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老子》一书是由《道》和《德》篇所组成,后世因之称为《道德经》,"道"、"德"是《老子》学说的重要范畴.但是《老子》中所谓的"道"、"德"与传统观念的道德是截然不同的,童书业在《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说:"老子认为真正的'道德'乃是一般所说的'道德'的反面".此语道出了老之之所谓"道"、"德"的特质.在《老子》学说中提出"天法道",因此"天之道"乃是"道"的表现,而与"天之道"相对立的,则有所谓"人之道".《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我们认为,这"人之道"就是《老子》当时"一般所说"的"道","天之道"则是它的反  相似文献   

2.
《管子》“一体之治”论王京龙“一体之治”,是《管子》书中治国思想的基本的理论归结。这样说的根据大致上有以下几点:《管子》一书以霸诸侯、匡天下为政治目的,这一政治目的基本要求在于匡正诸侯竞强,弱肉强食的社会政治秩序。用此,这需要一个宏观统一的治国思想观...  相似文献   

3.
由丁原明教授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黄老学论纲》一书,对黄老学的界定和学脉等进行了新的探索。一、黄老学的理论建构对黄老学的界定,过去都把它称为托黄帝、宗老子的一派道家。该书根据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认为黄老学的特点有三:“即一是‘道’论(‘气化’论或规律论),二是‘虚无为本、因循为用’的‘无为’论,三是在对待百家之学上‘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其实质是以“道”为核心,而关于道与治国、治身怎样协调一致的学说。该书指出,“判断某人某著作是否属于黄老学,或在某人某著作中是否有黄老思想”,…  相似文献   

4.
《管子·心术》等四篇同老庄道家一样,把"道"视为万物所以生所以成的本根。不同之处在于该四篇是把对"道"的体悟和认识运用于治心、治身、治国、王天下的哲学论文。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四篇关于"道"和"精气"的本体意识和认识论的解析,并与老庄道家思想进行比较,进一步阐述其不同于老庄关于"道"在治心、治身、治国的运用,吸纳众家之长,实现了将老子道家思想从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得以发挥和延伸,形成新的哲学流派——黄老道家。  相似文献   

5.
《诗·周南》历来有“正风”之称,《周南》的十一篇小序也是全诗各篇小序的纲领。然而,我们对它加以考察,则不难看出,《周南》的序之所以被奉为纲领,则因为它始终贯串着一条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的主线,这条主线便是出自《礼记·大学》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义。《礼记·大学》是这样主张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入,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为汉儒所辑,  相似文献   

6.
黄老思想,又称黄老术、黄老学,是西汉前期统治者曾奉行过的一种统治思想。在汉代,人们对这种思想或称黄老,或称道家,并不加以区分。如司马迁说:“陈丞胡子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而陈平自己则说:“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①。再如,《史记·礼书》称:“‘孝文好道家之学”,而《风俗通·正失》引证刘向的话说:“文帝本修黄老之言”。王充《论衡·自然篇》对黄老学也作了解释:“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无为。’油此说明,黄老学与道家学说实为一种思想。正如顾颌刚先生所言.黄老学之所以在老…  相似文献   

7.
《文史哲》2016,(6)
黄老之学缘起于战国田齐稷下学宫,它兼糅并包、涵融各家,以黄帝为标帜,以《老子》思想为素材,目标在于经世、治事,策略则是道、法兼容,天道、政道一体,治国、治身一理。黄老学者承继并转化了《老子》的虚无、柔弱哲学,结合法家的"刑名"考核方案,提炼出"虚静因循"之"术",以此实现既积极高效又和顺温润的统御术。而通过参采观天授时的阴阳说,黄老学者架构出明堂月令的天人政纲,并在西汉初期大致完成理论建构,由"体"入"用",成功地落实为高效的"黄老之治"。在深层次学理方面,黄老思潮放弃了《老子》论"道"重视"本体"的特点,转而试论"道"的"创生",以"气"代"道",详述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最终架构起战国秦汉以下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气化宇宙论的基本模式。由此进一步开展出来的传统中国"精气"养生说,则成为中国传统医理的基本纲领与方技文化的主要源头。此外,黄老之学还兼采儒、墨,以民心作为法令产生的根源,并且以人君作为法令约束的第一对象,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法家式的刻薄阴鸷弊端。  相似文献   

8.
古今圣贤,都把修身当作治国之本。《礼记·大学》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孟子亦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那么,传统的修身之法、治国之道究竟是什么?它对于今天的现代化建设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一、传统的修身之法古代圣贤以修身为安身立命、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大本,不但终生奉行,修之不二,而且目标极高。《礼记·中庸》曰:“天命之谓性”。天命就是天道,即天的意志,客观的规律。众所周知,客观规律是不…  相似文献   

9.
付苏 《江海学刊》2023,(3):225-233
自东汉王逸始,历代注家多以《楚辞·渔父》旨意为渔父劝隐而屈原不从。详细对读该篇原文与《楚辞章句》可以看出,上说似不自洽且与屈原、渔父二人立场自陈存在断裂。原文中双方论争的焦点不在仕与隐,而在圣人入世当与世推移还是不流于俗。王注之前《渔父》已见流传并受到关注,该篇与《淮南子·氾论训》《论六家要旨》《史记·伯夷列传》等西汉前期语涉圣人之道的多个文献存在文本交叉现象。在此语境下,渔父与屈原的对话指向通变立功和不变立德两种圣人之道的碰撞,西汉有关屈原的评价也多本于此。二百余年后王逸对《渔父》隐逸旨意的解读,或意在导扬屈原之淑身淑世以回应东汉中后期士人隐遁避祸的风气。《楚辞·渔父》意指在两汉的转变彰显出屈原正道直行的思想胜利和道德坚守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庄子主张“全性保真” ,而《庄子》内篇七篇中竟无一篇专论“全性保真”的问题。原来 ,这是因为误解《庄子·养生主》主旨所致。关于《养生主》的主旨 ,自古以来有阐明保护生命的要领和阐明养护精神的要领两说 ,但两说都不妥当 ,按之《养生主》一文有扌干格 ,按之庄子思想有牛氐牾。其实 ,《养生主》主旨乃是阐明保性的要领。如此理解则与《养生主》文义、庄子思想若合符契  相似文献   

11.
杨生民 《文史哲》2004,(6):62-66
西汉宣帝时发生了以"霸王道杂之"的传统制度治国,还是以"纯任德教"治国的争论。西汉初以黄老"无为"思想为指导。汉武帝时"尊儒术",又非常重视法治,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指导方针。宣帝时坚持以"霸王道杂之"的儒法结合思想治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元帝即位"纯任德教",反对以法律刑罚治国,导致外戚专权,使强盛的西汉王朝迅速衰亡。  相似文献   

12.
中和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哲学的核心,西汉末扬雄提出了具有创新特色的中和哲学新体系,其仿《论语》而成的《法言》提出了儒家理想的政治———中和政治;其仿《周易》而成的《太玄》一书则发展儒家中和哲学建立了阴阳中和哲学,其最高的太玄之道即是中和之道,而这一太玄化的中和之道构成天道地道人道的核心内容。扬雄的中和哲学是董仲舒中和哲学到王充中和哲学的中介,是儒家中和哲学的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13.
汉初政治非“黄老刑名之治”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汉初年指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这段时期。一般认为,这段时期,西汉的统治思想为“黄老之治”,更完整的提法是“黄老刑名之治”。这个说法的始作涌者为司马迁。《史记·儒林传》说:“孝惠,目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造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班固《汉书·外戚传》也说:“景帝即位,尤好黄老,不任儒者,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书,尊其术。”从此以后,汉初政治的指导思想是“黄老刑名之术”几成定论。论者们还认为,…  相似文献   

14.
王安石与司马光同处北宋中期政治变革与儒学复兴的时代,他们对法度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他们对时代课题的不同思考。王安石的法度思想主要包括法先王之道、众建贤才和礼乐刑政三个基本方面,而司马光的法度思想则主要包括先王之法皆合于道、有治人无治法等方面。他们的法度思想中都体现了对孟荀思想的融合,不过是在不同层面的融合。王安石一方面继承孟子"法先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赋予"先王之道"以荀子式的"礼乐刑政"之内涵,并且认为"法先王之道"之所以可能乃在于"法其意",这又与荀子"法后王"的思想逻辑相一致。司马光则一方面继承孟子"率由旧章"的思想逻辑,而另一方面他也没有接受孟子的仁政思想,而是主张荀子之礼制。在治法与治人的关系问题上,王安石主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司马光则强调治人的首要性,治法不具有独立价值。从现代的角度看,王安石的思想更符合现实政治的运行规律。  相似文献   

15.
李匡夫  王巧林 《东岳论丛》2000,21(5):115-117
《吕氏春秋》一书的根本宗旨是一个“治”字。它全面吸收前人的社会治理思想 ,融汇贯通诸子百家的观点 ,形成了关于治国平天下的三个“理论群”。其一是治理总纲 ,主张“治天下之要 ,存乎除奸 ;除奸之要 ,存乎治官 ;治官之要 ,存乎治道” ,要治理者不纵欲、不妄作 ,顺应天地自然无为、公而无私之道 ,建立起稳定恒久的治理秩序。其二、其三分别是“治人”和“治物”理论 ,主张“治人先于治物 ,治物本于治人” ,无论管理士、农、工、商 ,千行百业 ,必先建立起对人管理的有效网络 ,进而再把“治物”目标纳入“治人”的网络中去。这些思想今天仍有明显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以内丹术语注释《楚辞》,为大多数学者所诟病。他们认为,用道家术语来诠释儒者著作有失偏颇。为了更能清楚了解王夫之以丹法释骚的合理性,需从《楚辞》注本内丹法之渊源;王夫之注《离骚》、《远游》内容之丹法体现;以及王夫之"儒体道用"之内丹法等方面来探究其注《楚辞》的意义及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17.
"人本"管理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传统"人本"管理思想研究对象,从传统"人本"管理的思想渊源、核心理念、具体表现和重要价值4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性善说乃"人本"思想的发端,完美和独立的人格乃"人本"思想的核心,"人本"思想在儒、道、墨家的治身、治家和治国方略中得以发展,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书谱》很好地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哲学和文艺美学崇尚变易的思想精髓,在论述书法艺术创作时,强调书法创作技巧表现与审美天趣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的原则,主张书法创作应注重各种审美元素的调和,重视情感注入和情感表达,并提出了"五乖五合"论、"三时"说和"老境"说以及"察拟"之道和"精熟"之道等一系列融入了辩证法思想的丰富多采而又精辟深刻的美学思想命题,从而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书法创作审美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赵艳婷 《理论界》2008,(8):96-97
本文从老子的“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入手,回归原本。从名与身孰亲——以俭啬治国、以身轻天下——弗以智治国、外其身而身存——以天下为先、功遂身退——天之道四条路径,逻辑地、批判地、历史地探究并稽其旨趣。明其意义与时代精神,纵横联系求其精微,通过解读老子治国理身的思想,以期能在当前更多地理解和把握《老子》。  相似文献   

20.
<正> 用人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强弱兴衰的大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靠人才。有了人才,政治就清明,国家就振兴;没有人才,政治就昏暗,国家就衰败。他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无),则其政息。”(《中庸》)但是,人才是难得的:“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治国之臣)十人’。”对此,孔子说道:“才难(人才不易得),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论语·泰伯》,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认为卫灵公无道,而没有亡困,是因为他任用了“仲叔圉治宾客,祝鮀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究问》)。人才的重要,于此可见。在春秋末期的社会大变革中,孔子针对世卿世禄制度,提出具有革新精神的举贤任能的用人思想,并根据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总结出一些重视人才、识别人才、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思想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