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土地、宗教以及政治统治政策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提出了"废除国教法案"土地法案"以及"大学教育法案",促成了第三个"自治法案"的通过,为20世纪20年代实施爱尔兰南部自治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2.
从19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政府对爱尔兰的土地、宗教以及政治统治政策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提出了“废除国教法案”“土地法案”以及“大学教育法案”,促成了第三个“自治法案”的通过,为20世纪20年代实施爱尔兰南部自治提供了蓝本。  相似文献   

3.
李元鹏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57-160
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被当成救亡图存的方案推上了社会舆论的前沿.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都将地方自治视为救国之途径.前者以主权在民作为地方自治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点,以县自治作为行使民权的手段,并将地方自治规划为训政时期的主要内容;后者以"预备立宪"为宗旨,要走"个人自治--地方自治--国家自治"的道路,行"绅治"或"官绅共治",借以实现君主立宪制度.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对于地方自治之诉求,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回应;而两者对于"地方自治"的不同表达,则反映了对"自治"理念理解之深浅与阐释角度之差别.  相似文献   

4.
联邦政府的土地政策与美国西部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尹秀芝 《北方论丛》2005,5(1):105-107
西部国有土地私有化是美国西部开发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美国联邦政府开发西部的主要手段.美国独立后,联邦政府通过了一系列土地法案,将西部土地收归国有,再通过出售和赠予等手段将这些土地转为私有.这种处理土地的方式对美国西部开发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美国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加快了西部城市化的进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土地投机现象和"宅地法"问题等则需要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5.
卢彦名 《东南学术》2012,(4):223-229
在民族主义情感中,地理和领土的意象是很重要的因素。18世纪,随着英国征服爱尔兰以及天主教势力的边缘化,英—爱新教殖民者对爱尔兰地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在这一过程中,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英—爱新教徒逐渐由"殖民"而转向"在地"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6.
村民自治发展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在村民自治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日益扩大的民主参与需求与制度供给不足、不断增长的民主发展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民主发展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村民自治实际运作中,因村干部素质低、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以及"乡政"与"村治"互动中的困境等因素,出现了种种治理难题.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现阶段的村民自治正面临着农村社会异质化、村庄"分枝化"以及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等新情况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爱尔兰人     
爱尔兰是英国的第一殖民地,因此在考虑爱尔兰历史的时候,切不可忘记这一点。自从8个世纪以前第一批英国士兵踏上爱尔兰的土地以来,就不断发生大量的悲惨和流血事件。 许多人把爱尔兰问题看作是宗教问题。每个人都同意爱尔兰民族可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宗教集团,即旧教和新教。大家也同意宗教的不容异说,已使这两个集团彼此分离。但历史学家却认为,爱尔兰问题基本上是个殖民地化问题。现代爱尔兰的纷扰可推溯到16世纪和17世纪,当时在都铎王朝各君主的统治下,以及稍后在克伦威尔的统治下,英格兰和苏格兰的新教徒被遣送到北爱尔兰作为殖民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监视那些有叛变倾向的信奉旧教的爱尔兰人。  相似文献   

8.
"阶级"和"民族"问题一直是当代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英国文艺理论家伊格尔顿的爱尔兰殖民地背景使他选择了处于英国文化边缘的爱尔兰文化研究.在<希思克利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等著作中,伊格尔顿从创作和细读文学文本入手,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爱尔兰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一种非常强烈的民族主义立场对英国文化中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霸权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9.
公司自治的法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过了计划经济的我国依然习惯于管制或者至少是"监管",包括对最需要自主性的市场主体--公司.公司的强大需要自治,公司制度的完善需要强调公司的自治权利.公司自治有着深刻的经济基础,而公司自治的这种经济特性早已深入法律的肌体.文章从经济与法律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公司自治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以及公司自治避免走向过激的"无政府主义".  相似文献   

10.
大饥荒是爱尔兰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其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关大饥荒的研究也是爱尔兰历史研究重要内容之一。在爱尔兰饥荒研究视角中,爱尔兰民族主义,"修正主义"和"后修正主义"三种史学观点之间的争论,支配着爱尔兰的历史编纂和历史研究。本文试图从学理的角度,通过对三种观点进行梳理,较为全面介绍大饥荒研究的这三种观点,并进行一个客观的分析,力求加深对大饥荒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申端锋 《中州学刊》2013,(10):78-83
村民自治制度在我国农村社会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乡村社会的民主进程,村委会选举日渐规范化。学者们对村民自治的观察与研究大多以民主的视角展开。然而,民主视角下的村民自治研究主要关注选举程序及其民主效应,忽视了对组织环境因素的考察。实际上,村民自治是在乡村社会中实践的,村民自治的绩效必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与规制。因此,借鉴组织社会学的理论资源,从组织而非民主的视角考察村民自治,可以发现,我国村民自治组织属于群众自治组织,它深深嵌入乡村社会之中,更容易受组织环境的影响。在村委会选举中,村民自治组织因受环境的过度影响,有时无法按照设计的民主目标运转,出现了所谓的"目标替代"现象。而村委会选举的规范化带来的并不都是民主化,也不是村民自治能力的提升;相反,有时却是选举程序与乡村治理的背离以及种种异化现象。为了促成乡村治理的善治,在程序民主的视角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入组织治理的视角,使村委会选举更加契合于治理,以促进村民自治绩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宣统年间,伴随着自治机构、自治经费、区域划分与乡镇选举等自治事宜的逐步开展,以及县府、士绅、耆民不同程度上的参与,江苏地区乡镇自治得以全面推进,尽管其进程较为缓慢但在我国近现代乡村自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实证分析与现实需求基础上,"传统乡镇自治合理性内核"的归纳、"三层治理结构"理论假设的提出,不失为理论自觉的一次尝试与努力。  相似文献   

13.
米运生  徐俊丽  罗必良 《江海学刊》2023,(1):103-112+255
农业的现代化需要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土地经营权制度。中国土地经营权改革要充分体现国情农情,同时在权能结构和改革路径等方面参考他国经验。为改造传统农业和提高生产效率,人地关系紧张和推崇人文关怀的爱尔兰,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改革,最终建立了以双重所有权为核心的现代土地经营权制度。作为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通过经营权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国家,爱尔兰案例对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中国土地经营权改革有诸多借鉴:基于国情建立中国特色的土地经营权;通过试点改革,探索经营权的权能内容及改革次序;在推进路径上,以地方试验总结普遍规律,把政策创新上升为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前国民党土地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91 2年 8月 2 5日国民党在北京成立之初 ,其《党纲》就明确地提出了通过平均地权 ,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主义土地政策。以后国民党一直把民生主义作为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 ,又曾通过在部分地区实行减租减息并颁布一系列土地法案试图解决中国农村土地问题。但由于连年战争以及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阶级本质 ,上述政策从来就没有认真实施和执行过 ,而封建土地制度下的地租居高不下、土地兼并严重等状况 ,严重制约和限制了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周帮扬 《江汉论坛》2004,(8):113-115
意思自治原则是合同领域中的重要原则,现已扩张到侵权领域.本文对传统侵权法对"意思自治"的排斥及其原因作了简要分析,指出了"意思自治"在侵权领域的有限发展及侵权领域中"意识自治"的内涵,阐述了"意思自治"在侵权领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壮族传统都老制的村民民主自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壮族农村地区曾普遍存在着一种社区自治制度--都老制.都老制以民主选举、民主立"法"、民主议事以及民主监督等为自治的核心内容,充分地体现其民主本质,是一种具有民主特征的乡村社区自治制度.民主不是舶来品,在壮族传统都老制的村民自治,"原生态"的民主,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壮族乡村的土壤里.  相似文献   

17.
社区自治是现代社会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社会管理从单位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格局转换,使社区自治的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自治的发展轨迹呈现了组织结构的分化与整合、从垂直到网络的权力关系重建以及公众参与功能转换的内在演进逻辑。在以治理为取向的社会管理格局中,社区自治发展应与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结合,力求达到"管"与"治"功能关系的协调均衡,以形成现代社会管理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有宁波和舟山两种模式.从总体思路看,它们反映了公共服务大规模下村背景下国家政权重返农村基层的现实要求,以及地方党委政府对现行"村委会"模式除弊补缺,理顺"基层政权"与"自治组织"、"行政"与"自治"之间关系的积极努力.从制度设计看,宁波与舟山显示出不同的思维路径和政治技能,宁波的"党组织路线"合理又合法,舟山的"行政路线图"则触犯了村民自治制度.宁波模式需完善,舟山模式须修正.  相似文献   

19.
吕振羽"乡村自治观"的形成可分为两个不同阶段.在《村治月刊》时期,吕振羽对于乡村自治的理念与制度设计既异于三民主义的地方自治理论,也与同期的村治派不同.他认为实施乡村自治是现代民权政治的要求、乡村自治应当以"村"为基本单位、乡村自治须重视权利保障,从而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自治理论相暗合.在《三民半月刊》时期,吕振羽始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阶级分析方法来观察和研究彼时中国的农村问题,并对乡村自治论题作重新阐发.他主张实现农村自治应以解决农村经济问题为前提、农村自治本质上是农民问题.这可视为他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自治理论的皈依以及将其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大学自治,作为高等教育法的一项重要原则,是"自主办学"与"民主管理"的有机结合。"自主办学"主要体现的是大学自治的外在要求,"民主管理"主要体现的是大学自治的内在要求。"自主办学"与"民主管理"有机结合,共同构成了我国大学自治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