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来盛 《城市观察》2021,75(5):69-7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城新区开发建设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相反,老城区的发展问题曾被忽视并逐步陷入衰退.进入新时代,如何促进老城市新活力,实现老城区与新城区双轮驱动,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地处广州荔湾老城区的恩宁路汇聚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却一度成为老旧街区衰败的典型.通过微改造,不仅保护了历史环境的原真性,同时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之路.文章据此进行分析,并从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防止侵害消费者权利和公共利益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尹来盛 《城市观察》2021,75(5):69-7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新城新区开发建设成为城市扩张的主要方向.相反,老城区的发展问题曾被忽视并逐步陷入衰退.进入新时代,如何促进老城市新活力,实现老城区与新城区双轮驱动,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地处广州荔湾老城区的恩宁路汇聚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却一度成为老旧街区衰败的典型.通过微改造,不仅保护了历史环境的原真性,同时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再生,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之路.文章据此进行分析,并从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正确处理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防止侵害消费者权利和公共利益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卢斌  陈宇  裴凡伟 《城市》2012,(1):45-48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具有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寨等,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真实性是核定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标准,也是保护的根本目标.目前,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实践中,由于规划编制者、实际行动者对其不同的理解及各种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各种"保护"的结果大相径庭.重置所带来的五花八门的物质空间保护成果,街区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生活真实性的缺失,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原封不动的保护所带来的发展停滞,成为街区保护最突出的问题.如何实现保护规划的根本目标,展现历史街区在人文、历史、美学、艺术、经济及交通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并最终使其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楼舒 《城市》2011,(11):60-63
一、杭州历史街区的保护概况 杭州作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秀丽的西湖山水、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杭州历史街区的保护始于1996年,在当时编制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首次确定了小营巷、中山路、湖边邮和河坊街4个历史文化保护区。2005年起,杭州市政府加大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扩大了历史街区的保护数量和范围。截至2011年7月底,经市政府批准,杭州共确定了26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11处历史街区、15处历史地段),总占地面积约416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5.
楼舒 《城市》2008,(2):59-61
作为一座千年古都.杭州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近年来.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杭州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得到了有力支持.保护工作得以有序开展。本文就杭州市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调研分析.并探索今后工作的方向和要点。  相似文献   

6.
廖春花 《城市观察》2015,(4):132-141
当前我国许多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忽略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割断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解决城市的"特色危机",重点就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复兴,其关键就在于城市历史街区的地方性能否得到传承和延续,因此了解和分析作为城市地方性传承主体的地方居民对城市地方性的感知情况就十分必要。文章以广东潮州古城区为例,以抽样问卷调查为手段,调查和分析了潮州古城本地居民对潮州文化及其地方性的感知情况。  相似文献   

7.
根据我国现行的政策与法律,能够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名城三个层次。该保护方法的应用可以进一步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对城市发展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加以更好的解决。为此,本文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有效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立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超君  黄耀志 《城市》2012,(8):41-44
一、前言 在工业革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西方国家忙于生产发展及经济建设,对历史街区及其环境保护漠视,甚至视为城市发展的障碍.许多城市都曾开展过以大规模改造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更新”运动,主张对中心区进行大规模拆旧建新.然而新的建筑与城市空间并未给人们带来更多的惊喜,相反城市文化、传统街区的历史感、人性化环境消失殆尽.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规模化发展的今天,我国不少地区也正在重蹈西方国家的覆辙,只顾单纯的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扩张,使城市文化遗产面临空前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王林生 《城市观察》2016,(4):141-147
街区复兴与更新是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前门大街在历史中的繁荣兴盛与文化商务的融合存在密切关系。在街区走向复兴的过程中,文化商务融合仍是重要的支撑性因素,并以以市场为导向的重建或再开发、具有福利色彩的综合整治以及以改变街区核心功能等为融合发展的路径。但由于在街区更新中定位不清晰、商业活动乏力,导致文化与商务的融合出现脱节,制约着街区更新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东关历史文化街区是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代表之一,其保护和整治提升工作历时多年,积累了大量经验,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难题.笔者通过对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整治工作的历程进行回顾,对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优化旅游开发、改善居民生活、交通组织和基础设施完善等展开研究,以寻求新形势下街区保护和开发的平衡点,探索东关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和商业社会的发展,城市开发建设不同程度地蚕食历史建筑,破坏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历史建筑是人类发展痕迹的见证,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地域文化。保护历史建筑也是保护地域文化。粤港政府在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通过分析粤港两地历史建筑保护措施,提出对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胡攀 《城市观察》2011,(3):96-103
通过回顾重庆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的历程和特点,揭示各个时期历史文化保护的阶段性特征,总结重庆历史文化保护的经验,并深入分析了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的关系,认为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不应该是对立的两面,而应当是相互协调、相互包容的共同体。一座城市的个性和魅力,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成正相关系。  相似文献   

13.
乔琼妹  杨纪伟 《城市》2014,(4):59-62
正一、引言对于城市而言,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其特色的最有力体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品质,还能给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当文化成为一种生产力,并能反映城市竞争力时,作为文化具体表现形式的文化遗产空间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遗产历史空间是构成城市空间形态最内在、最持久的本底要素,也是城  相似文献   

14.
楼舒 《城市》2014,(8):42-44
正一、引言杭州作为全国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闻名之处不仅在于秀丽的西湖山水,还在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则是杭州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杭州市政府十分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共确定了26处历史文化街区(包括11处历史街区、15处历史地段),并且每年划拨专项保护资金对其进行整治改造。在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中,我们  相似文献   

15.
徐琴 《城市观察》2011,(3):62-69
历史文化名城或城市的历史街区经常陷于保护性衰败或建设性破坏两大文化和社会困境之中。两大困境的突破之路在于通过有机更新实现城市的文脉延续、文化传承、文化再生与城市复兴。有机更新就是集物质更新、生活改善、文化再生和社会活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更新。有机更新要求以谨慎的渐进式更新取代草率的激进式更新,以"自下而上"的自愿式更新取代"自上而下"的指令式更新,以多个主体的合作行动取代强势集团的单边行动。  相似文献   

16.
张刚  郭玲 《城市》2013,(7):32-35
许多城市都有以浓郁历史文化氛围见长的街区,它们营造出特有的场所感和认同感,成为构成城市魅力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是中国近代发展起来的重要交通枢纽型城市,其最具风貌特色的街区当首推三镇中历经百年沧桑还能见得到的里分。里分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在旅游方面,里分是汉味文化、市井风情的代表;在  相似文献   

17.
朱政  朱翔 《城市》2008,24(5):53-56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近年来,发达国家逐渐兴起"城市复兴"理论.城市复兴是指挖掘并再现城市的传统文化肌理.使城市景观、文化品位、经营收益得到共同提升的一种建设行为.  相似文献   

18.
吴巍  马世光  邢天河 《城市》2015,(5):48-53
河北省历史文化悠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数量众多,但由于对其保护不力,许多文化遗迹正在消逝。笔者以蔚县宋家庄历史文化名镇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发掘其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从镇域范围保护规划、镇区保护范围划定、建筑保护规划、古街巷保护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以及镇区建设与古村保护规划6个方面对宋家庄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进行了探析,以期为我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规划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武微微  吴少平 《城市》2013,(4):47-51
五大道历史街区是天津近代城市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现代天津的形象点之一。几十年来建设的插建建筑破坏了五大道原有的空间肌理,而且,五大道建筑的主体功能正逐步由居住向商业及娱乐功能转变。从许多国内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教训来看,如不对建筑空间肌理进行有效控制,任其肆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林耿  马璐  陈洁 《城市观察》2014,(5):28-37
以北京路传统商业街区为案例,分析其建筑文化在街区发展中的角色和影响。指出由标志性建筑景观、建筑肌理、建筑与文化事件等构成的建筑文化是北京路商业街区竞争力的核心。与其当下繁荣的商贸文化相比,前者更是展现整个街区文化气质的核心和灵魂。当经济职能发展趋同时,应该全面焕发传统商业街区整个建筑文化体系的魅力,以激发其更强大的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