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唐人赋钞》与粤秀书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嘉庆年间广东人邱先德、邱士超叔侄编选的<唐人赋钞>一书是唐赋的重要选本,其书编成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现存最早刊本为羊城允经楼刊本.<唐人赋钞>一书与粤秀书院有着密切关系,为粤秀书院院长与学生合作的产物.除<唐人赋钞>外,还有多种应试诗文选本与粤秀书院相关.这些选本为我们了解科举制度下书院的文学教育提供了一个特殊的样本,其批评实践也可以丰富我们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孟伟 《船山学刊》2014,(4):57-63
《续古文辞类纂》、《国朝十家四六文钞》和《骈文类纂》是晚清著名学者王先谦编纂的三部文章选本。《续古文辞类纂》表达了王先谦以儒家义理和考据学问为核心的古文观念。湖湘学风的影响和晚清社会现实的触动是王先谦形成其古文观念原因。《国朝十家四六文钞》和《骈文类纂》是王先谦编纂的两部骈文选本,其序文、例言集中反映了王先谦的文体学思想,王先谦还对骈文创作方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词气兼资"的骈文审美标准。文章选本的编纂反映了王先谦"骈散并重"的文章学思想。晚清时期,骈散兼工并重的文章创作现象,以及汉宋学术之争趋向缓和是王先谦"骈散并重"文章学思想的理论来源和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3.
付琼 《兰州学刊》2010,(6):188-196
台湾钟志伟《明清唐宋八大家选本研究》参用清代唐宋八大家选本八种:吕留良《八家古文精选》、蔡方炳《八大家文选》、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秦跃龙《唐宋八大家文选》、陈兆仑《陈太仆批选八家文钞》、高嵣《唐宋八家钞》;其中蔡方炳、秦跃龙二种为我所未见。今据钟著对上述二种的信息加以转录,并对笔者所经眼的十六种选本的二十八种版本加以叙录,以为两岸治文学者互通有无之助。  相似文献   

4.
孟伟 《船山学刊》2008,(1):86-88
《十家四六文钞》和《骈文类纂》是晚清著名朴学家王先谦编选的两部骈文选本,本文结合这两部选本分析了王先谦对待骈散之争的态度以及他的骈文理论,这对于我们全面认识王先谦的学术思想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梳理、考察了近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文学选本收录郭沫若《凤凰涅槃》的情况,从选本角度还原了《凤凰涅槃》由民国选本的"缺席者"到共和国选本的"宠儿"之经典化过程,论析了这一过程的生成机制,揭示出政治语境和诗歌逻辑等作用于《凤凰涅槃》之"选本史"、作用于其"经典性"建构的特点。《凤凰涅槃》经典化是由选家、读者参与在变化着的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其"经典性"是由《选本》参与"叙述"而建构起来的,它是否属于穿越时空的诗歌经典尚不敢确定。该文对重新认识既有的"新诗经典"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6.
毕万忱、何沛雄、罗慷烈三位教授编撰的辞赋选本《魏晋南北朝卷》(以下简称《魏晋卷》),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正式出版.这是继91年出版的《先秦两汉卷》之后又一部力作.建国以来,陆续出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选本,只限于短篇小赋,规模不大,难以从一部选本中了解整个时代辞赋的风貌,而这部选本正弥补了这个不足.这部赋选,从选篇来看,所选录的54篇作品有一半以上未曾见过已出版的选本.这不仅增加了选本的新鲜感,扩大了阅读的范围,客观地让读  相似文献   

7.
韩国古代文献多以汉文进行写作,在传抄、刻印、传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字讹误.就韩国汉诗文献底本文字讹误而言,可分为由作者引起的"作者型讹误"和刻钞过程中产生的"刻钞型讹误"两类."作者型讹误"形成的原因可分为"记忆讹误"和"书写讹误"."刻钞型讹误"多为"形似而讹",形成原因有四:不明典故致误、不明字义致误、不明文义致误、不明声律致误.利用韩国汉诗文献进行研究,首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讹误进行校勘,勘误依据有四:依据典故、依据字义、依据声律、依据其他文献.  相似文献   

8.
明初林鸿论诗首倡以盛唐为"楷式"。后高棅将这种主张引入唐诗编选中,标示了明代唐诗选本发展的基本方向。虽然曾一度有选家反对这种"楷式",而竞相为选。但是,选本中"以盛唐为楷式"毕竟是当时的主流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选诗倾向,则同明代复古派论家基于文章与时高下的论调而建构起来的唐代诗歌史有密切关系。这种楷式最终确立于嘉靖中,并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两种具体特征:即以"李杜"为中心的极则楷式与以初、盛唐名家为中心的名家楷式。其"以盛唐为楷式"的终极目的则在于:径直接续盛唐诗歌成就,续写一种经典诗歌史。  相似文献   

9.
藏于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的三种版本的《金瓶梅》中,《新刻金瓶梅奇书》为嘉庆二十一年由书商刊刻的以皋鹤堂本为底本的八卷删节俗字无批语本金瓶梅;1933年3月古佚小说刊行会影印北京图书馆所藏的《新刻金瓶梅词话》一百零四部之第捌拾陆部,是一部改错补缺的《金瓶梅词话》的较好读本,其补改的时间当在崇祯本《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出版之前。大安本《金瓶梅词话》是日本所藏《金瓶梅》的完好本,考之于书中两种鱼尾版式、"金瓶梅词"三次出现以及墨丁的类属,发现万历丁巳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存在着重刊的痕迹,即存在着此本前还有更早刻本之可能。  相似文献   

10.
魏宪,字惟度,福建福清人,曾主编《补石仓诗选》、《诗持》、《燕台送别诗》等选本,并曾参与《清诗初集》、《国朝诗的》等选本的编订。《四库全书总目》共著录清初人选清初诗六种,署名魏宪的《百名家诗选》就是其中之一。据笔者考证,这部诗选系他人据《补石仓诗选》挖改而成,名虽伪而实不伪,仍可归入魏氏名下。对于魏氏在  相似文献   

11.
陈澧是晚清著名学者,所著《东塾读书记》,蜚声海内,享誉艺林。在晚清学术纷纭变幻,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他秉承乾嘉学术优良传统,立足于汉学立场,以古文经学为主,融合宋学及其他,兼收并蓄,独树一帜,提倡一种“新学风”。这种“新学风”因具有近代科学的精神,对清末民初的学界有重要影响。陈澧被公认为汉宋调和的主将和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的名学和辩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名家作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学派,对名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代的名家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代史学家的影响,然而,汉代学者关于名家的论述却十分模糊,存在着一些需要澄清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名家的特征,考察名家人物,讨论名家与辩者、名家与名学的关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作为晚明公安派的重要领军人物,袁宏道力倡文学革新论,在诗文创作上成就斐然,声名卓著,影响甚大。并且,他与当时思想界人士有广泛交游,尤与泰州学派学者接触较多,受李贽影响最深。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袁宏道的文学革新论及力倡个性的文学主张是在泰州王学、尤其是李贽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袁宏道的文学革新论与泰州学派的平民儒学交相辉映,构成晚明思想文化史上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4.
许齐雄 《晋阳学刊》2007,41(4):32-34
薛瑄是第一位在明代从祀孔庙的明儒,这无疑是明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课题。孔庙的从祀问题本来只是朝廷上皇帝和儒臣才需要讨论的议题,毕竟能不能从祀孔庙的最后决定权在国家,不在私人。李濂以一个罢官在野的士人却参与了对此课题的讨论。通过他的讨论,我们将发现此课题为一个更大范围的士人所重视。更重要的是,李濂的讨论是和嘉靖中叶朝廷上的儒臣在讨论这些课题时所表现出的新范式遥相呼应的。由此可见,这一新范式其实是为许多士大夫,无论在朝在野,所共有的。  相似文献   

15.
章敏 《云梦学刊》2013,(3):113-118
在"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曾发生过一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学生李超之死,这一事件所关涉到的核心法律权利即女性家庭财产继承权,而这是女性经济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专门为此所写的《李超传》也成为中国现代对女性财产权进行观照的最重要文本,"可以用做研究中国女子问题的起点"。即使到今天,虽然国家赋予了女性和男性平等的法律地位,但是在中国广大乡土社会里,习俗的力量仍然强大无比,很多女性仍然没有实际享有家庭财产继承权等多项权利。因而我们今天再次审视和研究《李超传》,并以此来观照当今女性生存状态,仍然很有必要而且充满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井泉 《北方论丛》2001,(3):105-109
七月诗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尽管诗人所在地域不同,生活境遇和美学情趣不同,但在总体创作中却明显地表现出共同的价值取向:讴歌抗争,呼唤解放,展示出一段中华民族苦难风流的心路历程;抨击丑恶,揭露黑暗,在一幅幅呻吟挣扎的祖国母亲受难 图中,潜伏着深切的忧患与悲愤;对革命烈士的歌吟与赞美,表现出诗人壮烈的生死观和崇高的人格境界;歌咏自然,礼赞光明,在一脉坦诚而纯真的鸣唱中,传达出浪漫的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17.
李渔养生学说与杨朱学派养生思想在一些基本原则上具有相似性。李渔对古代养生思想作了大幅度的扬弃与整合,形成了一个以道家化的杨朱学派的养生思想为主、杂取儒道养生合理成分和后世养生精华的驳杂的养生学说。  相似文献   

18.
明万历二十六年,明朝正式授予黎维潭为安南都统使,承认其在安南的合法统治,同时强迫其安插莫氏后于高平地区,使安南处于黎、莫分治状态。学界认为晚明这一政策是对安南的“双重承认”,其实晚明对安南的政策并没有脱离“一个安南”的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处理对黎、莫关系以及边境骚动。  相似文献   

19.
"谪仙"称谓缘自道教神仙观念,这一称谓因用于李白而具有了诗人意义.宋代文人广泛借用"谪仙"称谓,这与他们的道教信仰、诗才学识以及对李白的崇拜有关.狂傲、贬谪和诗才是宋代文人对"谪仙"概念基本内涵的确认."谪仙"因此也成为宋代诗学批评的术语之一.  相似文献   

20.
梁韦弦 《文史哲》2004,(5):97-100
现在学术界沿习的禅让说起于儒家或起于墨家的提法是不准确的,因为这种提法将中国古代存在的禅让制与某家的社会理想混为一谈。虽"孔子、墨子俱道尧舜",皆主张尊贤,但墨家反对"亲亲有术"的提法,故《唐虞之道》一文显非墨家之言。《唐》文是提倡实行禅让制的。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推崇周礼,并不主张传贤制,然战国诸儒取舍不同,故有倡言禅让者亦不足怪。从思想和语言特征上看,《唐》文显然亦非纵横家之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