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犹太性是犹太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性,它强调犹太文化的传统含义和价值,而流浪是犹太人生活中永恒的特征也是犹太文化的标志之一。索尔.贝娄的"流浪汉"小说与传统的流浪汉小说不同,小说的人物大多数经历是精神上的流浪。小说中的人物通过精神的流浪,展现其内心世界的流浪意识,在现实社会中寻找自我,以期找到心灵的归宿,实现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从作家的性别差异思考,即从女性作家在塑造流浪女性形象时的价值立场和叙述主题的设置来思考其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叙事策略,既丰富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内涵,又以对话的方式质询着女性自己对于稳定生存与流浪以求独立自由的责任,或者更准确地说,流浪女性形象的大量存在,成了反思现代文学对于女性生命价值和生存尊严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3.
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问题,对环境危机的解决是人类能否走出生存困境的关键。新人道主义解释原则突破了传统人道主义解释原则对人性的理解,确立了人的类意识、有限主体意识、生存意识和未来主义意识。进一步明确了人类"能够做"的不一定就是人类"应当做"的,人类"能成为"的不一定就是人类"应当成为"的事实。在伦理道德的感召下规范和约束人类的实践行为,保证人类实践行为的合法性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鬼子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巨大的悲悯情怀,创作了一系列带有荒诞色彩而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求真意识的小说作品,在他所构造的名为"瓦城"的文学世界里,表现了一批社会底层人物无奈选择、奋力挣扎、迷茫无助的生存图景。究其根源,主要是社会不公和两极分化导致个体心理失衡、求真意识薄弱和社会诚信度的降低。鬼子小说对社会现实、人性灵魂和知识分子弱点的剖析锐利而深刻,其唯美的艺术表现方式,又使他的作品切近文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旅美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成名作《追风筝的人》把主人公阿米尔的个体流浪体验置于阿富汗近30年的历史语境中,用个体流浪经历还原了鲜为人知的阿富汗社会的真实情境。流浪和回归,从精神层面上对应了阿米尔的负罪和救赎,循沿着他流浪和回归的生活轨迹,解读小说中那些虚弱而疲惫的灵魂,可以观照他们的生存状态及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体现了他关于生与死这个问题的思想斗争过程.他的作品的永恒性在于悲剧意识与生命意识的对立统一,悲剧意识直接体现是死亡意识,生命意识是他对生存方式和生存态度的反映.对这些问题思考的结果便是人无论活着或死去,有目标有意义才最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流浪是后殖民语境中重要的文学、文化现象。库切是后殖民语境下一位重要的流浪作家,其流浪有自身的特点——殖民者的流浪。库切通过对文化身份的关注与忧虑,对殖民话语的颠覆以及跨文化整合写作方式的尝试,展现了他对后殖民主义的揭示及批判,显示了他的流浪文学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内在含义。  相似文献   

8.
王慧兰 《可乐》2011,(6):42-43
为自由歌阿翔做流浪歌手纯属意外。23岁那年,他大学毕业,从南京到上海,找了份广告公司的工作,做了几个月觉得没意思,辞了。一天,他去新公司面试,路过中山公园地铁站,看到一个流浪歌手在唱歌,歌声让他有所触动。从高中起,阿翔就喜欢音乐,自学吉他,跟同学组过乐队。他看了一会儿,有点儿手痒,上前问:"哥们儿,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美国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作品中深刻地体现出其犹太文化特性。流浪意识作为犹太民族所特有的民族印记,贯穿于贝娄的作品中。流浪意识表现为两种形态:形体流浪和精神流浪。本文通过对贝娄的《奥吉·玛琪历险记》、《雨王汉德森》和《赫索格》三部小说探究其所表现的形体流浪意识和精神流浪意识。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通过对"爱"的独特阐释和在故事中讲述故事的独特笔触和叙述艺术,向人们展现了深明透彻的生存样态。她以"情绪的世界"向我们传达着她对生命的体验和繁琐人生独立意识的消解,最终将走向毫无意义的宿命的哲学观念,悲凉地感叹着偶然与不安的宿命意识和焦灼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能稔熟地运用各种现代小说艺术手段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成功的运用悲剧艺术、喜剧艺术、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表达他启蒙的文学主张。他运用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艺术手段,展示了传统文化支配下中国人无法逃遁的悲剧命运,对改造"国民性"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对贝娄作品的分析,探讨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异化内涵、流浪意识和精神回归,从而进一步揭示其所具有的超越"犹太文化"本身的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通过对"爱"的独特阐释和在故事中讲述故事的独特笔触和叙述艺术,向人们展现了深明透彻的生存样态。她以"情绪的世界"向我们传达着她对生命的体验和繁琐人生独立意识的消解,最终将走向毫无意义的宿命的哲学观念,悲凉地感叹着偶然与不安的宿命意识和焦灼的生存处境。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形象,他对女性人物的刻画似乎轻描淡写,甚至有些研究者认为他有轻视女性的倾向。然而,这恰是作家女性意识的一种反映。他的早期小说《雨里的猫》就是以女性视角展开的。文本中的背景设计、言语策略和意蕴层面都给读者留下充分的艺术空白点,从而激发、鼓励读者进行积极的填充。读者对文本的阅读和"再创造"的过程即是逐渐理解海明威对"迷惘的一代"女性生存状态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5.
索尔·贝娄是继海明威、福克纳之后的又一位美国文学大师。他的作品《赫索格》直面人生困境,揭示现代人的迷惘,渗透着一种对人类生存状态异常关切的人文焦灼意识。这种人文焦灼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精神流浪、人自身价值的寻找、人的苦难命运的叩问等层面上。  相似文献   

16.
"红尘往事三部曲"是新移民作家章平的最新力作,通过对青春惨烈往事的回忆,表现了文革思维对生活伦理意识造成的严重扭曲。这一系列带有强烈个人生存体验色彩的小说,摆脱了以往在政治文化层面上反思文革这段民族痛史的固定格套;通过民众具体生活经验来体察和反映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历史抒写方式,表现出作者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欲望。  相似文献   

17.
纵观近30年来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发展历程,基本遵循着"问题视角"的工作理念与思路。救助服务的焦点集中在儿童流浪所产生的个体与社会问题及风险,其目标定位于以儿童流浪风险控制与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国家为本和机构为本。将优势视角的核心要素抗逆力理论引入新型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构建过程,可以积极引导现有救助模式转向关注流浪儿童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并将救助目标定位为以流浪儿童能力提升与生命成长为导向的"儿童为本",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人类面对当今以生态危机为突出表现的生存困限必然建构的文明形式。它与人类历史发展维度的人类发展不同阶段所呈现出来的综合社会特征的文明形态同一个层面,是当今条件下人类必然选择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其突出特征是生态性。它以人类的持续生存为终极价值目标,依赖的是强调人的"类本位"、强调自然的自在性对人的"边界约束"、强调未来意识的新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9.
生活在宋末元初的蒋捷,流浪隐居,入元后终生不仕,抱节而终。他的词是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的生存困境的思考,是选择漂泊还是流浪的问题。追逐理想与生计艰难的矛盾使他在感叹生命与时间的不可知中,表现出一种独立的人格和慈悲的生命观。他的词不能简单地归为姜派或是辛派,恰恰是他的兼收并蓄,不拘一格,使他的词在南宋末年的词坛中独树一帜,尤其是抒情小词在清丽中富有情趣,甚至有了由南追北的风向。  相似文献   

20.
一个人对生命的理解及其态度构成了人的生命意识。尊重生命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最基本的价值准则。陆文夫颇有特色的"小巷文学",善于从历史变迁的角度考察生活,直面现实人生,关注中下层市民的生存和命运,从文化反思的层面揭示"小巷"人物生存境况和人生悲喜的复杂意蕴,对生命的关切中显现作家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