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民俗佛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认为,中国的民俗佛教是与经典佛教不同的存在形态,后者属雅文化层次,精纯、严格;前者属俗文化层次,散漫、可塑。但从宗教发展规律看,民俗佛教却更多地体现成熟宗教的普遍特点。文章探讨了民俗佛教与经典佛教的异同,民俗佛教的构成特点、宗教意义,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特定文化地域,孕育与生成特定的文化形态,《金瓶梅》中的一些词语显现着鲜明的农桑文化特征。同时,戏曲文化,宗教文化形态对《金瓶梅》词语的俗文化形态的形成,起着培养基因的作用。语讳、语趣,是《金瓶梅》性隐语存在的主要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3.
社群与国家认同的产生、构建及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代社会的交流和流动中可以看到,社群认同的给定性和客体性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而纯粹的主观主义阐释也只能停留在现象的静态描述上;如果使用建构主义理论来阐明社群特性和认同则更符合当前的实际,因为它更关注认同形成的复杂而多元的动态过程。同时,当代社会中急速扩展的流动和交往、尤其是它所酝酿的各种新的社会和政治运动正在超越近代以来的社群和国家认同,造就着一种新的共同体及其认同。就目前而言,这种流动和交往主要使现代化所强化的、与族群认同相一致的国家层面的认同减弱了,使国家认同不再是以族群或族群同化为基础,而是在尊重族群文化平等共存的前提下强调更为基本的个人价值层面的文化认同,或者说是在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的层面上来构建社群或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李斯颖 《创新》2013,(3):99-104
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在当代社会中,神话并非日益僵化、消亡与不合时宜的。芒飞节(Bun Bangfai)起源神话及其异文在泰国东北部、老挝和越南不同族群之间的传承与扩散,印证了神话在仪式中扮演的特殊角色,再现出神话对不同层次认同的铸就功能。这种认同包括了文化认同、族群认同、国家认同与宗教认同等。神话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在比较民俗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中是千真万确的。研究者们常常在地域民俗的相互比较中,找到大量风俗的变异现象,用来探索民俗文化发展流变的轨迹。但是,这种变异现象,在民俗传承的宏观领域中,又常常受到历史文化源流的制约,形成大量同源、同形态、同意义的民俗,成为民俗流变的根基。从广泛的民俗文化圈观察,同质民俗是基础,多种变异是形式,这在比较民俗学的宏观  相似文献   

6.
西方的族群研究文献甚多,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都有涉及。归纳起来,关于族群认同的理论大致可分为"原生论"与"建构论"两种,这两种理论的分野也造就了当代西方族群研究以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分殊。"原生论"强调族群认同的定在、稳固和持续。"建构论"则反对固定、僵化的族群认同理论,认为族群认同是建构的、流动的,并随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过程而改变。尽管一直存在争论,但二者其实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族群认同的属性,因此,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此问题应该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7.
美国少数族群传媒关于族群和国家认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学者对少数族群传媒的研究表明,少数族群传媒具有促进族群与国家双重认同的特点,对族群文化的认同不等同于对移民来源国的政治认同。当然美国学者有关研究也存在不足,只有公平、公正、包容地对待少数族群传媒,才能减少传媒与政府的矛盾,才能促进少数族群融入主流社会,增强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消闲演义》是清末民国旗人报刊小说家程道一创作的一部以清代历史为题材的满族说部,该说部"以摄政王(多尔衮)始,以摄政王(载沣)终",全著约150余万字。文章通过对小说中旗人的忠孝观念、语言认同、文化认同等的梳理,指出了旗人在形成本民族族群认同的同时,也伴随着中华民族这一更大范围的族群认同;同时文章就旗人大中华视域下五味杂陈的民族情感和家国情怀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7,(7):6-12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艺术文化的共享特质可以穿越文化间的壁垒,使多元的文化传统在地域和族际间交流,成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砖雕文化在地域、族群间漂移和传承的历史可以证明,中国的西部地区是以丝路文明的传播为线索,由多元的文明形态、文化关系构成的文化共生场域,其持续的文化变迁和突出的多元文化特质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0.
"族群"本是基于生理特质和文化传袭而形成的"原生性"社会群体,但台湾当今的"四大族群"却有着强烈的政治学和人为建构性色彩。这种政治性和建构性导源于台湾特殊的历史以及因此而形成的二元政治、社会结构,并集中体现在台湾大小选举政党对族群的刻意操纵中。族群问题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影响台湾岛内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因素,它使台湾社会逐步撕裂为"两分"社会,并使台湾的所谓"民主政治"蒙羞;同时,因为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有着密切关系,族群问题也成为"台独"势力着力利用以达其分裂祖国目的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1.
樊洛平 《创新》2008,2(1):91-94
透过台湾客家小说的阅读视野,最能体现客家族群文化性格的人物,当属有着"大地之母"美誉的客家女性。这种族群形象与性格的生成,一是与客家女性在移垦社会生存方式中的族群角色定位直接相关,二是与她们爱乡爱土的大地情感和生命意识分不开,究其根源,皆来自于客家女性对农耕文化的生命认同。  相似文献   

12.
九十年代以来,纳顿节的内容和形式都有了显著的变化,并对土族族群认同和土族地区经济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从文化重构的视角来看,百姓对文化需求愿望的提高,自然社会环境的改变,土族族群精英的努力和大众文化的普适性是当代纳顿节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在台湾, "族群"(ethnic group)一词初用于民族学界对原住民的研究。随着台湾政治格局的变化和民进党的建立,"族群"一词进入政治生活领域,并在后现代"差异政治"和"认同政治"的交互作用下,成为"台独"势力依托"省籍矛盾"、构建"政治族群"的"文化"工具,在"国家认同"层面和"统独争议"之中发挥着"族群政治"的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速立 《唐都学刊》2000,16(2):122-124
身势语是人类社会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产物 ,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一种非言语手段 ,它同语言一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使用语言 ,也有自己的身势语 ,体态语在帮助交流的同时也因存在着国家之间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而影响交流。有时 ,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人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身势语 ,却表达着不同的语意。本文以身势语为题材 ,对其中的文化差异现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秘密语》一书,最近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该书作者曲彦斌同志,是新兴人文科学“民俗语言学”理论的提出者,有《民俗语言学》、《副语言习俗》、《中华民族数文化》、《中国俗语学史》等十余种专著,主编有《中国民间语言文化丛书》、《雅俗百科丛书》、《中国民间秘密社会百态丛书》、《俗语典故》等学术书籍。  相似文献   

16.
颜泓 《社科纵横》2012,(9):177-178
汉语、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英译汉、汉译英时了解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是做好双语翻译的关键。笔者认为,翻译课教学中加大文化教学含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与处理跨文化问题的能力,是提高双语翻译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宋全成 《求是学刊》2014,41(6):185-191
多元文化主义是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面对多样性的族群、语言、文化和宗教的矛盾而实施的一项成功的社会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穆斯林移民在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的迅速增长而导致的欧洲伊斯兰化的担忧加剧,国际上反恐政策诱发的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内的穆斯林族群与主流族群的分裂以及穆斯林移民的伊斯兰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冲突,对当代欧洲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构成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尽管西欧各国政要纷纷抨击并宣布放弃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但实际上,完全放弃多元文化主义、重新恢复到同化的单一社会政策已几无可能,新型的多元文化主义是实现欧洲国家族群和谐、宗教文化共荣的唯一路径。  相似文献   

18.
前言《红楼梦》一书中所描写的衣、食、住、行,以及语言、称谓、家庭礼俗等等琐事,是我们研究民俗学、历史学的绝好资料。这些资料值得我们深入地研究、探索,所得成果对于“红学”既是贡献,对于民俗、历史也可参考,确实能够一举两得。历来研究《红楼梦》的学者,对书中描写的是南俗还是北俗,看法不同,本文拟就《红楼梦》中反映的北俗,提出管见,以就正于这方面的专家和喜爱红学的广大同志。本文所说的北俗,狭义来说指的是满洲风俗,因著者曹雪芹世代隶属满洲八旗,改易满俗,是非常自然的事。然《红楼梦》所反映的风俗,仔细研究,实非满洲所独有,它还包括蒙古、达斡尔等各北方民族习俗在内,故严格来说,以用“北俗”二字较为恰当,  相似文献   

19.
口传文学的文字化使其超越了传承民族文化和生活经验的最初意义,成为当代台湾少数民族作家建构族群主体、凝聚族群认同和拯救族群文化的重要手段.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广泛运用族群口传文学,开拓了文学的表现空间,丰富了文学的书写内容,形成了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语言体现文化 ,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影响语言 ,二者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 ,密不可分。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还要学习其民族的文化知识 ,了解该目的语的文化背景。本文就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了详述 ,有助于学习者掌握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 ,并进一步提高运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