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抗日战争时期,面临民族危机的加深,顾颉刚先生表达了包括"中华民族是一个"在内的一系列的民族观念,对当时的学术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本文回顾了这一时期顾颉刚先生在《益世报》上发表的有关民族的文章,并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之上对顾先生的民族观念进行提炼总结。顾先生的民族观可以概括为反对"中国本部"、"五族"、"十八省"等观点;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反对"五大民族"的说法;民族是由"团结的情绪"所造就的。  相似文献   

2.
顾颉刚与李安宅是民国时期的重要学人,在各自学科领域成就卓著,且都关注边疆问题。两人交谊因国学研究而结缘,因边疆研究而深化。两人均长期在燕京大学任职,均因抗日言行不宜久居北京,且先后到西北考察。两入在西南期间,都参与了中华基督教会边疆服务部、中国边疆学会、中国边政学会的工作。二人在思想和学术上和而不同,都钟情学术但关心现实,精研高深学问也注重社科普及,学有专攻但兴趣广泛,重视文献也注重实地研究。在边疆研究方面,顾颉刚重点关注边疆史地和民族整合问题,而李安宅侧重边疆社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近代中国,“中国民族是否确为衰老,抑尚在少壮”堪称是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受时代的影响,忧心民族前途的顾颉刚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建立了“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的民族理论。从学术渊源的角度来讲,顾颉刚之所以能够建立这一民族理论,受到了梁启超、杨度、李大钊、孙伏园等相关论述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并非前人论述的简单延续,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而且具有指导现实的品格。可以说,顾颉刚“中华民族尚在少壮”理论的建立,不仅增进了中华民族的理论自信,还完善了关于中华民族现状的民族理论。  相似文献   

4.
江绍原研究的《发须爪》具有思想、理论和历史上的意义,不能忽视的是其对中国早期民俗学具有研究方法上的贡献。本文通过对江绍原《发须爪》研究方法的挖掘,阐述让文献"说话"、亚田野调查、从小处着眼、唯物辩证等的民俗学研究方法,分析了江绍原《发须爪》研究方法的特点以及产生的背景原因。同时兼略谈及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方法,并与江绍原《发须爪》的研究方法相提参照与评说,或许对中国早期民俗学的方法论、学术史是有益的补充与构建。  相似文献   

5.
1939年2月,《益世报·边疆周刊》刊出顾颉刚的文章《中华民族是一个》,引起一场关于“民族”“中华民族”概念的学界大讨论。历史学家顾颉刚与年轻的社会学学者费孝通之间的文章论辩是这一历史事件的焦点。结合相关人物的文集、信件、日记等材料,再回顾这场论辩,发现他们之间关于民族问题的异见反映了民国时期学人对于民族国家建构的不同设想,而学术背景和人生经历会影响学者对民族国家理论的认识与选择。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主张结合中国实际来谈民族问题,但顾颉刚更关注趋同的一面,而费孝通更关注存异的一面。其时,受战争局势所迫,学术的讨论不得不受政治干预而平息。近五十年后,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改了自己年轻时的意见,而对顾颉刚的观点和论证方式多有借鉴,这似乎可视作1939年那场论辩的一段余音。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阐述了顾颉刚先生对我国历史学、民俗学学科创立和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及其中国古史和民俗学研究的突出特点,即以民俗学研究中国古史,以中国古史研究民俗学,二者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7.
汤莹 《回族研究》2023,(3):40-46
在中国疆域沿革史领域,顾颉刚、史念海的《中国疆域沿革史》可谓一部兼具学术与现实双重价值的典范之作。该书以“使知先民扩土之不易”为宗旨,充分运用科学的考证方法,通过从西方引进的章节体考察“历代疆域之变迁”,兼及“地方制度之变迁”与“人户之增减”,一定程度上重塑了“禹域”。该书出版后,不仅有效增强了国人守土有责的疆域意识,而且一度成为中共中央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参考书,更激发了广大学者研究中国疆域沿革的热情。  相似文献   

8.
《禹贡半月刊》是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颉刚等人于 2 0世纪初创办的学术刊物 ,此刊发行仅 4年 ,却发表了很多颇有价值的学术文章。其中关于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方面也刊发了不少有见地的文章 ,本文就有关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特点作述评。  相似文献   

9.
史诗人物形象格萨尔是在"林葱土司家族祖先"这个不确指的原型基础上,综合历史上各藏王、各英雄的事迹的箭垛式人物。《格萨尔》史诗在形成过程中的口头流传形态和一源四射型的结构形态是对顾颉刚先生"层累说"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0.
郭广辉 《民族学刊》2015,6(2):50-64,110-117
《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是李安宅先生研究藏族宗教的代表作品,通过梳理书中各个章节的书写次序,可知李安宅在研究过程中对"实地研究"和"历史"的关系的理解及其研究路数的形成过程。比较李安宅与顾颉刚就甘、青地区藏民的族源问题的研究,可知人类学家与历史学家研究方法和使用文献的不同之处,进而帮助我们理解"实地研究"与"历史"的协奏关系。李安宅对藏族宗教的研究中,加入了"历史"维度,是对英国功能学派和美国历史学派在认识论上的一种超越。"实地研究"与"历史"的协奏关系是该书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白涛 《回族研究》2024,(1):45-52
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等人主办的《禹贡》半月刊以边疆和民族研究为宗旨,成为抗日救亡的一块重要学术阵地。1937年4月,民国知名历史学者齐思和在《禹贡》半月刊上发表《民族与种族》一文,对中国的民族与种族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强调共同的情绪(情感)对于民族形成的重要性。齐思和的文章内容翔实、论据充分,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高度宣扬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对抗战期间中华民族话语的理论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凝聚人心、鼓舞全民族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闽南读书会结束了第一阶段"施坚雅、弗里德曼和王庚武视野下的闽南与东南亚"的阅读,2015年9月至12月,在王铭铭老师建议下,转向从宗教视角理解闽南区域,先后阅读了德格鲁特(Jan Jakob Maria de Groot,1854-1921)、顾颉刚、吴藻汀、桑高仁(Steven Sangren)、李亦园和林美容有关闽南以及与闽南密切相关的台湾民间宗教的著述。闽南民间宗教的巨大张力,启发上述学者思考闽南区域自身及其与更大文明体系之间"多元"与"一体"的关系。读书小组围绕德格鲁特《Buddhist Masses for the Dead at Amoy》及其传记《The Beaten Track of Science:The Life and Works of J.J.M.de Groot》,顾颉刚《泉州的土地神》以及张帆《顾颉刚与土地神——1926-1927年东南沿海的"游士"与"风俗"》,吴藻汀《泉州民间传说》、桑高仁《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及其《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s Reconsidered:The Question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in China》一文,黄英美根据对李亦园的访谈整理而成的《访李亦园教授——从比较宗教学观点谈朝圣进香》,林美容《魔神仔的人类学想象》,组织了八次读书会。读书会前,每位成员独立完成一篇成熟的读书报告,在读书会上研讨,会后综合整理成文字记录。以下是根据大家的读书报告以及讨论汇合而成的对上述著作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在百年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胡适是民间文学的文学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他是"双重的文学"、"比较研究法"、"母题研究"等民间文学研究理念的始作俑者和实践者。他支持顾颉刚的古史辨伪,认定古史传说的嬗变无非是由简单变复杂、由地方性变全国性、由神话变史实、由寓言变事实四种途径,并将其研究方法概括为"历史演进法"。他是我国学术史上提出"箭垛式人物"及"滚雪球"式的变迁规律这两个传说学理论的第一人,为中国传说学的建构奠定了初步基础。《歌谣》周刊停刊,歌谣研究会的学者们风流云散逾十年后,他再度复刊《歌谣》周刊,宣称"我们现在做这种整理流传歌谣的事业,为的是要给中国新文学开辟一块新的园地",并发布全国歌谣普查建议书,因而与南方民俗学派的思潮遥相对峙。  相似文献   

14.
李楠 《中国藏学》2024,(1):125-133+216
《格萨尔》学术史是《格萨尔》研究学术积累与创新的知识系统,体现《格萨尔》研究的内在历史脉络和理论发展的基本型廓。文章提出,史料、诠释和意义是《格萨尔》学术史研究的“三重面影”。《格萨尔》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是史料,诠释是激活这些史料的方法论,而意义是研究的终极目的。《格萨尔》学术研究史料的丰富与驳杂,既是厚重的文献呈现,同时也遮蔽了一些重要资料的应有光芒,因此“作为方法的《格萨尔》学术研究史料”就显得尤为重要。诠释《格萨尔》学术史,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学术阐释的“当代姿态”。只有通过史料的重新勘探和对这些史料的进一步诠释,才能真正聚焦问题,从而凸显《格萨尔》学术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和民族学的先驱之一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1872~1950)的《礼物》是被学术界广为评述的著作,而他的另外一本同样研究"物之流通"的作品《献祭的性质与功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实,《献祭的性质与功能》与《礼物》是相互关联的,要理解莫斯的思想整体,有必要将二者置于同一个体系内"解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民俗学运动从发起到开展,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民俗学工作者,而顾颉刚、周作人、江绍原、钟敬文、娄子匡是其中的五大核心领袖人物。(详见拙著《中国民俗研究史》,2003年;《20世纪中国民俗学的五员主将》,2001年11月《民俗学刊》)娄子匡,1905年7月20日生,浙江绍兴人,又名适翁,回族。娄子匡青少年时代即爱上了民俗学。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就从事民间文学作品的搜集和民俗学的研究。从浙江的宁波勤县到杭州、重庆、台北,他从未间断过对民俗学事业的追求,著作颇丰,成绩显赫。他极富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20世纪30年代在宁波成立了民…  相似文献   

17.
人物研究,首重年谱。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识情别性,知人论世,皆有赖焉;日月为纲,以人系事,推移岁次,举凡氏族之兴衰罔替、交游之酬唱涵蕴、著述之得失先后、舆地之嬗变取舍、从业之开合转换、职官之左右递迁,咸与纳焉。广西学人徐松石,近世以降,大陆罕有专论,然其学术、思想之成就,丰碑在目。今者管窥斯人斯学,亦难舍此径。以下略考徐先生历年著作事迹,期于得见学人治学之大概。抛砖之言,缺漏自多,望方家斧正。一、幼籍两广,陶英毓秀(1899~1915)徐振凡,(考,民国初年《容县徐氏族谱》作“振奋”,1936年徐松石所编《岭南徐氏家乘》页九三、199…  相似文献   

18.
就《汉语札记》中的属格标记"之"与《马氏文通》中的介字"之"在偏次时的用法进行对比研究,重点研究"之"的隐现问题,发现在此问题上,马若瑟的视角主要在西方语法体系,同时也注意到了汉语特有的语感问题。马建忠主要从汉语自身特点来看,主要关注韵律、音步、强调、省略、语气等修辞方面的问题,对西方语法体系也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天方至圣实录》为清代回族学者刘智所著.这是一部记述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天方至圣)生平事迹(实录)的历史宗教著作.作为人物传,这是一部历史著作;作为穆罕默德传,也是一部伊斯兰教创教史和传教史,因而也是一部宗教著作.《天方至圣实录》是刘智晚年的一部力著.在谈到他所著的《天方典礼》、《天方性理》和《天方至圣实录》三部书时,刘智曾有"盖三书者,三而一也.履阶而登,升堂入室,其庶几矣."之言,视《天方至圣实录》为入室之作.我们认为这并不是刘智的自诩之言.就其学术价值而言,《天方至圣实录》确实超过《天方典礼》、《天方性理》二书.例如在《天方典礼》中,对伊斯兰教关于"五功"、"五典"、"民常"的规定,均有较详细  相似文献   

20.
邸永君 《民族研究》2002,4(1):100-101
20 0 1年 2月 ,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吾师王钟翰先生的新著《清史余考》 ,这也是先生的第四部论文集。因师生之谊 ,先生以一册赠我。只见其装帧秀美 ,古朴雅致 ,纸张洁润 ,墨香散溢 ,排版得当 ,点校精详 ;内容宏富 ,文笔酣畅 ;又有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元白先生题写之书名墨宝为之增色。诸美齐备 ,真乃书中之精品也。众所周知 ,王钟翰先生专治清史与满族史 ,又颇善考据。数十年间 ,学术视野几乎涵盖了清史与满族史的各个领域。先生的第一部论文集《清史杂考》面世于 195 7年 ,其中针对当时清史、满族史研究中一些重大问题 ,如努尔哈齐时代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