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人范温评杜诗时举了四个“全虚而意味无穷”的例子,虚,即虚字.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显然无法分析其所谓“虚字”.论文结合大量古人论杜诗中“虚字”和“实字”的例子,分析归纳,发现古人诗论中所说的“虚字”和“实字”与今天语法的界定不同.论文认为不能用今天的语法去分析、界定古人所说的“虚字”和“实字”,并指出古人所说的“虚字”和“实字”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2.
《马氏文通》为了给字(现在称词)分类,提出了一个分类界说(现在称分类标准)。这就是他所说的:“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马氏对这个界说解说的最后结语说:“……读王怀祖段茂堂诸书,虚实诸字,先后错用,自无定例,读者无所适从。今以诸有解者为实字,无解者为虚字,是为字法之大宗。其别,则实字有五,虚字有四,外此无字。故  相似文献   

3.
学生求知的过程,是一连串的“疑”获得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什么是“疑”?这里所说的“疑”包括如下涵义:(1)“未知”问题即学生不能靠现有的知识水平、现有的能力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疑难”,(2)似懂非懂、似能解决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怀疑”;(3)教者为了使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加深理解,有意识地设置出来的问题,即所谓“设疑”;(4)有待于商榷的问题,或是印刷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马氏文通》在“正名卷之一”、“论句读卷之十”中较系统地了论述句子成分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论述也散见于对实词、虚词的分析中。界说十一:“凡字相配而辞意已全者,曰句。”这里的“字”相当于现在的词,词与词组合,并表达了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形式,便是句子。这个定义与现代意义上的句子概念已基本吻合。句由句子成分构成。《马氏文通》把句子成分称为“词”,共有七个:起词、语词、止词、表词、司词、加词和转词。其中前三个(包括表词)是句子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是一部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之作,它开创了汉语研究的一个新时期。本文拟从“词”的角度入手,通过分析《文通》里的“词”(sentenceelements)、探讨马建忠的语法思想。一般来说,句子成分是组成句子的构件,确定句子成分则是句法分析的重要步骤。《文通》的词相当于今天的句子成分。它共有九种,即起词、语词、止词、转词、表词、司词、加词、前词和后词。《文通》卷十“句读论”中,只讨论了起词、语词、止词和转词等四种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6.
从状字看《马氏文通》字的功能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不少语法学家都认为《马氏文通》对字的分类,是按意义划分的。其根据就是马建忠在书中所说的字的分类标准。他说:“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又说:“字各有义,而一字有不只一义者,古人所谓‘望文生义’者,此也。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这是马氏对字进行分类的总原则。根据这个总原则,把《马氏文通》中的字,分为九类。这就是他所说的“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具体说,就是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都是实字;介字、连字、助字、叹字,都是虚字。  相似文献   

7.
(一)從句子成分分析的多分法問題看片語 採用多分法分析句子成分的時候,我常常感到不安。句子成分的多分法令人覺得是要求盡可能把句子裏的詞分析為一個詞對等一個成分,因此象“我買到了最近非常流行的一本語法書”就該分析為頗為費解的“主——謂——補——狀——狀——定——定——定——賓”。這種分析法貫徹下去,往往會分析出不很合理的句子格式來。這是不安的原因之一。比如有的語法書把“我把書弄髒了”分析為“主——介詞(把)——賓——謂——補”,把“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分析為“主  相似文献   

8.
汉语词类的科学划分始于《马氏文通》,这是按意义标准划分词类主张的创始与典型代表。如它说:“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凡实字以名一切事物者,曰名字。”“凡实字用以指名者,曰代字。”“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凡实字以肖事物之形者,曰静字。”“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以上实字)“凡虚字以联实字相关主义者,曰介字。”“凡虚字用以为提承展转字句者,统曰连字。”“凡虚字用以煞字与句读者,曰助字。”“凡虚字以鸣人心中不平之声者,曰叹字。”(以上虚字)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古书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这一语法现象,即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一“也”字.自《马氏文通》一直到现在的一些语法著作,都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说:‘也’字助读,其为用也,反乎其助句也.助句以结上文,而助读则以起下文.其起下文也,所为顿宕取势也.盖读句相续以成文,患其冗也,助以‘也’字,则辞气为舒展矣……‘也’字助实字,凡实字之注意者,借助‘也’字,则辞  相似文献   

10.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辩证法洪远朋经济增长实际上就是扩大再生产的问题,按照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扩大再生产有两种基本方式,即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地贯彻实施中央和地方对楼市调控的一整套政策举措,必须批驳以下奇谈怪论:(1)上海楼市本来“健康论”;(2)宏观调控是“走计划经济老路论”;(3)楼市调控对房地产业“打压论”;(4)房价理性调整使得老百姓利益“受损论”;(5)房价合理调整会使银行“受冲击论”;(6)房价理性回调就是“大起大落论”;(7)楼市调控后交易量萎缩是消费者行为的“非理性论”;(8)楼市调控现在要“见好就收论”。  相似文献   

12.
一般所说的“光”是指肉眼可见的“可见光”,可是平时也常看到“紫外光(线)”和“红外光(线)”这样的名词,现在的气象预报也都有“紫外线指数”这样的项目。这些“……外线”是什么光线?有没有办法看到它们呢?红外线的定义与分类顾名思义,“红外线”就是在光谱上位于红光外面的  相似文献   

13.
论《马氏文通》的句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是我国第一部语法专著。它借鉴拉丁语法的框架,从词法和句法两方面入手,对古汉语语法进行了全面描写。其语法思想,特别是关于句读的精辟论述,多有创见,对近百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领会《文通》句读论的深刻内涵,对于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结构上,《文通》可分为两大部分:字类和句读,即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在《例言》中马氏曰:“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唯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可见,《文通》用百分之八十的篇幅论字类,完全是为论述句读服务的,句读问题在全书中的重要地位也就一目了然了。  相似文献   

14.
义素组合论     
一美国学者卡茨和福德等人首先提出了“语文成分分析”(Componential analysis)的理论。他们把分析出来的语义单位的最小的语义元素叫做“语义原子”(sematic atom),简称“义子”。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做“义素”(seme或 sememe)。正如英国学者乌尔曼所说,“义素是意义的基本要素,在职能上可和音位学中的区别特征相似。”(《语义和风格》1975年)语义分析,就是如鲍林杰所说,“要确定一个词的某个意义(即义项)的构成成分,必须将这个词的意义、同一词义场的词或邻近  相似文献   

15.
汉字有形、音、义三方面,对于这三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古今学者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汉字形、音、义的纠葛,“可以分别下面这些情况:(1)一字多形——异体字;(2)一字多音——异读字;(3)一音多字——同音字;(4)一字多义——多义字”。除了吕先生所说的以外,我们注意到还有这样一类字:一形多字,即几个字形体相同,但读音和意义都不同。这是一种“同形字”,严格地说,应当名之曰“异音同形字”。例如: 柜:gui,衣柜;ju,柜柳。丁:ding,壮丁;zheng,丁丁,伐木声。铅:qian,一种金属元素,符号Pb;yan,铅山,县名,在江西省。这种异音同形字,从语言上看,它们并不是一个词,而是几个声音不同的词共用了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古希腊早期哲学的“始基”?我国哲学史界都认为始基就是“本原”,一些古希腊哲学的译著也把“始基”翻译为。“本原”。其实,古希腊早期哲学的始基和我们现在所说的本原是不完全一样的。  相似文献   

17.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的例言中说:“是书本旨,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①由此可见,句读论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是该书的重点,正名、字类等内容都是为它作铺垫的。“句”和...  相似文献   

18.
选择“结合点”,选准“结合点”,是指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项重要工作。 所谓“结合点”,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研究教学工作实际而找到的工作重点,要点和难点,即列宁所说的“中心环节”,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用马列主义的“矢”去射中国革命的“的”。  相似文献   

19.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中的“顿”和“读”是马建忠句读理论中两个重要概念。对此,前辈和时贤已有论述。其中有些分析精辟中肯,有些意见我们则不敢苟同。本文不揣浅陋,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讨论:(一)“顿”在《文通》中是不是含义单一的概念;(二)“顿”和“读”是不是同一平面上的两个概念;(三)对“顿”“读”理论该如何评价。 《文通》的“顿”和“读”不是含义单一的概念 1.○“顿”实际含义的双重性 《文通》“顿”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说法不一。林玉山同志认为是《文通》中组成句子的  相似文献   

20.
孟子思想系统中的“心”是主体与本体的合一,其展开自身意义的活动就是“尽心”的实践——即由德行彰显德性的主体活动。“尽心”的主旨有二:一是人心对天人关系的自觉,二是对自我本心的自觉。正因为如此,孟子的“尽心”说为我们现在所普遍关注的自我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课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传统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