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同近代早期的东方国家一样,莫卧儿帝国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但是莫卧儿帝国的外交出访活动却有着严格规定。在莫卧儿帝国的出访过程中,大使的选拔、任务的分配、礼品挑选以及大使的待遇,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共同构成了莫卧儿帝国一套完整的出访程序。  相似文献   

2.
同近代早期的东方国家一样,莫卧儿帝国没有正式的外交机构,但是莫卧儿帝国的外交出访活动却有着严格规定.在莫卧儿帝国的出访过程中,大使的选拔、任务的分配、礼品挑选以及大使的待遇,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们共同构成了莫卧儿帝国一套完整的出访程序.  相似文献   

3.
肉食禁忌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各异。印度教的核心教义中有牛崇拜与牛保护的条文,这个世界第二人口大国至今仍把禁止屠宰母牛的条款写入法律,饲养着约两亿头牛。印度人口的增长与自然资源的紧缺是“不杀生”教义的基础,也是印度人不得不放弃吠陀时代的牛肉美味的原因。在现代农业条件下,废除杀牛禁规不会给印度的饮食节制带来大的改进。没有任何一种动物能够像印度瘤牛那样为人的生存提供如此多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宫廷画院体制由蒙古人传播到波斯,对波斯细密画书籍插图艺术的兴起、发展和繁荣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13—17世纪,宫廷画院在大不里士、巴格达、设拉子、赫拉特、马什哈德、布哈拉、伽兹温、伊斯法罕等各大城市相继建立。画家们依附于宫廷画院,领享俸禄,依照各自效力的君主的旨意和审美情趣为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典籍绘制插图,由此形成不同的细密画流派。16世纪,细密画和宫廷画院体制从波斯传播到印度莫卧儿伊斯兰王朝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促进了该地区文化艺术的发展。因此,在波斯—阿拉伯、莫卧儿、奥斯曼的国家文化建设中,宫廷画院曾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提供雄厚的经费赞助,使细密画书籍插图成为伊斯兰艺术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5.
雷宇 《民族学刊》2020,11(4):89-95, 140-141
在我国古代,有城有市,才称为城市;乡村社会“集场”的设置,受地理、经济、人口、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且有层级的划分。明代唐崖司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户与人口数量、土民的普遍贫困等,决定了土司城不可能成为区域经济贸易中心;土司城的城址特征与交通状况,使其不宜作为集市交易的场所;城内的建筑布局与道路系统,也不支持集市交易的格局。土司城有“城”无“市”,称为“司城”名副其实。土司城“城市说”,没有史实依据,有违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有损世界文化遗产的信誉,亟需纠正。  相似文献   

6.
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为世界所公认。对此,就连外国侵略者也无法否认,如1930年,英国驻印度事务大臣曾说“(西藏)必须继续被认为是中国的一个省”;1904年,英国外交大臣在致英国驻俄国大使的正式训令中也承认,西藏为“中华帝国的一个省”;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里普也不得不承认,“美国从来不认为西藏是一个独立国家”;英国外交部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完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作为与物质性,遗址性,建筑性文化遗产相对应,对称的概念而提出的。  相似文献   

8.
他和莫尾花     
彝族有句俗话说:“金丝鸟唱的是团结歌,莫尾花开的是友谊花”。大凉山就是个莫尾花的世界。满山漫野的鲜花、阿咪子的百褶裙、小伙子的察尔瓦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这画面上,还有黄石同志精心栽培的莫尾花。  相似文献   

9.
艾菊红 《民族学刊》2020,11(3):54-63, 133-134
近些年,西藏林芝地区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采用生产性保护、表演性保护和博物馆保护三种模式,这也是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然而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人口规模小,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其文化的存续空间不断压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极为严峻。对林芝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这三种非遗保护模式的利弊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人口较少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跳脱以民族为单位的保护思路,代之以区域性的文化空间为单位来进行思考,使这三种模式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在文化空间的大环境当中互相促进,从而使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处在完整的活态“文化场”中。  相似文献   

10.
藏戏最初是在西藏、青海、四川以及云南等藏族聚居的地区,其中保重了卫藏地区的“阿姐拉姆”剧,安多地区的“南木特儿”剧和康巴、安多交接地区及果洛地区的“格萨尔”剧,四川的色达藏戏等。在印度、不丹等多个国家,藏族聚居的地区也有藏戏在不断流传,人们将青海地区的藏戏称之为“南木特儿”剧中,在藏语的翻译中,表达的是传记、故事等含义。藏戏在我国的青海、甘肃等地区,受到百姓的欢迎有着较大的发展,现今已经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王俭平  戴永红  王彦宏 《民族学刊》2020,11(1):60-65, 134-135
“跨界民族问题”作为国际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在南亚这个“世界民族博物馆”地区显得尤为突出。印度作为与南亚大部分国家都接壤的地区大国,跨界民族问题不仅仅是“存在”,更是一个亟需加强内部治理的社会难题。与此同时,“跨界民族问题”对于印度的影响还有着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跨界民族的存在既导致诸如边境管理、跨国犯罪以及非法移民的问题,又为印度提供了干涉周边国家内政的“借口”,进而有利于巩固其南亚大国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全球文化也在进一步融合,为促进文化发展与建设,全世界刮起了一股“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数字化时代下,包含我国在内的众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各项事业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切实落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细节,本文将立足数字化时代背景,重点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这个话题展开科学的论述与说明。  相似文献   

13.
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是为了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伟大的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真正实现“走出去”的重要方式。潮汕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且极具地方特色,积极推动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是强化潮汕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的重要举措。在“一带一路”视阈下,从潮汕文化遗产及其外宣翻译的研究现状出发,言明了潮汕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的不足之处,旨在讨论如何做好潮汕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印度的其他民族由于外界的压力已经丧失了土地和生计的情况下,奥里萨邦的邦多人却还保持着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四十年前,笔者对邦多人进行过首次考察,最近又访问了他们。印度的部落民是印度人占绝对多数的印度人口中的少数民族,被官方类分为“表列部落”。这意味着他们是具有一种与一般印度人截然不同的法定地位的、列在表上的部落共同体,他们的人数将近4,000万。不久以  相似文献   

15.
寄语新世纪:霸权的终结与民族的和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千年交替、世纪更迭 ,人类社会进入了第三个千年纪的第一年 ,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千年回首 ,征服者王朝此起彼伏的兴衰嬗替 ,帝国霸权开疆拓土的民族征服 ,在存亡绝续的轮回中书写着历史 ,并在公元 1 5 0 0年之后从欧亚大陆扩展到全球 ,最终形成了以“日不落帝国”为代表的少数西方殖民主义帝国统治全球的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 ,历史上的帝国霸权已达到了“辉煌”的顶峰。然而 ,自亚历山大斩断“戈尔迪之结”以降 ,凯撒、成吉思汗、贴木儿 ,直到拿破伦 ,又有哪一个帝国“武运长久” ?百年回顾 ,帝国争霸的历史主题似乎未变 ,但是帝国的“辉…  相似文献   

16.
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素有“民族博物馆”之称。据统计,仅土著民族就有五百余支以上。他们大多属于印度的古老民族。后来,由于某些原因,才移居到了山区和森林地带。他们属少数民族,现在还比较落后,处于落后的社会发展阶段,其社会风俗千奇百怪,在不同程度上还保持着原始文明。这对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史提供了条件。因此,自18世纪中叶以来,印度国内外人类学家们一直对此很重视。印度少数民族数量很大,有几百个以上。据1991年统计,共有 54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 7.29%左右,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少不等,相差悬殊。人…  相似文献   

17.
丽江     
《中国民族》2008,(11):67-67
1997年12月4日,从99座历史文化名城中脱颖而出的丽江,以整体保护的形式成功申报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丽江腹地的“三江并流”随后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2003年8月,“东巴古籍文献”被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这个具有800多年历史的茶马古道小城,成为国内唯一拥有3项世界遗产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动态     
《中国民族》2014,(7):78-78
陕西省新增7处世界文化遗产 陕西省政府目前向社会通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该项目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3国联合申报,共33处遗产点。  相似文献   

19.
印度人民聪明智慧,早在远古时代就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并对世界文化宝库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摩亨殊达罗和哈拉巴以及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印度科技文化的历史渊源。在那里发现了水井、浴室和复杂的排水设备,还发现了不少家用器皿、油漆的陶器,古老的钱币,雕刻精细的石器,铜铸的武器,金银手镯、项链以及两轮车的模型等。在摩亨殊达罗和哈拉巴还发现了大约400个象形文字和字节符号;在出土的尺子上,分度是以十进位为基础的。这些不仅充分说明了当时市民的生活状况,更证明了当时科学的进步情况。有关科学家认为,它比当时巴比伦和…  相似文献   

20.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共有15,489,630人。壮族分在的地区,是世界著名的岩溶地区,为天下少有的奇景。壮族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百越”民族,族称来源于部分壮族的自称,这些自称如“布壮”、“布土”、“布侬”等。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1300多年前,壮族曾出现“土俗字”。著名的“花山崖壁画”是壮族古老先民的伟大创造。在广西北流出土的云雷纹大铜鼓,号称“鼓中之王”。壮族有著名的创世长诗《布洛陀》、英雄史诗《莫──大王》等。壮族的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共1000种以上。古代壮族先民曾把凿齿当成是成丁礼(成人礼),还曾有文身的习俗。至今壮民崇尚蓝黑色,并将之用于服装的镶边和居室栏杆上,实际上是文身的延续存在。今天的壮族,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提高,教育与文化也适应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