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2007年底至2008年初在上海和兰州两地搜集的调查数据(N=2200),通过将35岁及以下青年人(N=594)与样本总体作比较,并辅以性别比较、城乡比较和地区比较.较全面地考察了当代青年人对婚前性行为、同居、婚外性行为、青少年性行为、多性伴侣行为、同性恋等热点问题的评价和态度。研究发现,虽然青年人的性态度与中老年人相比呈现出较大的开放和多元的趋势,但并未突破社会的道德底线。与同期的西方国家相比.仍处于相对保守和谨慎的层次。  相似文献   

2.
代际性和阶层性是当代青年文化的基本特征,"80后""90后"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存在代际差异和阶层差异。"80后""90后"青年对国家层面价值观最认同富强,对社会层面价值观最追求自由,对个人层面价值观最注重诚信。在代际差异上,"90后"更向往自由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80后"更看重富强和法治,并且"90后"的内部异质性大于"80后"。在阶层差异上,富裕家庭青年最认同文明、自由和法治,中产阶层家庭青年最认同民主,城市贫困家庭青年最认同平等和公正,外来务工青年最认同富强、文明和和谐,体现出不同阶层青年在物质和精神追求上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刘汶蓉 《社会学研究》2016,(4):145-168,245
"啃老"是转型期家庭领域充满结构性张力和矛盾意向的集中体现。在个体化和矛盾意向视角下,本文选取上海市的访谈案例,通过比较和谐与冲突的两类"啃老"家庭,分析家庭成员的不同认知策略及其对代际关系走向的影响,以此来展示家庭成员在利益、价值、情感方面的互构和张力,讨论传统与现代如何共同塑造当下的中国家庭生活。研究发现,当下中国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的自反性并未导致家庭的个体化,相反,代际责任伦理在家庭成员的自反性生涯和协商实践中得以再造。社会转型强化了"亲子一体"的情感结构,让代际互助传统表现出了强大的文化抗逆性。  相似文献   

4.
当前青年的生活价值观呈现整合和分化并存的趋势。一方面,不同代人之间的价值观存在代际差异,与"60后""70后""80后"相比,"90后"更崇尚简单和自然的生活方式,更注重个人发展,淡化权威,体现出后现代的价值取向,同时,"90后"更注重家庭、工作和科技发展,表现出现代的价值取向,"90后"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同步发展。另一方面,阶层之间的分化非常明显,不同阶层的人在对待生活方式的选择、追求个人发展以及工作和科技的态度上存在显著差异。"90后"价值观特征的形成与当前中国的宏观社会环境密切相关。"90后"一代的生活价值取向既区别于日本的"低欲望",也区别于"小确幸",是一种具有发展取向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发展变迁的大众媒介,对某些社会现象的解读和传播也日益达成一个共识,如“70后”、“80后”、“90后”等一系列代表代际差异的名词划分,使得代际问题从社会现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学术议题。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代际问题的提出、代际特征个性和共性的描述等方面,而代际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探讨,将是今后研究中需要不断完善的部分。研究发现,“80后”被试在外显和内隐态度上出现了分离,被试在外显报告中表现出了对“90后”的积极偏好的显著倾向,在IAT实验中对“70后”的评价要比“90后”更加积极.由此为积极情境线索的反刻板印象想象实验提供了可以降低被试内隐代际刻板印象的IAT效应理论依据。分析代际刻板现象的形成机制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青年的社会适应性问题,增进代际间的理解和沟通,消除代际刻板印象和偏见,从而构建有利于青年身心发展的包容性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6.
未婚同居正在成为年轻人择偶过程的一部分,同居是否会走向婚姻,哪些因素会促进或阻碍同居走向婚姻,成为家庭行为研究的新议题。文章利用95位“90后”乡城流动青年同居者的回溯性和追踪性访谈资料,对同居向婚姻或是分手转变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即男方家庭的婚姻支付能力对婚姻的形成仍然是最重要的;个体化进程和对婚姻情感基础的强调,使同居关系质量也成为关系转变的关键因素,尽管它对结婚和分手结果的影响强度是不同的;同居关系本身的一些特征也可能影响到同居结果,地域异质性是进入婚姻的一个重要障碍,而同居中的怀孕则会加速向婚姻的转变。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同居关系的转变,为分析当今年轻人的婚姻形成提供了新的解释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家庭价值观核心结构、核心家庭观念的代际变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中国家庭核心观念包括孝道观、男性中心观和家庭本位观3个方面。除了男性中心观呈现明显的"代际"下降趋势外,孝道观和"家庭本位观"基本没有出现代际差异。这表明在传统农业文明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双重影响下,中国家庭核心价值观认同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从中我们既看到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坚持,又能看到现代家庭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如何科学地向青少年传递性知识从而避免非意愿的或是过早的性行为是澳门当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对澳门保持"健康城市"有重要的策略意义。对1338名青少年的调查发现,当性态度作为中介变量时,性知识对性相关行为的中介影响呈显著正相关;且运用"知信行"理论分析青少年性相关行为的影响因素时需考虑性别差异。澳门相对保守的性教育限制了青少年获取有利于其性及生殖健康的知识,同时受多元文化的影响,一旦有机会从学校或社会获得性知识,原本保守的性态度就会受到社会上开放的性态度所冲击,并影响其行为。澳门当局应从"积极的青年发展观"等策略角度,优化青少年性教育。  相似文献   

9.
试性是一种新的说法,有人说它是试婚与同居的一个变种。试婚不是新鲜事物了,有人说它与同居相比,具备了某种负责任的态度。相对试婚与同居,试性显得更有目的性,试性的理由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婚后性生活的和谐,有的是为了感官的刺激,有的是为了检验爱情……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同居态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武汉市七所大学57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辅以一定的个案访谈,研究发现,当今大学生对于同居行为趋向于认同;无论他们选择同居与否,主要考虑的都是两个人的感情;而同居生活的经历又重新塑造着他们的态度。性别、家乡、独生与否和所学学科对同居态度没有显著影响;在年级与认同的关系上,呈现独特的倒U形。笔者最终得出结论,性社会化的差异是影响其态度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初期,青年和中老年家庭成员间由于风险感知不对等而产生的沟通问题被凸显出来。对24个青年与家人关于疫情而起的冲突分析发现,关于疫情的家庭沟通所触碰到的不仅仅是健康传播的议题,更重要的是代际间已有的秩序和结构。不同代际对于疫情风险的认知重点不同,风险认知捷径也不同。青年要善于抓住不同代际风险认知途径的交集部分去设计劝服策略,提升在家庭中的风险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政策输入、代际整合与乡村振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农民工"返乡潮"背景下,农村青年返乡妇女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发挥重要作用。对农村青年返乡妇女的研究发现,农村青年返乡妇女一方面得益于国家政策输入到农村的实践,她们在教育、就业及个体权利等方面得到了全面保障;另一方面通过代际资源整合使农村青年返乡妇女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这一现象并不是乡村振兴进程中某一特定影响因素推动的结果,而是在国家政策输入、代际资源整合中农村家庭从传统向现代化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传统,还是非传统?——对116名同居大学生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同居现象呈逐步上升趋势,这引起了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本文以对在校大学生同居生活的网络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大学生同居这种"非传统"生活方式与"传统"家庭观念与家庭模式之间的联系,以期达到对大学生同居生活较为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并就大学生同居的社会控制机制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吴端 《当代青年研究》2007,(10):29-36,5
对古代文献中青年、少年概念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作为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青年在与主流社会的历史互动过程中,青年的主体性、自主性逐渐地清晰与明确化:主流社会对青年的未归属性中所体现的公共价值未来性的认识也得到不断地加深。并且,当青年的代际现象在与历史的变革阶段相重合时,青年群体创造历史的能量与作用就显得十分突出。随着近代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当变革周期与青年成长的代际周期接近时(20~30年),青年的概念作为公共价值未来性的体现,其政治、经济、心理、思想、文化的社会角色与历史意义就被确定,就有可能在哲学的层面上分析青年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肥胖人群比例也在不断增长,健身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一些家庭特别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尝试不同的方法提高家庭成员的身体素质。立足于中美两国,以文化哲学的研究方法、哲学的思维考察两国家庭健身的文化观念差异及其成因,考察家庭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通过对现代社会中国家庭结构和家庭主体的生活观念发生的明显变化,探讨与美国家庭文化的异同和相融性。健身在美国家庭则更加生活化、习惯化,通过对中美家庭健身文化观念进行差异性研究,可以借鉴美国家庭对健身的做法。在此背景下,倡议中国家庭养成良好的健身观念,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健身文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200个样本的概率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对待婚姻的基本态度上.结婚依然是年轻人的主导态度,他们依然认可结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如:结婚依然是年轻人的首要选择;在青年人眼里,同居比婚姻缺乏安全感从而难以被接受;年轻人更少认同为多挣钱而夫妻分居;国际比较发现.中国的年轻人较少接受多元化的婚姻模式。不过,即使年轻人在当下还未能接受多元化的婚姻模式,但相比较而言,其婚恋观念者不断趋于开明。  相似文献   

17.
代际互动与家庭凝聚力——东亚国家和地区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使用2006年东亚社会调查的家庭主题调查,构建了宏观层面的社会变迁与代际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比较、分析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家庭凝聚力的现状、特点及相关因素的异同。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首先,现代化的进程并没有导致家庭功能的衰落,代际之间在日常照料、经济支持、情感慰藉等方面依然存在密切的互动。这些互惠行为反复且经常发生,当亲子的空间距离邻近时更是如此;其次,东亚四地在家庭凝聚力方面表现出巨大差异,在不同维度的凝聚力方面也展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家庭凝聚力在韩国保存最强,台湾地区次之,中国大陆再次,日本最弱。这些有悖于家庭现代化理论的发现也许是尚在进行的、与现代化相抗衡的维系家庭传统的斗争,而这种斗争也许正是延续代际同住、情感联络、实际支持的强大社会压力的折射,致使在社会变革和家庭变迁面前,亲子之间的资源依赖与互补成功地延续着传统的家庭团结力量。可见,家庭凝聚力具有强大的抗逆力性和适应性,深厚的文化积淀超越了现代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教育代际传递理论和模型,使用CFPS2016个人问卷数据库数据,按子代出生年份,将样本家庭分成1970—1974、1975—1979、1980—1984、1985—1989、1990—1994五个组,并从父代受教育年限、户籍、性别、家庭人均纯收入视角,使用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代际传递演化趋势。结果表明:父子两代教育存在较强的代际传递,但子代之间受教育年限的差距在缩小,且性别、户口和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教育代际传递的影响也在减少。据此提出阻隔教育代际传递、促进教育代际流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代美国青年文化体现出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始起于对当代科学技术新兴发展的反动,是认识到了科学技术非道德性和灾难性一面后所作的浪漫主义反应,它主要通过青年对社会的态度和生活方式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20.
青年社会化和家庭作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中国是世界上青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总人口30.8%的15-29岁的青年生活分布在中国社会的两亿多个家庭里。由于社会通过家庭来取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青年、社会和家庭在许多里大方面相互依存和作用,因此.家庭在青年社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二、众所周知,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并且正经历着重大的历史变革,社会转型期的青年群体和个体以及作为社会构成的家庭都处在急剧的变化之中。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