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5,(5):85-89
在哲学上,20世纪发生了语言哲学的转向,哲学家们纷纷抛弃以往的认识论探讨,转而研究语言问题。在欧陆哲学中也有这样的趋向。海德格尔和勒维纳斯的语言观分别代表了两种典型的思考维度,因此本文试图从语言角度,分析两位哲学家思想的基本差异,在此基础上表明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周来顺的《使命的沉重与路向的忧思——俄国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研究》一书,不仅是对俄罗斯哲学的研究,更是对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也是作者十多年来研究俄罗斯哲学的阶段性总结。该书从俄罗斯现代化出路的角度研究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在国内学界尚属首次。以往的研究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译介宗教哲学家著作,二是研究某位宗教哲学家的学说和思想体系。周书的全新视角,不仅颠覆了我国学界对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研究路径,而且充分彰显了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对现实  相似文献   

3.
作为俄罗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索洛维约夫不仅仅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复兴运动的肇始者,更是这场宗教哲学复兴运动理论范式的奠基者.索洛维约夫对西方哲学的批判,对"完整知识"体系的建构模式,对神人性的强调等,无不影响并构成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建构新的理论体系的重要维度与理论参介.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思想作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表达存在多个维度。潜藏于俄罗斯文学之中的俄罗斯思想为人们提供了认识生活秘密的视角;而对于历史文本而言,俄罗斯思想隐藏于"莫斯科-第三罗马"的话语之中。但构成上述维度的源文本是语言,所以语言维度是打开俄罗斯思想作为哲学思维之门的一把钥匙。文章通过对俄语"思想"一词的词源和意义的深度探索来分析俄罗斯思想的哲学叙事和日常生活叙事两种功能。  相似文献   

5.
思竹 《浙江学刊》2004,(1):174-178
本文是对何光沪先生发表在<浙江学刊>2003年第4期上的论文<"使在"、"内在"与"超在"--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的回应,围绕"存在"问题提出三个问题:一、所谓本体究竟是"存在",还是"非存在"?二、存在或上帝是实体,还是象征?三、"全球宗教哲学的本体论"如何面对无神论的挑战和诸宗教本身的突变?作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试图从她在研究的当代思想家雷蒙·潘尼卡的思想出发作出回答.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宗教哲学与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初,以<路标>文集为主要标志,一批俄罗斯思想家完成了从马克思主义向唯心主义和宗教哲学,从激进主义向保守主义,从对进化论和启蒙运动的迷恋到对进步理念的批评这样一个重要的思想转变.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转变?这种转变的学理根据何在?它与俄罗斯自身的思想传统有怎样的牵连?宗教思想家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在俄国得以传播的现实土壤是什么?本文从俄罗斯宗教哲学家的文本出发,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的比较分析,通过对俄罗斯知识分子和思想传统的考察,对这些问题作了系统的阐发.  相似文献   

7.
张载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哲学基本问题上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完整的唯气哲学,发展了《易大传》的辩证思维,其“民胞物与”思想奠定了中国近古人道主义思想的基础,他的关学对中国近古唯物主义传统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卫礼贤的最后一部哲学论著《中国哲学导论》(1929)的翻译和研究,整理归纳了卫礼贤对中国哲学的核心词“道”的五种不同译法,深入剖析了他如何用“一词多译”的方法,对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文本、不同哲学家、不同时代及不同思想维度中的“道”进行诠释。同时,本文以术语学(Terminologie)为研究方法,聚焦于卫礼贤用来翻译“道”的几个德语哲学术语,并对这些词汇进行溯源。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分析了卫礼贤作为对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均有深刻理解的汉学家,有意识地从跨文化比较哲学的角度出发,将“道”转换为德国哲学中与之相匹配的哲学概念,并将其介绍给德国思想界的路径。重新审视卫礼贤对“道”的“一词多译”,在加强当今中外文化互鉴和中文著作外译方面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晚年的学术旨趣逐渐转向伦理学.他主张建构一种既关注现实的道德实践又不放弃寻求客观性的伦理学来纠正逻辑实证主义之后哲学研究过于科学主义化的倾向.普特南认为,哲学必须同时具有理论化和道德化两个面向,应该采取实用主义多元论的立场,来建构伦理学的学科形象和理论关切.普特南提出当前的伦理学研究至少需要融合列维纳斯、亚里士多德、康德和杜威所代表的四种不同的理论维度,以便在尊重具体的道德情境与寻求道德思考的客观性、普遍性之间找到平衡.分析普特南构想的实用主义多元论伦理学出场的学术背景和思想内涵,并在哲学史意义上对其学术立场的建设性和可行性加以揭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普特南客观评价了各种伦理学观点,主张放弃一元论,倡导用一种可错论精神去构想伦理学.这些都显露出其伦理学思想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哲学能不能成为科学?这在今天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1].它涉及对哲学的理解.而大家知道,"什么是哲学"是哲学家们至今争论不休而且争论本身就集中反映了哲学研究水平或状况的复杂问题.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讲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科学的哲学,并把创建这样的哲学视为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现在看来,这样的说法本身不够"科学",因为它把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大地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