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疯子在胡同里不起眼,但谁都知道他,而且给人的印象都非常好。提起疯子,善声盈耳。我父亲就说,疯子人性好,他不是真疯,"文化大革命"失踪,回来就成这样了。疯子姓金,叫什么名字,没人知道,知道姓的,叫他金疯子,满人。他父亲是皇宫里的大厨,可有名了!北京几家有名的饭庄有请,老头不去。老头这点手艺自然传给了儿子,就这么一个独生子。老头的媳妇据说是个妓女,生下金疯子就  相似文献   

2.
15年前,四川有一个山村盛产柿子,但那些柿子的品种并不好,皮厚肉少而且籽又大。为了提高竞争优势,村民们纷纷为自己的果园更换了新品种,三五年之后,大家更换的新品种都开始产柿子了,唯独村里有一位穷困的小伙子依旧守着那片老果园过日子。他的父母刚病逝不久,家里穷得拿不出更换新品种的钱,所以他只能采摘着全村最差的柿子。  相似文献   

3.
博客博客     
由一个人的博客开始,从他链接的博客中随意看去,不断进入新的链接,在每个三岔路口右转,会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的生活。我不知道是什么引导我碰到他们的,我坐在电脑前面,却有迷路的感觉。十几岁的时候我喜欢骑着单车跑到郊外,为了去发现一条没有到过的路;现在我不用那么费劲,网路上博客的链接就像一些村寨,引我们到村民家里,以及村民他七大姑八大姨的外甥的表哥的邻居的舅舅家里,他们彼此多少有点血缘关系。不管见过没见过,他们全都那么好客,夜不闭户交游满天下,只要屏幕上有的东西,一律按需分配。不管多少人说对博客已经厌倦,或者说博客是多么伪善的东西,我  相似文献   

4.
天才难当     
艾约 《可乐》2011,(1):63-63
大学三年级时,一位教授问我愿不愿意见一个同龄人,说是随便聊聊,聊得来可以做个朋友,聊不来就算了。结果,我跟那个同龄人第一次见面就不间断地聊了近三个小时,如果不是有一节很重要的专业课,可能会继续聊下去。他是学工程的,但我们谈的绝大部分是文史哲。我一向自诩读书不少,但谈论任何话题,要跟上他敏捷的思路,都有些吃力,大多时候只有恭听的份儿。  相似文献   

5.
我曾听一位青年朋友聊及一件网络上的小事。这位青年朋友足高1.82米,有次在论坛讨论身高,他实话实说,结果不少人阴阳怪气跟帖:网上就没有低于1.8米的。那意思自然是不信,说他是吹牛大王。  相似文献   

6.
杜幼新 《山西老年》2010,(10):24-25
炎炎长夏,一个酷热的午后,坐在开足了空调的咖啡屋里,轻啜着红色的花果茶,一位朋友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三十三年前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哥一大早就从村里办的小学(他在那里当民办教师)回到家里,一进家门,他边开玩笑边埋怨祖母道:"好奶哩,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嘛,昨天就借上了李老师的手表,今天的高考一定误不了的。  相似文献   

7.
王馨娜 《社区》2010,(18):10-1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见有朋友抱怨:“为什么结婚时间长了,两个人的感情会变淡?好像家里有没有对方都无所谓?”此时,你就应该仔细回忆一下,你们有多久没好好谈一次心,聊一次天了。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中如此,在家庭成员的相处中亦如此。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夫妻在彼此的交流上还存在着一些不正确的看法,生活在误区中。  相似文献   

8.
一副眼镜     
王涛 《社区》2005,(24):51-51
我从邮局领回一个包裹。是我的一个搞地质的学生寄来的,里面放着一副由树根雕饰而成的眼镜。我心中一动,这么多年了,他还记着那件小事?20多年前,我在一所城市中学任教。他来自农村,在学校住读。高一他的成绩在班上拔尖,但高二下学期,我发现他的成绩有所下降,别的任课老师也这样反映。我找他谈过几次: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或是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他总是低着头,红着脸,嗫嚅着说不出什么话。后来我问了一位和他接近的同学,才知最近他总是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影响他做笔记。我请一位医生给他检查了一下视力,果然近视已到300度了。我考虑了几天。他家…  相似文献   

9.
潘家永 《老友》2013,(10):55-55
编辑同志:我在农村有一位老战友,他的儿子小夏在结婚后就与其父母分开居住。后来小夏在村里申请到一块宅基地并盖了新房。我那位老战友夫妻俩相继去世后,留下老屋1间。现在小夏所在的村委会说,小夏已有了住房,他父母去世后留下的宅基地不属于遗产,村委会要收回去。村委会还建议小夏把其父母留下的房屋出售给本村其他村民,以缓解村里宅基地紧张的问题。请问,村委会的说法对吗?读者:陈××  相似文献   

10.
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口水英雄日日奋战!草坛:http://xyc.17848.com本期焦点言论:喜欢一个人,不一定要和他在一起,只要能够看见他,就满足了。他开心,自己也开心,他快乐,自己也会快乐,不是吗?不在一起那是因为:他爱的人不是我。爱情里,最大的痛苦不正是你爱的人不爱自己吗?他走了,为了工作的原因走了,偶尔,他会上网,跟我聊一些无关重要的事情,我们始终不会聊我们之间的事。我在等他回来,一直在等着。朋友都说总有一天他会被我的真诚所感动,他就会回到我的身边,会吗?  相似文献   

11.
王春华 《社区》2012,(20):35
对于每个人来说,50个春秋可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在浙江省杭州市甘水村,有一位87岁的老人张锦德,他和癌症搏斗了50年,被人传为佳话。初遇癌症,村民的关怀给予他力量1962年,37岁的张锦德正值中年,他是甘水村里的"大队长",也就是现在的村主任。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女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个农民。李德龙说。他叼着个硕大的木雕烟斗。他的脸很黑。他的手又大又厚,看来是没少务过庄稼。他是个善良的人。他的副手刘副厂长这样说。他宽阔的脸上老是挂着笑。叼着烟斗的双唇很厚。他话很少,经常是在注意倾听别人说话。这样的人我们通常会将他视做老实人。我其实不会搞企业。李德龙说。善良人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刘副厂长说。管理企业,善良人的做法恐怕是弊多利少。那年我复员回到村里,开始是给村里开车跑运  相似文献   

13.
父亲生活在艰苦的年代,一生不喝奶不吃蛋,更不用说什么药物补品了;可是,记得在他活到80多岁时,身体却还酷像电视广告里吃了高钙片的“李大爷”:腿脚灵便,走路有劲,嘴里还哼小曲。啥原因?同《山西老年》交了几年朋友后,“养生之道”使我渐渐领悟出其中的原因——父亲一生心宽似海。父亲的名字叫段申酉,可是村里大小人都叫他“老宽”;父亲去世10年了,可“老宽”的故事至今还在村里广泛流传。我祖父是大同一家商行的股东,去世后给父亲留下不少银钱。父亲也因此曾一时成为村里机灵人们围猎的目标。有个人怂恿他合伙做生意,他把家里的钱尽数入了…  相似文献   

14.
正民国时期,有位擅长蹭饭的奇人,叫王宠惠。他爱在朋友家混吃混喝,每天风雨无阻,是当时大家公认的超一流蹭饭高手。由于蹭饭有术,他的朋友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办法"。王宠惠当司法总长时,从不在自己家吃饭。早餐就买碗稀粥对付着,中午留在单位吃工作餐,至于晚饭,王宠惠自有高招——一下班,他就跑到罗文干等朋友家里,大聊特聊,消磨到该吃晚饭的钟点了还赖着死活不走。这种  相似文献   

15.
内里奥夫妇最最疼爱的是小儿子罗纳尔多,也希望罗纳尔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他们为了让罗纳尔多踢球,把报纸和杂志用手揉成球,让罗纳尔多在家里屋地或外面的庭院里光着小脚踢。罗纳尔多最大的愿望就是圣诞老人能送给他一只真的足球。他把希望寄托在圣诞节,因为他知道家里穷,所以他不求家里给他花钱去买足球,只希望能在圣诞节这一天会有奇迹出现。在罗纳尔多幼小的心灵里,幻想着那有着雪白胡子身披红袍的圣诞老人能坐着马车来到他的家里。他不要吃的,不要玩的,只要一只大大的新的足球。他在不停地问着妈妈:“妈妈你告诉我,我能不能在圣诞节…  相似文献   

16.
飘雪 《北京纪事》2015,(10):15-19
65岁的老林是一个资深邮票收藏爱好者.多年来,收集邮票成为他人生的一大乐事.以前,他就住在海淀区,对马甸邮币卡交易市场有着深深的感情,更是那里的常客.认识老林的人都知道,你千万别跟他谈邮票,一谈上,他的话滔滔不绝,拿着他心爱的邮票本,可以跟人聊上个一整天.  相似文献   

17.
我大概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比较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人。那时村里有一帮正在发育且将近成熟的十一二岁的“大姑娘”。在我的印象中,我一出生,她们就是正在发育而且将近成熟的十一二岁的“大姑娘”。她们几乎都不上学,都在家里做家务。村里的大人们忙于“公社”的农活,没时间管理这群“大姑娘”,于是,这帮人就成了留守在家里专门负责做饭、扫地、洗衣的女工。农村向来看重男孩,可实际上那时村里男孩几乎没有什么势力。大人们在公社的稻田棉花田里谈论、炫耀的主题,尽是些我们家那丫头,做的饭香喷喷的、扫的地干净净的、洗的衣服清爽爽的…  相似文献   

18.
刘震云 《可乐》2010,(12):53-53
在我这一生中,有两个人对我影响最大,一个是姥姥,一个是母亲。姥姥是十里八村的名人.一米五几的个头,割三里长的麦趟子不直腰。我六岁时,村里有了学校。家里没钱交学费。姥姥拔下头上陪嫁的簪子到镇上卖了,让我进了学堂。  相似文献   

19.
李保 《百姓生活》2010,(9):24-25
父亲入狱母亲出走,10岁女孩边上学边照顾2岁弟弟和80岁奶奶 李华1990年2月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大福镇一个偏僻贫穷的山村。村里地少人多,多数村民靠农闲时出卖苦力挣点血汗钱补贴家用。李华的父亲李君山在家附近的砖厂找了一份活,每天早出晚归。她母亲包揽了家里的活儿,日子虽然过得紧巴,但一家人和和睦睦,也算美满幸福。  相似文献   

20.
前些年春耕播种结束后的一天,我回到老家——忻州市泡池村,帮助村里写村志。村里请来一些村民座谈了解情况,参加座谈会的村干部和老农,并不急着向我提供有关资料,而是异口同声地说:“你写村志,无论如何也要为我们心中竖一块感恩碑。”我听了一头雾水,忙问:“你们要竖一块什么感恩碑?”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一块感谢共产党的碑!一块千秋万代永远在我们心中的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