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点,打工经济已是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转移就业环境,对农户家庭、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陈宜红 《职业》2007,(21):16
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农民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点,打工经济已是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进程,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形成良好的转移就业环境,对农户家庭、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句话曾经震撼时代的心灵。当时的背景是,农民不仅要交田赋(税和费),一亩好几百,还要交人头税(小孩和老人都要交),人均都在百元以上;农民种地普遍亏本,劳动力被迫外出盲流,撂荒占到50%以上;如果没有打工收入,绝大多数农民家庭经营会破产。  相似文献   

4.
李特为 《现代交际》2014,(12):129-1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是我们在喜悦的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迁徙所带给我们的隐患:家长外出工作,由于部分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教育而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空巢老人得不到足够的关心与陪伴而孤独遗憾;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家乡,导致农村建设缓慢,经济发展缓慢,城乡差距越拉越大。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决策的多因素分析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试图使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客观原因和条件。作者处理了1994年四川省18县1820个农户的住户调查数据及追加调查数据,分别构建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家庭决策模型和个人特征影响模型。前一模型的处理结果表明,由劳动力外出的收入预期和就业信息构成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决策的第一位因素;家庭劳动力数量是决定一户是否有劳动力外出的重要因素;农户家庭非外出劳动力的收入和人均耕地拥有量与家庭劳动力外出人数呈弱的负相关关系。后一模型的处理结果表明,劳动力的性别、文化程度和年龄、婚姻状况等个体特征对一个劳动力是否外出的解释度最高  相似文献   

6.
板舍缩影     
板舍村,位于安徽省贫困地区岳西县东部,总面积16平方公里,土地面积11861亩,大部分是山林地,耕地1107.37亩,仅占10%.全村人口2239人,人均耕地只有0.5亩.耕地少、人口多的沉重压力,必然造成劳动力外出寻求生存出路,而近些年中国蓬勃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又为其奠定了客观的经济社会基础.目前全村外出打工的劳动力有700人,占全村总劳动力的56.4%.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在城镇涌现出了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出现了大量农村土地荒芜、农房破败、村庄空心化现象。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宅基地有10-20%是闲置的,部分农村地区因农户举家外出,  相似文献   

8.
家庭禀赋、家庭决策与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智雷  杨云彦 《社会学研究》2012,(3):157-181,245
在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情况下,中国"民工潮"和"民工回流"、"民工荒"并存的现象,一直是困扰国内外学术界的难题。本文根据湖北和河南两省的农户抽样调查数据,建立农村迁移劳动力回流决策的影响因素模型,从家庭决策的视角分析了家庭禀赋对迁移劳动力回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力资本越丰富,劳动力越容易选择留在农村就业或者回流农村,但是家庭人力资本值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劳动力又倾向于外出就业。家庭社会资本有助于迁移劳动力外出务工,但是随着家庭社会资本值的增加,那些家庭社会资本更为丰富的家庭的劳动力则更愿意回流家乡就业。丰富的家庭经济资本同时可以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家庭经济资本可以为外出务工提供物质支持,但是丰富的家庭经济资本又会促使迁移劳动力回流农村,总体来说后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如何融入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政府对人口流动和迁移政策的逐步放宽,我国出现了规模越来越大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大潮。据统计,2003年我国实际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已达到9900万人,且主要集中于城市地区,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但尽管大量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居住及生活,却由于种种原因不仅没有融入到城市中去,反而成为城市的“边缘群体”。近1亿的农民工不能融入城市,这不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稳定,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形成中的农村劳动力市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调查,作者分析研究了形成中的中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形成了对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但需求存在着结构性偏差;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信息主要由亲缘、亲缘关系者提供,但包工头也起了一定作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数量上保证了供给,外出就业者身体素质较好,文化素质较高,但职业培训不足;外出就业者收入可以,但缺乏保障。因此,作者就如何克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和培育农村劳动力市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钟霞 《职业》2011,(25):63-63
一、仪征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特点 1.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更多农民走出去 培训券制度是国家对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一种补助方式,也是各地开展农民培训的主要方式。目前,仪征市19家定点培训机构以实施培训券制度为抓手,不断加大培训工作力度,全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培训日常管理中,重点抓好第一堂课的督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催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由于先天性的教育缺陷,这些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工只能在城市里从事一些诸如建筑、娱乐、餐饮等行业中低收入工种的体力劳动。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在900多万跨地区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相当数  相似文献   

13.
外出打工与农村及农民发展——湖南省嘉禾县钟水村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调查采用入户访谈的方法,比较深入地考察了我国中部地区一个普通的纯农业村劳动力流动的一般状况。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指出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性别差异,及婚姻的本质对妇女流动的重要影响;大批农村劳动力自发外出基本达到预期目的,其中也有一些新的因素生长出来,但还没有到达改变那些代表了封闭的农村的最基本特征的血地缘关系、性别与年龄的分工、子嗣承继等传统的程度;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但解决的前景又都只能是制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南充市高坪区是传统的农业区,农民住宅用地占整个建设用地的50%以上.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村居民到城镇定居,"空心村"现象突出.  相似文献   

15.
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和家校合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有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尤其是在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越来越快,在农民全部收入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已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增长还受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困难,农民工资性收入水平偏低、增长缓慢等因素制约。要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就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克服这些制约因素,为农村劳动力顺畅转移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必然性 我国目前有2.5亿左右的农户,耕种了约18亿亩土地,平均每户不到半公顷耕地.依靠这样一个土地面积生产粮食,平均每个农户每年也就能得到3000元左右的收入,而这还要依靠一个好的市场行情和好的气候条件.这样一个收入水平连一个上生土长的农民都忍受不了,又怎么能吸引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青年农民要找出路,受打工挣钱是再正当不过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   总被引:359,自引:0,他引:359  
一、问题的由来与研究假设90年代中期 ,有研究者对我国农村外出劳动力的社会群体特征做了如下五点概括 :1 以寻求就业、增加收入为主 ;2 以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和较强就业能力的农村知识青年为主 ;3 处于常年流动状态 ;4 不为城市所认同 ;5 通过自组织实现流动。还有研究者认为 ,农村流动人口在 80年代以寻求就业为主 ,而到 90年代则转变为以寻求增加收入为主 (杜鹰、白南生等主编 ,1 997)。这些概括显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却忽略了其他一些特征 ,比如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农村流动人口不为城市所认同 ,但是农村流动人口又是如何认同城市的呢 ?…  相似文献   

19.
对农业的促进或冲击:中国农民外出务工的村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对四省八村的调查,认为土地的缺乏是促使农民外出务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一个充分甚至必要的条件;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是外出务工的必要条件;是农业收入的相对低下,使农民日益倾向于非农职业,自愿放弃农业、外出务工以挣得高于农业的收入。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是中央,也是全社会的关注重点。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与难点突出表现在农民增收困难。经济学家们也提出许多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笔者认为农民增收困难的根源在于农民素质低下,农民素质低下是制约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城市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差异将直接导致效率差异,进而导致收入差异。改革开放的20多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总体上是扩大的趋势: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数之比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1994年为2.86:1,到2003年达到顶峰,扩大到3.23:1,2004年稍有回落,为3.21:1。这差异还不包括城镇居民所享有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水平方面。面对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而使农民贫困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