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古人将社会风俗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视为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元代以前,北京地区的风俗带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表现出北方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相互融合的风貌。到了元代,天下一统的政治格局使得全国各地、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农耕文化逐渐北上,在京城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都城的风俗也开始从地域支流文化向京师主流文化转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系统论、区域传播、全球化、资源位等理论初步探析了北京传媒塑造我国国家形象的策略,即树立传播的"球土化"意识,处理好京派文化、民族文化、世界文化这三重视域的关系,充分利用京城发生的"媒介事件",研究不同传媒资源位的不同策略,营造系统、高效、立体的传播网络。  相似文献   

3.
作为文化内涵与审美艺术形式都颇具稳定性的京味小说,80年代中期以前很以它的北京地域文化特色和传统的审美艺术范型在京城乃至全国红火了一阵子。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转型期,它的稳定性受到了挑战——虽说基本遵循着“有头有尾地讲述一个北京人的故事”模式的...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10):122-127
"燕台七子"作为清初京城著名文学团体,其成员尚有争议。本文通过对"燕台七子"诸成员在京活动时间进行考证,推出结论:"燕台七子"的人员构成,随时间推移而有所变化。周茂源曾作为这一文学团体尚未成型之时的重要成员在京城活动。直到顺治十二年以后,陈祚明入京,周茂源则外放而离开京城,"燕台七子"成员才最终得以确定。  相似文献   

5.
以往对清末立宪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京外各省及海外的立宪派士绅,实际上当时在北京政坛上也活跃着一股京城立宪派势力。本文以汪荣宝等人的活动为中心,论述京城立宪派的构成与代表人物,其活动特色和影响,以及他们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应变态度。  相似文献   

6.
“文化打工”是指那些受雇于人、出卖自己的脑力或作品的文化人。近几年来,书商、文化经纪人、自由撰稿人的大量涌现,为“文化打工”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背景条件。曾有人戏言:“文化打工”是文化高手做小工。此话勾划出了“文化打工”的基本特征。“文化打工”一开始就滋生于大学校园这块肥沃的知识殿堂里。在京城一些较有名气的大学里,学生们遭遇最多的就是应书商之邀编书撰稿,这些学生多为文科院校的高材生,有高年级的,也有低年级的,还有一些为研究生。他们之所以乐于“文化打工”,一是家庭经济来源较差,比较清贫。二是校园的书…  相似文献   

7.
唐代都市诗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遂联 《唐都学刊》2006,22(2):13-17
中国古代都市最迟从汉代起就已经十分繁荣,都市也一直没有脱离文人的审美视野,但是在文学研究中传统都市诗歌被忽视。以唐代都市诗歌为切入点,探究其演变特点及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文人心理乃至传统文化积淀可以发现,初唐京城诗受汉代京都赋的影响表现出政治性夸饰和政治性讽谏,盛唐之后都市诗歌呈现出看似矛盾的两面:或为对都市的疏离冷淡或为对都市繁荣不再的缅怀与感伤。矛盾的两面指向共同的内核:传统文化中没有为人们建立起除了政治性意义之外的都市生活意义体系。  相似文献   

8.
活跃于清初顺治时代京城诗坛,被称为“京师三大家”的王铎、薛所蕴、刘正宗三位诗人,对清初京城后进的金台诗人群体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顺治末年至康熙初期的“燕台七子”“海内八家”“金台十子”等新兴金台诗人,多有受其教诲与提携者.  相似文献   

9.
正国粹京剧、梅派艺术、京城古戏楼,三者之间近百年的文化纠结,特别是正乙祠与梅氏家族的历史渊源,促成了《梅兰芳华》这个融合古代建筑与国粹表演、梅派经典与男旦艺术、体验式观赏与梨园盛景重现的文化项目。梅兰芳舞台生涯60载,演出剧目难计其数。但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梅兰芳一生公开表演的剧目约有二百余出。《梅兰芳华》是从梅兰芳创编的京戏中遴选出五部经典大戏,再从中择出精华折子,其不啻为一串珍贵的钻石,每一颗都能折射出梅兰芳舞台  相似文献   

10.
十六国时期,天水赵氏因仕宦后秦形成“京兆—天水”的“双家形态”。随着后秦衰亡,赵逸、赵温、赵迁三支分别进入赫连夏、仇池和江左,后又皆入仕北魏。在北魏,赵逸、赵温二支皆宦居京师,但分别葬于洛阳和天水,呈现出不同的乡里认同;赵迁一支,随仕宦而居,却归葬于家族在后秦开创的京兆小陵原祖茔。北朝后期,赵逸一支宦居北齐京城邺城,但以洛阳为乡里;赵迁一支,因仕宦西魏、北周,回归京兆乡里;赵温子孙在乡里认同上,则呈现出京城与天水的分歧。北朝天水赵氏的个案研究显示,北朝士族因仕宦而迁徙乃至移居京城可能已较普遍。  相似文献   

11.
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京西太平鼓",是我国北方太平鼓的一个地域性分支。唐代以前的几种舞蹈与它具有渊源关系,直接的源头则是宋代定名的"太平鼓"。明清大量诗文记录了北京太平鼓的兴盛,证明这种民间艺术已经从农村走进城市。受清朝道光年间危害城市治安事件的牵连,太平鼓表演逐渐从北京退回郊区农村。今人主张的清末才由北京传入京西之说,则与史实大相径庭。隐含在古籍中的许多重要史料,尚需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万历《顺天府志》是北京历史上第一部保存完整的府志,也是现存最完整的一部明代官修北京志书,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作者从分析其体例结构和纂修特点入手,将它与清人纂修的康熙、光绪《顺天府志》和乾隆《日下旧闻考》作了基本比较,指出志书究竟是篇幅宏大好还是简明扼要好,何为质量上乘的精品佳志,不能一概而论,要作系统研究和具体分析,认为从版本学、方志学、文献学和历史研究而言,万历《顺天府志》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朝末年,京畿一带社会治安问题有日常性、政治性及经济性等表现形式。与广东等地相比,官方尚能将治安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而且这些治安事件对当地社会危害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总结了清代北京地区说唱文学发展的初期、中期、后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认为清代的说唱文学处于我国说唱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传承了许多具有地域性的曲种,艺术形式上发生裂变与整合,节目流派纷呈,名家名角辈出。在清代中期和后期,北京的说唱文学发展尤其具有时代特点。此外,文章还归纳了清代北京说唱文学研究的五点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末北京话中才出现"干脆"一词,最初为形容词,经百余年的发展到现代已完成了从形容词到语气副词的语法化过程,"直接"这一语义特征和形容词作状语这一句法位置是其变化的主要条件。北京话语气副词"干脆"的意义和用法与普通话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6.
京味小说是现当代小说的重要类型 ,但问世于晚清时期的早期京味小说却不甚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主要以《小额》、《春阿氏》为对象 ,同时结合其他京味小说 ,从叙述方式、视角、文化精神等方面来探讨早期京味小说所表现的市井情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当代地名调查资料 ,阐述了大栅栏地区街巷胡同名称的发展过程和变迁形式 ,分析了相关的区域历史地理背景 ,并试图通过地名演变透视明清以来北京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若干侧面  相似文献   

18.
义务戏是清末民国时期一种重要的慈善形式,即以义演的方式来筹措善款,帮助公益事业。它涉及的慈善范围很广,包括梨园本行公益、社会公益以及爱国义演等,地理范围也并非仅限于北京一地。北京梨园行义务戏的社会影响极大,公众通过其演出更深入地了解了慈善精神,且在听戏的同时,自身也参与到慈善事业当中;不仅如此,社会上很多机构、组织也都纷纷效仿,以义务戏的方式筹款来兴办慈善公益事业。本文从义务戏的缘起、种类、管理及影响几个方面对近代北京梨园行的义务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张晖 《唐都学刊》2002,18(4):40-43
在遭到八国联军致命打击后 ,清王朝为挽救其统治危机 ,被迫下诏实行新政。清末新政在经济方面的举措与戊戌变法时期相比已有所突破 ,但由于国库空虚 ,财力困绌 ,实施新政所需费用捉襟见肘 ,清廷在增加赋税未能奏效的情况下 ,采用了滥发货币的政策 ,结果引发了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 ,导致清王朝阶级矛盾更为尖锐 ,社会危机更加恶化 ,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  相似文献   

20.
《明时演义》是林纾在民国期间抄写的一部报章小说合集,现存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属海内外孤本.小说作者、发表刊物均无记载.本文对林纾抄写该小说时的心境及这部小说的内容作了论述,通过考辨指出,其作者应是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程道一,该文刊于民国时期的北京报刊.抄本小说《明时演义》对了解当时的报刊文学发展及目前的林纾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