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符号是人类实践及思维创造的一种最抽象和最丰富多彩的特殊实体而言,尽管人是创造符号和使用符号的唯一动物,但人的认知和符号化作用归根结底也是源自人的身体行为;是产生于身体活动获得的感觉、知觉和悟性;是作为认知和实践主体的身体对认知对象、作用对象、审美对象发出的认知意向以及由此获得的总体上的知觉、顿悟、灵感和想象力的结果;是人之身体所拥有的兴趣、欲求、目的和智能共同作用于认知活动的结果,不是单纯的大脑活动.尤其是技艺一类的认知、技巧、技能以及其中包含的智慧及其符号化、形式化、公式化和数学化过程,都主要是通过身体行为、身体实践和身体思维而获得的.没有人的特殊身体,就不会有现实中的人以及人的认知和整个世界;更不会有符号的产生、利用和整个符号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生成的身体与身体意象——影视传播中的虚拟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人类传播界面中的身体可以分为三类:有机的身体、再现的身体和生成的身体。虚拟人物是数字技术催生的再生的身体。作为传播界面,再生的身体具有其独特的品质。身体意象在虚拟人物的设计与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虚拟人物传播的编码与解码过程中身体意象的渗透具有注定性,虚拟人物负载的身体意象具有综合性。  相似文献   

3.
4.
革命文学中大量文本以对女性身体的想象为枢纽支配整个叙事的进程.革命指令下,从性感身体到革命身体,从身体自我到自我的异化,从女性气质到气质"雄性化",这都充分表明革命对女性身体既解放又规训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消费身体的现代性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女性的身体被国家意识形态与现代商业资本、消费文化共同建构为消费身体.这两种社会权力作用于女性身体的过程,反映了现代性之于女性的双重意义:正是现代性带来的新的社会变革,造成了传统价值秩序的崩毁,解放了曾作为传统价值符码的女性身体;也正是现代性在终极价值理念和形上价值追求上的匮乏,引发了社会自我认同的危机,使得消费文化乘虚而入,女性身体首当其冲地成为消费文化的奴仆.  相似文献   

6.
7.
当下盛行的所谓回归了本原的"身体美学",其实存在着诸多误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感性的萎缩与理性的失落。"身体美学"把"感性"等同于身体感知而排除了源于精神感觉的感情活动;对于身体感知的界定又偏重于生理性快感而不是心理性快感,这就切断了身体感知与理性的联系。二是身体的圣化与身体的消费。"身体美学"在批判传统美学中"理性的圣化"的同时,却走向了"身体的圣化"的误区;最终又在消费社会日益低俗化的大众文化中推进了身体的消费,使审美彻底沦落为功利性和商业性行为。三是技术的实用与美学的无用。"身体美学"试图将美学研究推进到实用层面和实践层面,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实用技术;但它在与运动学、健身训练、医学保健、医学美容等学科的联姻中必将不断被异化,最终完全迷失自身。在21世纪,美学研究要想摆脱困境,就要走出"身体美学"的误区,把人的需要推进到生存价值论的层面加以探讨,在此基础上重建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身体不仅是一个自然的实体,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嵌入在意义的结构之中,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建构形塑,从而其背后隐含着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在这一问题上,莫斯、玛丽.道格拉斯、福柯的身体观最具影响力。莫斯提出了身体技术的观点,认为每一种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都与身体所处的文化背景有关;社会对个体的控制,首要和基础的一点就是控制他们的身体。玛丽.道格拉斯将身体理论运用在其仪式研究中,提出了两个身体观———自然的身体和社会的身体———来剖析人的身体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并进而发展出了格栅———群体理论。福柯则在身体研究中引入了权力的概念,建立了身体政治学的理念,突出了社会尤其是权力对于身体的规训。我国的身体研究相对冷僻,并未形成有我国特色的身体理论,而实际上身体研究对于我国传统社会及当代社会而言都极具现实意义而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9.
张晶 《北方论丛》2005,(5):47-49
在时下的化学、艺学、哲学等领域中,“身体”成了异军突起的概念,意味着理论观念上一种深层的转向。在西方的后现代语境中,身体成了备受人们关注的对象。在美学范围里,也有人提出“身体美学”的命题。这使我们想到在学创作层面上,令人颇多议论的“身体写作”倾向及其产物。当然,这是关于“身体”的不同层面的问题,但这二之间难道不存在某种因缘吗?这一问题耐人寻味且颇具现实意义。为此,本刊特约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晶教授及几住博士研究生就这个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章,发表了各自的看法,期望引起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身体美学观在审美的身体化与身体的审美化两方面同时建构;其基础是“身体主体观”:其核心是“身心统一观”:其旨归是“全性全归观”。  相似文献   

11.
戴唯信 《天府新论》2021,(5):96-105
儿童在数字时代表现出相对于成人的生存性优势,然而数字时代的去身体化遮蔽了儿童的主体性。儿童的身体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儿童从知觉中感受主体性,从身体的体验与经验进行思考,从身体互动中感受丰富多样的情感关系。数字时代的符号化漠视儿童的身体感受,数字媒介的冷认知监视并操控着儿童的离身思维,数字身份的隐匿使儿童情感变得易怒而冷漠。儿童回归身体意味着唤醒儿童身体意识与知觉之真,平衡数字体验与生活世界之美,重塑数字身份情感与责任之善,如此儿童方能回归于鲜活、灵动的主体自我之中。  相似文献   

12.
消费文化中的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消费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身体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身体的享受成为了生活的目的本身,通过身体的规划而达致的身体审美化成为现代身体观念的核心.然而,对身体的规划和重塑也使人们终究将面临我们的身体是否还是我们自己的困局.  相似文献   

13.
早期中国在身体思维的视野下形成了一套系统的治道观。在治道的目的层面,古代思想家将国家视为一种放大的身体,强调治国与治身的相通性,以身体层面的中和境界为基础而展开对治道目的的论说。在治道的内容层面,古代思想家往往从身心一如的角度出发,以心与身的一体性来论说国君与臣民一体性,并在此基础上突出心对身的内在调节性,借此彰显君主对臣民所承担的“养”与“教”的责任。在治道的途径层面,古代思想家经常将身体视为权力规训的对象,主张通过对身体的内在与外在的规训,即“礼”与“刑”两种途径来实现良善治理。这种身体思维视野下治道观长期被坐实到具体的政治运作中,由此而形塑了古代中国特有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是身体美学迅速扩张的世纪,人体借助大众传媒的崛起之势跃升为最重要的审美对象。然而,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相应话语都仅仅把身体当作审美客体,这至少在逻辑上是不完整的———身体美学作为一个词组有以下可能意义:(1)以身体为审美主体的美学;(2 )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3)以身体为审美主体且同时以身体为审美客体的美学。将身体当作众多审美客体之一并非新鲜的主张,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的兴起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美学革命。本文所说的身体美学首要地指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这种意义上的身体美学不是美学的一个学科,而是所有回到了其根基的美学本身。它的诞生意味着美学在漫长的迷途之后终于回归了身体之根。以身体为主体的美学迟至19世纪下半叶才由德国哲学家尼采冲创出来,并且在2 0世纪仍未在西方美学中占据主流地位,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呈现这个复杂的逻辑因缘有助于我们建构真正的身体美学。  相似文献   

15.
从身体在社会结构中历史变化的逻辑来看,呈现出“自然-生产-消费-媒介”这四种质态.自然质态身体是有血有肉的自在之物,凸显本体的生命意义;生产质态身体对社会具有实质的贡献,但其有用性却受权力政治的规训而沦为工具性;消费质态身体具有物质享受性和美的炫耀性之双重欲望,但有可能带来身体的分裂;媒介质态身体被美丽、被祛魅、被解放、被反身,成为大众自觉接受的文化工业塑造的身体.身体的文明化与去文明化总是交织在一起.社会结构的流变就体现在铭刻多元意义的身体丛结之中.  相似文献   

16.
论身体社会学的产生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社会思想中,对身体的关注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代以来都有论述,在传统社会学和现代社会学中也有反映。直到20世纪80年代,身体社会学才正式产生,并产生了广泛影响。从理论上看,这是西方理论界长期以来对理性和现代性、身心二元论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当代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福柯的理论、消费理论等影响不断扩大的结果;从现实上看,这是西方工业社会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代科技进步和医学技术发展对身体的塑造和改变引起人们不断反思的结果。身体社会学更是当今社会学反思性、阐释性的产物,它试图把人从科学和理性的双重霸权下救赎出来,关注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世界中人的生物性、感受性和体验性,使人们重视身体、理解身体、反思身体,达到人的解放和自由。但是,这个道路还十分漫长。  相似文献   

17.
"身体"内涵的含混不清,是儒家身体观在当前颇受争议的关键原因之一.从字源义的角度分析,"身"与"体"都与身体密切相关,但是二者都不能等同于现代汉语意义上的身体,而且二者在内涵上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决定了对儒家"身体"概念的界定,必须结合思想的角度来分析.从儒家经典文本来看,当他们提到"身体"时,想到或意指的不仅仅是我们今天这个生理意义上的肉体,而是与其他各事物密不可分,关联着体验、践履、身体力行等涵义,从而使其思想呈现出重视"身体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对"身体"的关注有着深远的知识论传统,"身体"是全部感性经验的基础,作为一种社会构造物,"身体"是社会过程内在化的载体。马克思明确提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身体生产理论",并为辩证地理解身体实践提供了丰富的概念体系。这些概念分为三类:一是"劳动者"与"劳动力",马克思将二者的区分作为身体探讨的逻辑起点;二是"异化劳动",马克思呈现了"异化劳动"下的身体困境,这种身体困境体现为身体的四重境遇:"被动的身体"、"分裂的身体"、"被剥夺的身体"和"匮乏的身体";三是"可变资本",马克思将雇佣工人的身体生产纳入到可变资本的循环中,劳动者在可变资本循环中的角色在"交换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中转换。哈维将政治身体的生产作为理解当代身体实践的重要方面,并尝试呈现当代身体政治的历史地理性:当代知识论层面的身体转向不仅是"复兴",更是"重建",这种身体实践是与全球化进程并行的,并与新左派的政治行动深刻关联在一起,呈现了一种替代性方案的可能性。此外,当代身体实践与生态话语交织在一起,尝试在更大的范围内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在这种共生中推进身体实践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9.
以理查德·舒斯特曼为代表的学者把身体美学定位为美学基础理论研究,视为美学在传统心灵美学基础上继续向前开拓的根本方向。这种定位能够成立的原因在于,身体美学具有自身深厚的哲学基础,即身体存在论。它与作为心灵美学哲学基础的心灵本体论相对,提供了对哲学之为哲学具有构成作用的“存在”问题的解答。基于此,身体美学才能作为基础构造的美学知识,即美学基础理论。这首先集中表现为身体美学在根本上转换了美学关于审美的认知,具有自身的且区别于心灵美学的美本质论。当然,除了哲学基础、美本质论外,当身体美学在美感论、审美范畴、审美形态、美育等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上都给出自出机杼的回答之后,它作为美学基础理论的学科定位和面目可以更为立体地树立起来。  相似文献   

20.
身体话语是中国山水画特别是文人山水画美学思想的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在中国山水绘画美学中以各种样态、各种方式普泛地存在着。身心合一的诗意逻辑结构所衍生出来的身体话语致使中国山水画论体现出浑融感知的体验性、辩证对举的张力性和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妙合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