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文 《青海统计》2007,(1):14-18
为了解我国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为党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今年8月,国家统计局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一次性专项调查。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一部署,于8月14日—28日,在西宁市和格尔木市范围内开展了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工作。此次问卷调查严格按照国家调查方案的要求进行,深入到厂矿企业、建筑工地和街道社区对抽中的农民工进行了认真细致询问调查,较客观、真实地取得了我省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的第一手资料。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城市农民工工作和生活条件普遍较差。他们劳动强度大,生活开销大;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低;工作环境差,生活条件差;文化娱乐少,技能培训少。尽管如此,但多数农民工仍认可目前生存的现状,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青海省城市农民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报告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城市农民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状况,第二部分为城市农民工生活与教育状况,第三部分为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评价和希望,第四部分为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第一、二部分编在2007年第一期,第三、四部分编在2007年第二期。  相似文献   

2.
王荣 《统计与决策》2017,(20):93-96
Moran's指数是测度空间变量相关程度的重要方法,可以用于测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聚类与城乡差距间空间相关程度,即测算单位新生代农民工向城镇转移的概率.文章在转移概率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人口基数可以测算新生代农民工数量,测算结果显示2014年新生代农民工数量为11553.27万人.以城镇人口和农民工数量为基础进一步测算出新生代农民工在各地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布逐步递减,数量最多的省份为广东省,达到1118万人,最少的西藏地区仅为18万人.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统计与决策》2012,(11):114-117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是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最主要的着力点。虽然近年来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城市融入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转化为市民的并不多。政府应大力发展大中城市,通过加强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承担更多改革成本、提高大中城市的承载力、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促进农民工进城,不断提高农民工落户城市的比重。  相似文献   

4.
农民工城市融合可以细分为融入、接纳与和洽三个层次,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合的测度发现,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表现为单向融入层次。基本公共服务获取方面与城镇居民的巨大差距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化融合的根本性障碍,但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未能得到实证检验。实地调研结果显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仍然不高,但政府实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在城市融合中表现出了积极作用,将是政府积极干预城市化融合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情》2021,(5):19-20
◆2020年四川省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573.4万人,同比增长3.7%◆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力军◆截至2020年底,全省创办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533个,入驻企业19861个,实现产值1759.9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冲破城乡二元体制藩篱,掀起了流动迁徙大潮,从最初的涓涓细流汇集成川流不息的农民工大潮,规模之大、贡献之大前所未有。农民工的历史贡献不容忽视农民工是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农民工规模大、稳定性强,能够常年保持较长的有效工作时间,加上劳动者素质稳定提升,为我国快速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强国作出重大贡献。通过代际接力和“进退有据”的制度设计,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服务产业提供了源源不竭的人力资源,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春节过后,农民工返岗问题备受关注,农民工返岗意愿如何?存在哪些困难?期盼哪些政策?云南这篇调查报告为我们解答。为及时了解云南各地农民工春节后返岗意愿及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为进一步制定完善稳岗就业政策提供参考依据,国家统计局云南调查总队于2022年1月26-28日在全省范围内对10个市(州)的951名外出农民工开展了春节后返岗意愿快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农民工春节后返岗意愿强烈,盼望在安全返岗、提高待遇、增加岗位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扶持。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它已成为考验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严峻课题.文章试图从城乡统筹的视角下,揭示农民工流动中劳动工资、就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农民工的流动趋势,并在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经济、政治、社会权益的基础上,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方面提出了切合实际的建议,最终促进农民工的和谐流动.  相似文献   

8.
对农民工迁移演进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民非农业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农民工迁移正相关,农民非农业收入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农民工迁移发生的激励作用更大.通过chow's断点检验,得出了以下结论:1994年是农民工迁移演进的节点;以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非农业收入为因变量的农民工迁移演进函数在两个时期发生了变化;农民工迁移演进受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和制度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是中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智能、技能、体能和心能四个维度构建农民工可雇佣性模型,根据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运用结构方程验证了农民工可雇佣性模型的合理性,研究了农民工可雇佣性及其各维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维度对农民工可雇佣性影响程度依次为:技能、心能、智能和体能。农民工因年龄、文化程度不同,在可雇佣能力、技能、心能和智能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在体能上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涉及农民工的统计调查虽然不少,但缺乏科学统一的农民工概念和系统规范的统计调查制度.我们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为建立我国农民工统计监测体系、研究农民工问题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调查快报     
《四川统计》2011,(4):8-9
全国: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是吃苦耐劳的一代 调查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每月工作26天,每天工作9个小时,与其他年龄段农民工的劳动强度并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平均每天工作8小时的比例为52-4%,平均每天工作9—1O个小时的比例为38.8%,  相似文献   

12.
从个体微观的角度对杭州市建筑业农民工的工作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具体考察农民工的个人基本特征、家庭特征、工作特征及地区选择特征四类情况,并利用交叉分析和二元逻辑回归模型检验四类特征对农民工职业流动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地区选择、从业时间、随同的家庭成员人数、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农民工选择继续留在建筑业中工作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企业和政府等可以通过为农民工在城市创造稳定的生活和就业环境,推进农民工向城市迁移的进程,或可以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指导等多种途径来促使农民工维持稳定的职业,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行业中“用工荒”难题.  相似文献   

13.
女性农民工在进城农民工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女性农民工进入城市,一方面相对改变了她们的经济社会地位和社会对其性别期待,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性别的传统惯性,女性农民工在职业、家庭、社会网络等方面依然处于不利的境地.男女平等和城市化的关系表现为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6 704个有外出务工经历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数据,通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纠正以往模型未能有效解决的样本自我选择偏误问题,测算职业技能培训对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收入的影响。在充分保证匹配质量的基础上,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日均工资因为接受职业技能培训而增加3.157元到3.484元,月工资增幅大约为5.9%。这说明中国实施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职业技能培训对具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新生代男性农民工收入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在进行新一轮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设计时,应该更多关注这类群体。  相似文献   

15.
李博文等 《统计研究》2021,38(10):105-120
本文采用2013年和2016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雇主—雇员”匹配数据库,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工具变量等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工会会员身份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及其在两代农民工之间的差异,并进行了影响机制的探索和分析。研究发现,将工会会员身份的工资溢价效应分解为覆盖效应和会员效应后,覆盖效应的影响难以发挥,而会员效应的影响则存在代际差异,其只在新生代农民工中显著,而在第一代农民工中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覆盖效应难以发挥主要是由于工会未能有效地开展集体协商,会员效应存在代际差异则是源于两代农民工不同的需求层次所导致的入会行为导向的不同。本文研究,有利于企业工会着力解决农民工的工资问题,建立农民工工资的长效增长机制,同时为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及实施多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等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本质上是"三农"问题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农民工子女是教育弱势群体,而社会援助能有效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面临社会支持不足的问题。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三重差分模型评估获得社会援助对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获得社会援助有助于农民工子女的学业成绩提高;成绩差的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援助效果更好;心理援助和物质援助相结合对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的促进作用更大,尤其是对成绩差的农民工子女。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的家庭式迁移城市是真正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途径,而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当前农民工的新生力量正在逐渐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中坚力量,其家庭式迁移城市的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恰恰是政府制定政策以引导农民工合理流动有序转移的最根本依据.以西安地区为例,通过对西安城六区进行间卷调查,利用1 040个农民工样本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式迁移城市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发现职业收入、外出务工时间、受教育程度、社会保障制度对新生代农民工家庭迁移城市有重要影响,年龄、婚姻状况、户籍制度则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城市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乃至整个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重大问题,正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医疗保障是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文章在系统反思农民工现行支持系统现状的基础上认为,对农民工社会支持的不足是影响农民工城市适应的根源.因此,建立和完善含社会政策、社会组织、农民工主体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等在内的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是提高农民工适应性的长效措施,这对于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将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农民工养老保险现状,认为目前构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核心问题是:第一,如何让制度覆盖大部份农民工,解决农民工无社会养老保险的问题;第二,现行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如何具有可达性。并进一步提出了构建零支柱的普享型养老保险平台和统一定位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目标框架是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