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国后,由于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村经历了几次大的"民工潮",本文分析了几次"民工潮"的起因、特点,阐述了"民工潮"现象和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互动关系,并说明了这种互动关系所体现的我国制度文明的进展,分析了我国"民工潮"进展过程中我们体制上的弊端,从而找到制约我国"民工潮"问题解决的体制性因素,同时提出了解决"民工潮"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民工潮"是指民工的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民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一种非均衡现象。这种农村劳动人口大规模向城市迁移流动的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整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民工潮"现象产生的原因;其次剖析民工潮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认为民工潮的存在既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最后针对目前我国"民工潮"现象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民工潮”现象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民工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城乡收入差距是农民向城市迁移的内因,农村劳动力的政策的调整是外因."民工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逐步实现公平竞争、公民权利平等;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改变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建立新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4.
农民流动给村民自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落实,"民工潮"背景下的村民自治又将面临许多新的变数。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将"民工潮"背景下的村民自治置于税费改革后的农村这一特殊时期进行考察,分析税费改革后"民工潮"背景下村民自治的发展机遇及遇到的新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农民的非农化与市民化不是同步实现的,而是先由农民转变为农民工,实现非农化,再由农民工转变为市民,实现城市化。"民工潮"和"民工荒"是中国农民非农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非持久性的特殊现象,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顺畅、不合理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各种制度上的缺陷,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制度,扫清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障碍,合理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问题,使大多数农民顺利有效、持久稳定地实现非农化和城镇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民工潮"和"民工荒"等非正常现象,完成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民工潮”现象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工潮是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深化的过程发展起来的农民和农村人口的临时性的机械迁移,是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新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机制运行引发的一个社会经济现象.从另一种视觉来看,民工潮包含的两个社会流动过程涨潮(农民从农村向城市流动)是一个下降的社会流动过程,而落潮(民工回乡)是一个向上的社会流动过程.民工潮是增强我国农村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因素,对我国城乡的稳定发展也有特殊的积极意义.对民工潮的疏导是长期性工作,除了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和乡镇经济发展,让农业剩余劳动力尽量就近转移外,政府的服务工作和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民工潮”是我国农村社会转型的产物,“农民工”则是向我国工人阶级过渡的新产业群体。江西姚圩镇农民凭借改革开放的动力,先后在深圳特区、自己的家乡建立了“深圳一条姚圩街”和“姚圩一条深圳街”。两个“一条街”鲜明地折射出“民工潮”对农村宗族变迁带来的深远影响,它改变了农村宗族的社会结构,减少了农村宗族的社会冲突。  相似文献   

8.
“民工潮”的发展趋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历史和现实的资料,对“民工潮”的发展渊源、成因和对策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民工潮”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股大潮,是农民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之后的又一重大实践活动,有着深远的意义;“民工潮”是中国国情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形成的,还将持续发展。“民工潮”是能够缓解的,关键是要从上到下采取有力的引导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民工潮的涌现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也给社会学研究带来全新的内容.学界对民工潮现象的解释及研究已有很多成果,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和理解尚存在分歧.笔者通过一项经验研究对此概念进行验证,以此深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一个科学解释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把中国亿万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使他们外出务工成为可能,于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出现了独具特色的“民工潮”并于九十年代达到高潮。随着时间的流逝,曾以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农民工在我国出现了区域性的、短暂性的、结构性的短缺。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农民工短缺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进行全面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中,劳动力迁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劳动经济学研究当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分析国内外劳动力迁移的现状、特点,并结合辽宁省的数据,总结了刘易斯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托达罗的乡村——城市劳动力转移理论,进而基于eviews6.0操作平台,利用1990年至2010年辽宁省的数据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消费物价指数、就业率以及平均工资对人口迁移的显著影响,由此提出有利于劳动力迁移、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民工荒"的政治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沿海地区出现的“民工荒”现象,本文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出发,深入分析增加农民工工资的必要性和意义,提出必须确立劳动力产权理论以保障农民工的权益。  相似文献   

13.
从推动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促进劳动力市场发育等方面看,中国乡城劳动力迁移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由于中国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城市化水平依然很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仍很巨大。中国劳动力乡城迁移远未完成,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14.
劳动力转移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反映。我国劳动力市场四元特征影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四元市场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和贡献,从而可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从四元劳动力市场出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发展非农产业和城市非正规产业;加强小城镇建设以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在四川省大样本农户调查数据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分析了家庭结构特征对农村年轻劳动力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个人特征的前提下:三代同堂家庭显著支持了年轻劳动力外出,而核心家庭对劳动力的外出有显著负面影响;家庭中有未成年人会限制年轻劳动力的外出;年轻配偶的重大疾病显著地影响了年轻人的外出老年人的严重疾病反而促使年轻劳动力外出,但如果家庭中存在未成年人,则老年人的严重疾病会对年轻劳动力迁移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研究结果突出体现了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家庭内部的分工行为,在制定社会保障政策时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众多学者在门学科和社会生活中“财富”概念认识差异的分析,坚持了广义财富概念和狭义财富概念的分类,认同自然资源不是财富,和劳动一样,自然资源只是生产财富的源泉之一。同时,认同和支持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财富概念的定义,认同“财富是因稀缺而需要通过劳动生产出来的对人类有用的产品”。建议坚持经济学自身对“财富”概念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劳务经济是缓解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恩施州是一个农业大州,但恩施州劳务经济在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维权服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应该有针对性地从组织领导、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劳务品牌、维权服务、回乡创业等六个方向来改变,这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加快恩施州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劳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当前在劳资关系中,国有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劳资关系的必然性。分析了当前劳资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建立和谐劳资关系的具体政策措施。即:加大宣传力度,树立企业劳资关系的现代化观念;理顺企业劳资关系运作的体制;加强企业劳资关系的法制建设;加大维权力度和监督处罚力度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推到拉的嬗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实现我国工业化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村本身的推力,也有城镇的拉力.根据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对该问题的实证分析表明:2000年到2004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逐渐从原来被动地依靠农村推力嬗变到主动地依靠城镇拉力.本研究同时表明,加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影响,性别、家庭收入水平、区位等因素的差异也对农民工进城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下农村劳动力回流原因与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是当代农村劳动力流动令人瞩目的一个社会现象.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如何应对农村劳动力回流大潮,地方政府应该出台怎样的相关措施与政策有着现实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