,有些地方已经超出了这种体例本身的范围.  相似文献   

4.
北宋监本《文选》是宋刻李善注《文选》的第一个定本,该本形成之时对唐抄本《文选》的李善注、旧注都进行了整理.北宋监本整理《文选》旧注有新增、纠谬、补充三种主要方式,但在整理中也产生了讹误、衍文、失注、脱文、粗疏等项失误,北宋监本整理唐抄本《文选》旧注失误的主要原因一是未能广泛搜集李善注诸本,二是校勘草率,因此,对北宋监本《文选》的评价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尤刻本《文选》被认为是李善单注本的代表,但是将此本和相关版本进行详细比对后发现,它已经严重偏离了李善注。与已知最早的李善单注本北宋国子监刊本相比,仅《吴都赋》一篇,尤刻本就出现了2035字的增注。这些增注不仅来源复杂,而且大部分找不到出处,比较可靠的推测是:尤袤手中有一个李善注本,而这个注本有大量的旁注附在善注之旁。尤袤在刊刻之时,把这些内容作为善注收入了新刊本。总之,尤刻本是一个以李善单注本为名的杂糅了诸本的《文选》注释本,从学术研究层面讲,是一个很不值得信赖的本子。  相似文献   

6.
《文选》李善注引用《通俗文》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征引旧籍来注解《文选》是李善注的显著特征,也是李善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原因。作为我国第一部解释俗言俚语的训诂专著《通俗文》,在李善注《文选》时曾被多次引用,以解决《文选》俗语词的训释。李善征引《通俗文》基本达到了其训诂目的,但也有某些不足之处,如应当征引却未征引,以及个别地方征引失误。考察李善注征引《通俗文》的情况,是完成《文选》训诂问题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三都赋》被归于"都邑赋"一类中,而"都邑赋"则是从汉代到六朝都被不断书写的一个题材。通过《三都赋》与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之间的关系我们便可以看出,这些赋作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共同特征。但是,通过研究《三都赋》与其他时代同类作品的差异,我们能够勾勒出"都邑赋"之间的发展过程,可以据此理解东晋南北朝的"都邑赋"的写作情况,并借以判断《三都赋》在文学史上的学术位置。  相似文献   

8.
校堪发现,当今中国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藏南宋绍兴辛巳建阳陈八郎刻本《五臣注文选》与北宋国子监本《李善注文选》吻合之处数量很少,而且其吻合处多同于早期写钞本《五臣注文选》.由此证明,陈八郎本木记中所谓“监本”并非宋监本《李善注文选》,而是今日已佚的宋监本《五臣注文选》.陈八郎初刊本应是纯粹的《五臣注文选》本,它来源于五臣单注本系统,反映了《五臣注文选》与萧统《文选》的原貌.  相似文献   

9.
<魏武帝注孙子>是<孙子兵法>最早的注本,主要是疏通其文意并解释字词.四部丛刊<孙子十家注>本"曹操曰"只有337处,而在<汉语大词典>中,释义直接利用曹注的凡20条,首例见于曹注的凡9条,首例可提前到曹注的凡13条,失收词条的凡7条,失收某词义项的凡11条.这足以证明曹注具有极高的语言学价值,对辞书编纂与修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平行比较研究法 ,从中韩《三都赋》的写作动机、规模、内容、创作方法和风格五方面进行了比较 ,指出了两篇赋的异同之处及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