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0 毫秒
1.
本文认为,自由贸易仍将是美国未来贸易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标与强劲文化,但贸易保护主义仍将是自由贸易的重要补充成分和有效的吓阻手段。笔者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这种现象界定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两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必然性源于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以及美国经济的变化,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偶然性源于美国官僚政治决策过程的特殊性。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两性”对中美贸易意义在于:必然性使我们以平和的心理看待中美贸易摩擦,而偶然性表明中美贸易摩擦将只是“摩”,但不会“破”。  相似文献   

2.
毛韵 《兰州学刊》2010,(4):40-43
美国金融危机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深受影响,而当前金融危机治理过程中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无情粉碎了它们一直宣扬的自由贸易政策的不可改变及永恒性。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政策的双重标准面前,中国贸易政策的选择必须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状况选择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3.
吴跃武 《理论界》2012,(7):180-181
在美国的对外贸易史上,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一直是美国贸易政策的两大主题。其中贸易保护主义占了大多数时期,这跟美国国会与选区政治有着很大关系。国会拥有宪法赋予的贸易权,国会议员出于当选的考虑,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受到其选区利益的制约,这构成了保护主义形成的制度基础。本文将以选区政治为切入口,分析选区与议员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内在关系,选区中选民、利益集团、政党等各行为主体围绕着选举与贸易展开的博弈,以及这种互动博弈关系如何导致了国会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4.
尤如钟摆在两极间摆动,目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已纷纷由严厉的破坏性很强的保护主义的一极,转向了自由贸易的另一极。在拉丁美洲,这些例子是显而易见的。如墨西哥,在单方面的贸易开放之后,正与美国和加拿大磋商自由贸易协定。又如智利,曾经是保护主义政策的天堂,现在正率先削除贸易壁垒。而阿根廷和巴西也已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在全美洲建立一个自由贸易区已不再是一个空想。热爱贸易开放的国家并不限于拉丁美洲,土耳其和南朝鲜在这方面都  相似文献   

5.
80年代国际贸易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初期,国际贸易陷入停滞的困境,从1983年起,国际贸易增长较快,贸易量增长速度超过世界商品生产和世界经济增长率。80年代国际贸易失衡加剧,西方国家为了缓解贸易失衡,加强了政策协调。市场出现重新组合,对缓解贸易失衡有一定作用。加之,苏东局势变化,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接轨,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新的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新发展是80年代国际贸易一大特征。其表现是,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管理贸易逐渐取代自由贸易以及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区域性贸易集团大量出现,特别是欧共体于1992年建立的统一大市场、美加自由贸易协定以及日本提出的“东亚经济圈”构想,形成国际贸易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80年代国际贸易又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6.
特朗普政府的重振美国政策反映了美国反全球化和民粹主义思潮的上升,也必然导致美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特朗普的"新美国主义"将对中美贸易产生什么影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否意味着战后世界自由贸易体系的终结?从特朗普贸易保护主义的国际背景和中美贸易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确信中美贸易摩擦不可避免。但从长远来看,中美贸易犹如跳双人舞,虽然跳探戈的激情不再,但舞曲还要进行下去,毕竟双边贸易对中美两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是1973年以后美国实行的诸多贸易保护政策的总称。从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全过程看,交替使用保护贸易和自由贸易是其明显的特征。历史上美国曾有三次保护主义浪潮。第一次在1874-1893年,是由1873年经济危机引起。第二次在1914-1939年,其中尤其在30年代大危机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困境,抢占国际市场,展开贸易战,并由此引发恶性关税战。但这种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完全是饮鸩止渴,“当每个国家都转而保护自己的国家私利的时候,全世界的公共利益就遭受到被抛弃、被损害的命运,而这时所有国家的私利也就随…  相似文献   

8.
18世纪中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贸易政策从重商主义转向自由贸易。率先开始工业化让英国获得了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工业化释放的巨大产能则提高了扩张国际市场的需求,这促使企业家群体放弃贸易保护主张,支持自由贸易政策,但1815年的《谷物法》人为提高了粮食价格以及工资成本和生产成本,损害了工商界的直接利益,同时也引发欧洲各国的贸易反制。1839年企业家群体主导的"全国反谷物法同盟"成立后,依靠雄厚的经济实力、高效的组织宣传能力和巧妙的行动策略,推动了反谷物法运动的蓬勃兴起并最终取得成功。英国工业的繁荣和企业家群体的兴起推动英国全面转向自由贸易,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企业家群体和工业优势的衰退则导致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自由贸易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制造业企业家群体兴衰则与自由贸易兴衰具有同步性。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危机下,各国采取积极的政策以刺激国内需求,为避免乘数效应大打折扣,内在地要求各国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在多边贸易体制的供应中,各国都有"搭便车"的行为倾向,其破坏自由贸易协定所获取的利益远远大于受到的惩罚,进而导致集体行动难题,终而陷入囚徒困境,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日益猖獗.基于此,我国应扭转过度依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转向于依靠国内需求为主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同时,应坚定不移地维护自由贸易多边体制.  相似文献   

10.
新贸易保护主义背离国际公平贸易准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美国政府推出"购买美国货"条款是违背国际贸易准则的,国际自由贸易正面临着新的"逆流".非关税壁垒取代关税壁垒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中国是新贸易保护主义行动的最大受害者.新贸易保护主义必将把全球经济推向深渊,因此必须完善国际法不成体系的WTO法规.  相似文献   

11.
李建萍 《西部论坛》2011,21(2):83-88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始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在这次危机期间,各国贸易保护措施的使用显著增加。由于经济、政治和法律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同时各国政府吸取了历史教训,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与以前相比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虽然其并未对当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其潜在危害性也不可忽视。尤其是中国成为了各国贸易保护措施最频繁的目标指向,我们应深入研究新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与趋势及其对目标国的影响,寻求积极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金融风暴给世界经济与贸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引发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世界经济存在许多不确定性.缺乏可以有效支撑经济持续复苏的积极因素和基本面。世界金融危机必然带来经济衰退,中国出口增速下降,外贸行业和企业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中国外贸企业如何求得生存与发展是摆在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具体研究外贸业务员的应对之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时期恰逢我国"十二五"规划实施期,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国内外的新形势,国际上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阻碍,又有新一轮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对外贸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实现对外贸易的协调和持续发展,必须实现一系列的转变:由注重出口规模增长转向进出口并重;由以发达国家为主要贸易对象转向...  相似文献   

14.
在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的今天,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某些局促性使得许多国家热衷于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TA)以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双边FTA具有时间短、见效快、易操作、约束力强等特点,在促进当事双方自由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乃至政治关系发展等方面要比WTO多边贸易体制更直接有效。但是,双边FTA在实际的运用中并不一定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它在填补多边贸易的空缺作用方面存在着缺位的情况,并且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发展中国家贸易话语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20年代,美国从国际主义“回撤”,对欧洲政策“回归”孤立主义。美国这样做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综合国力与当时世界力量的中心欧洲相比还不占据优势,致使美国在国际事务中不能实现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和意图。美国在与欧洲“脱钩”的同时,与欧洲的经济关系中实施关税保护政策。但是,美国对欧洲经济的依赖性促使美国以非官方的、经济外交的方式介入与美国利益攸关的欧洲事务。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欧洲实行的孤立主义政策在短时期内实现了美国政策制定者的目标,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不仅损害了国际经贸关系,也最终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探讨20世纪20年代美国对欧洲的孤立主义政策,对于理解二战后全面走向国际主义的美国其对外政策中屡屡出现的“回撤”现象,即出现孤立主义的变种,诸如单干主义、单边主义、美国优先、战略收缩乃至当今的“退群”“脱钩”行为与论调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战后世界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国际旧秩序以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自由贸易所掩盖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掠夺、排斥为基本特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秩序的不合理性。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就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问题。但是,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后冷战的大部分时期内,中国还缺乏建构国际秩序的能力。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上升,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范围内权力转移的趋势加快,中国塑造、建构国际秩序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国际体系亦正处于重大转折期。重塑国际秩序,推动国际秩序朝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提高重塑国际秩序的自觉性和建构国际秩序的能力,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政策中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
入世后中美贸易争端日益增多,美国针对中国产品频繁发起了反倾销控诉.从国际背景和美国国内背景看,双方贸易争端的主要原因是:新贸易保护主义、美对华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周文夫  彭建强 《河北学刊》2012,32(5):123-127
中国经济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而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经济转型更为迫切。中国经济转型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向实体经济的回归,也使中国经济转型面临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针对当前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本文提出,应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一种更为公平、合理的相互包容性增长模式,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从关注与顾及他国和地区利益中实现自身利益的增长,最终形成一种和谐共赢、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增长格局。  相似文献   

19.
唐福泉 《齐鲁学刊》2007,(4):158-160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自由贸易协定已经成为重要的贸易自由化方式和区域经济合作形式,但是重叠性的自由贸易协定却有很多弊端,会导致整体福利的降低。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虽然发展十分迅速,但在实践和政策上都存在着不足。为了避免无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应尽快制订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总体战略,并对不同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具体政策进行协调。  相似文献   

20.
越南经济八年的快速增长,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因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自身经济问题,越南经济一度陷入困境。随着世界经济逐步走出衰退和政府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实施,越南宏观经济逐步企稳。中国对越贸易在危机中也受到影响,但危机同时也为中越贸易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