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南齐书·陆澄传》载陆澄与王俭书曰:“太元立王肃《易》,当以在玄、弼之间,元嘉建学之始,玄、弼两立。……今若不大弘儒风,则无所立学,众经皆儒,惟《易》独玄,玄不可弃,儒不可缺。……且弼于注经中已举《系辞》,故不复别注。今若专取弼《易》,则《系》说无注。”(见中华书局1971年标点本,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其中“《系》说无注”,应为“《系》、《说》无注”。《系》即指《系辞》,《说》即指《说卦传》。我们知道,王弼注《易》较《老子注》简略,而且对《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四传没有注释,后来,韩康伯续注。现今流传的《周易注》就是王弼注和韩康伯的续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云:“其《系辞》以下,王不注,相承以韩康伯注续之”。又在“韩康伯注”下说:“王辅嗣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史家胡三省逝世六百八十周年.他曾竭毕生精力为我国编年史巨著《资治通鉴》作了详尽的注释,为后人阅读这部史学名著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为祖国文化遗产增添了光彩.《通鉴注》与《通鉴》一样,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因此,对于这样一位为祖国文化发展作过贡献的历史学家,是值得我们纪念的.然而对于《通鉴注》,如同胡三省一样,长期湮没无闻,甚而产生误解,认为《通鉴注》仅仅是“音注”,最多也不过“长于地理考证”而已.其实不然,诚如当代著名史家陈垣先生在《通鉴胡注表微·小引》中所说:“世以是为音训之学,不之注意.故吉浙东学术者,多举深宁、东发,而不及身之.自考据学兴,身之始以擅长地理称于世.然身之岂独长于地理已哉,其爱国之忧见于《鉴注》者不一而足.”“生平抱负,  相似文献   

3.
宋理宗绍定三年(公元1230年)胡三省1岁。四月初二日凌晨,《资治通鉴音注》的作者,杰出的爱国历史学家、训诂学家、地理学家胡三省,出生于浙江宁海县中胡村。胡三省,字身之,原名满孙,旧字景参,号梅涧先生。据现存《胡氏宗谱》记载,宁海中胡胡氏始祖胡琛,原籍豫章,唐乾宁间举进士,曾任五代后唐庄宗起居舍人。隐退后迁居浙江会稽。九世祖胡瓘再由会稽迁居宁海。至胡三省世居宁海已有十一世之久。《宁海县志》载:“宋胡朝奉三省墓在中胡本里。”胡三省的第四个儿子胡幼文所撰写的《胡身之  相似文献   

4.
“华虫”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出版、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注释的《柳宗元诗文选》第24页,《吊屈原文》“华虫荐壤兮”,注(5)条下,“华虫”注为“华——原指大象;虫,指野鸡。这里指绣着象、鸡等图案的衣服”。这样来注释“华虫”一词,不知何所依据?“华”指大象,古今字书,从来罕见。“虫”作为一个单词,“指野鸡”,亦所未闻。今按此词,原出《尚书》《益稷》篇“华虫作绘”一语,“华虫”是一个复合词,不能拆开来解释。应依蔡沈《书》注,解为“华虫,雉;即野鸡”。较为有据。  相似文献   

5.
胡三省(1230-1302),浙东宁海人.父亲胡元叔对史学深有研究.胡三省在《新注资治通鉴序》中叙述了他父亲的话:“《通鉴》先有刘安世《音义》十卷,而世不传.《释文》本出于蜀史炤,冯时行为之序,今海陵板本又有温公之子康《释文》,与炤本大同而小异.公休于书局为检阅官,是其得温公辟咡之教诏刘、范诸公群居之讲明,不应乖刺乃尔.意海陵《释文》非公休为之,若能刊正呼?”他父亲指出关于《通鉴》各注家的情况以及自己的见解,这些遗训成为胡三省研究《通鉴》的指南.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历史学家胡三省到底是什么地方人?说法不一.解放前出版的《辞海》说他是“天台人,一作宁海人.”模棱两可,未作肯定.最近出版的《辞海》断定他是“天台人”.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对胡三省的籍贯稍加考证如下.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使《资治通鉴》的读者得到很大的方便.他是“司马  相似文献   

7.
郑玄注《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常常引用《诗经》。若《三礼》中引《诗》,郑玄也大多作了解释。但是郑玄《三礼注》中的诗说,却和他后来作《毛诗传笺》时的诗说颇多矛盾之处。这是什么原因呢?据唐孔颖达说,是因为郑玄“注《礼》在先,未得《毛诗传》”。孔颖达这样说的根据,就在于《郑志》中郑玄答炅模问曾说:“注《记》(案指《札记》)时,执就卢君(案指卢植),后得《毛传》,乃改之。”  相似文献   

8.
一、《诗品》正名《梁书·钟嵘传》云:“嵘尝评汉、魏、六朝五言诗,名曰《诗评》。”《南史·钟嵘传》则称此著作为《诗品》。《隋书·经籍志》有著录,云:“《诗评》三卷、梁钟嵘撰。”注云:“或作《诗品》。”《新旧唐书·艺文志》则承《隋志》之旧。南宋以还,官私书目著录则仅署《诗品》之名,不复有《诗评》之称。是书名称沿革,大致如此。《梁书》作者姚思廉、《隋书》作者魏征等,均初唐间人,而此两书同时在唐贞观三年  相似文献   

9.
“若之何”、“若·X·何”解邹晓丽“若之何”、“若·X·何”,这个《左传》中经常使用的固定格式(注),是古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士文伯让(责备)之(指郑子产)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  相似文献   

10.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谢公宿处今尚在”句。句中的“谢公”,一般的注释是指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他喜欢游山,任永嘉太守时游天姥山,曾在剡溪地方住宿,有他的诗句“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吟”作证(见谢灵运的《登临海峤诗》)。但查阅《晋书》、《南史》,并据越地传说,对此注释颇有异议:诗中的“谢公”是否就是独独指谢灵运呢?李白梦游天姥山的途径与谢灵运走的路是相同的。“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伤逝》有这么一段故事: 庾文康亡,何扬州临葬云:“埋玉树着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巳!”这里的“何扬州”是谁?梁朝刘峻(字孝标)在给《世说新语》作注时没有注释。最近,我们见到一本一九八二年九月出版的《唐宋词选》。其中,在注宋人刘辰翁《兰陵王·丙子送春》词“玉树雕(凋)土”一典时说:《世说新语·伤逝》篇:“庾文康亡,何扬州(何逊)临葬云:‘埋玉树着土中,使人情何能已。’” (见该书第200页,注⑨)注明了“何扬州”是何逊。  相似文献   

12.
《世说新语》的书名异称较多,计有《世说》、《世说新书》、《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刘义庆说苑》、《世记》《世统》等,其中为世人所熟知的为前三种。一般认为,《世说新语》为后起之名,而《世说》和《世说新书》孰为原名,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据《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皆题为《世说》。清《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原名应为《世说新书》,鲁迅先生、余嘉锡先生俱从此说。 论《世说新语》不能不提到南朝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刘义庆之文,刘孝标之注,实为不可分隔之整体。刘注内容广博、注法严谨,与裴…  相似文献   

13.
汉代注释书(西汉毛亨《诗经传》和东汉郑玄《诗经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中的语法学是笔者近年的研究课题,已发表的文章有:甲《高诱注中的语法结构和语义结构描写》、乙《郑玄的语法观与语言观》、丙《致动、意动现象的最早发现者》、丁《宾语前置现象的最早发现者》、戊《汉语词类“有解”“无解”的最早提出与划分》、己《从汉代注释书论汉语介词的表义功能》、庚《汉代注释家的词类观》;本文谈几部  相似文献   

14.
《增订注释全宋词》之注释有关镇江及其属县的错误,又见二例,现举如下:一、册二页一七三王之道《南歌子·扇里薰凤细》:“新竹轻储粉,流莺巧弄簧,不知何处是华阳。”注:“华阳:地名。《尚书·禹贡》:‘华阳黑水唯梁州。’”按:据词意,此处“华阳”当为仙乡意,与《禹贡》所记之陕西华阳无关。此“华阳”当为江苏句容市茅山华阳洞之省,华阳洞在茅山老虎坡西侧,相传西汉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在句曲山的三座山峰学仙,曾在此洞修道,后成仙,因而三人称三茅真君,句曲山改称茅山,华阳洞也成为道教洞天福地。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也曾隐居华阳…  相似文献   

15.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医古文》(一九七八年出版)文选注释,简明扼要,既不失专业特点,又有广泛参考价值,唯注释中偶有未照之处,尚须辨正。 一、《按摩》;“少腹冤热而痛”。注:“冤:烦闷。” 按:“烦闷”,属胸脾症候,与小腹无涉。据《楚辞·九章·思美人》:申旦以舒中情兮,志沉菀而奠达。”洪兴祖补注:“菀音郁”。又《诗经·秦风·晨风》“郁彼北林”,《周礼·冬官·函人》注引作“宛彼北林”,是“菀”若“宛”与郁”通假之证,而“宛”“冤”同音,则“冤”亦可借为“郁”,“冤热”即“郁热”,其含义与吴尚先《理瀹骈文》所谓“火郁”相同,均指热邪内伏。故“少腹冤热”,继之“白出”,正合乎病理。  相似文献   

16.
大徐本《说文·(?)部》:“(?),前顿也。从(?)市声,贾侍中说。一读若(木合),又若郅”,《唐韵》:“北末切”。此字篆文作(?),段玉裁云:“(?),普活切,隶变作市”(段《说文》“(?),行貌”字注,此篆有误,段不能正;然以市为(?)之隶变则是也。(?)水,《孔宙、张迁碑》并作沛,是其例),得之。大徐引《唐韵》,《四部丛刊》影日本岩崎氏藏宋刻本、藤花榭本并误作“此未切”,孙氏平津馆刻本“前顿”字虽误作“颉”,然《唐韵》音独作“北末切”,与《集韵·十三末》《类篇·(?)部》引《说文》“前顿”字音合,最为审谛。吾友马宗霍《说文引通人说考》转以“北末”为“此未”之误,盖失之矣。或日:无徵不信,贾侍中以“前顿”说此“从(?)市声”,今音“北末切”之字,义何所出?段若膺注《说文》又援《玉篇》改二徐本篆作“遴”,云“前顿也,从(?)枼声”,寻《万象名义·走部》有“(?)”,云“前顿”,是原本《玉篇》实有明文,段所改定,亦可信否?应日:贾说(?)字,当读与《诗》“狼跋”字同。《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跋,躐;疐,跲也。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毛义并见《尔雅·释言》,郭注即引此诗,是也。孔颖达《毛诗正义》:“李巡曰:跋  相似文献   

17.
《阴符经》是道教的经典之一,大约在南朝后期就已在道士中传诵,唐代始有注本,至宋代亦颇受重视。北宋道士注释以蹇昌辰《黄帝阴符经解》为代表。此注一卷,见录于南宋初郑樵所撰《通志·艺文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收入,题“同知建隆观事赐紫道士保宁大师蹇晨解”。但序文自言“蹇昌辰谨序”,《通志略》也署题“蹇昌辰注”,则“晨”乃  相似文献   

18.
《孔雀东南飞》“腰若流纨素”,历来注释似囿于一说。张玉谷说:“言腰束纨素,甚流动也。”余冠英说:“这句是说腰际纨素的光彩象水流动。”以致现在流行的注本都跟着这样翻译,中学语文课本也本此说,要之,就是一种“腰里束着柔软飘动的白绸子”的意思。这些注释一般只有句子大意的串解,而无必要的字训,注释中“束”的意  相似文献   

19.
胡三省论注书(上)陈国本注书,属训站学的范畴。古今异言,今古异制,古书不作解释,就难以看懂。汉末人读《史记》、《汉书》要注释,春秋时人读周初的书也要注释,可见注释古书的重要。训诂学就是为阅读古书服务的一门科学。它研究如何正确解释古书中的词语,以便了解...  相似文献   

20.
论及入声,常常涉及何休对《公羊传》、伐字的那条“长言之”、“短言之”的注。顾炎武认为:“长言之则今之平上去声也,短言之则今之入声也。”段玉裁认为:上古去、入合一而分短入、长入,后世以长、短为条件分化为入声、去声,所以他说:“伐字今人读房越切,此短言也,”孔广森也曾注意过何休的这条注释,但孔广森是否认上古有入声的,所以他认为“去声之中自有长言、短言两种读法,每同用而稍别畛域,后世韵书遂取诸阴部去声之短言者壹改为诸阳部之入声。”以上三家对上古有无入声(以及去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