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山方言声调共有五个调类,即阴平调、阳平调、上声调、阴去调、阳去调。其调值为:阴平33、阳平15、上声35、阴去212、阳去41。罗山方言声调与中古音声调之间有着既有规律而又极为复杂的承传关系,与普通话声调对中古音声调的承传有较大的差别。总体看来,中古平声字中,清声母字大部归阴平,浊声母字大部归阳平;中古上声字中,除全浊声母字大部分归阴去外,其余的字大部分归上声;中古去声字中,大部分都归入阴去;中古入声字中,除全浊声母字主要归入阳平及去声外,其余大部分都归入阳去。  相似文献   

2.
罗湾客家话是清朝年间由广东迁至陕南商州的客家移民的方言。罗湾话古全浊声母不论平仄一律送气,少数非组字读双唇音,少数溪母字读擦音,f、hu-不分,基本没有撮口呼音节,古入声韵尾p、t、k已脱落,古阳声韵的m尾并入n尾,蟹咸山摄一等、二等、三四等韵母有别,臻摄开口见系舒声字、曾摄一等白读读入山摄,梗摄舒声存在复杂的文白异读,有六个单字调,平、入声分阴阳,部分古次浊平、次浊上、全浊上字读阴平(次浊上字最多)。与其他客家话比较,罗湾话保留了客家话的一些典型特点,同时也发生了若干变化。  相似文献   

3.
入声的变化是中古汉语到现代汉语声调演变的重要表现之一,入声字的归调也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入声字的归派是各地方言研究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在东北官话研究中尤为重要。东北官话入声字尤其是清入字的归调问题至今还没有深入系统的研究,东北官话清入字的归派与北京话清入字归派的异同,也是学界长期关注而一直悬而未解的问题。以黑龙江方言为个案,系统考察清入字在黑龙江方言中的具体归派情况结果显示,东北官话清入字归派与北京话清入字归派的差别不能以派入字数多少为比较标准,而应该以两种方言各调类差别字的数量与总数量之比作为比较标准。从这个角度来看,两种方言清入字归派差别最大的是阳平,其次才是上声。黑龙江方言与北京话上声、去声两调归派的差别,主要因为明代江淮官话的迁入扰乱了北京话派入上声的进程而产生了二次归派,在二次归派中,部分北京话受江淮官话影响派入去声,而在黑龙江方言中仍然保留上声;阴平、阳平两调的差别,一部分也与此事件有关,表现为北京话中一些读阴平、阳平的字,黑龙江方言中读上声或去声,保留更早的层次。另外,阴平、阳平的差别也与两种方言与河北等方言的不同接触有关。两种方言清入字归派比较的结果支持...  相似文献   

4.
平仄是近体诗的本质特征,由于古音不同于今音,想要准确无误地划定近体诗的平仄绝非易事,尤其是今读为阴平、阳平声调的古入声字。本文从近体诗的格律入手,找出巧妙判断入声字的一些规律,如利用相间(含相对、相粘)的原则判断入声字、利用"三平调"判断入声字及押平声韵的近体诗首句以外的奇数句末尾为字当为仄声字来判断入声字等。利用这些规律判断入声字时应将一些古今平仄异读的字如听、思、拥、颗、看等除外,以免出错。  相似文献   

5.
在粤语系内的大部分地区,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字清化后的发音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阳平及仍保留读阳上的为送气音,浊上变了去声的及阳去、阳入的读为不送气音。广东南海县沙头话古全浊平声字的演变情况则另具特色①。本文拟着重对其特点作动态的分析,即区分沙头话古全浊平声字读音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6.
陈立中 《云梦学刊》2005,26(4):115-118,136
客家话随着客家移民于明清时期进入湖南以后,在新的环境下,声母发生一些重要的变化,如部分中古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字今念成不送气音;古泥母字与来母字在各地分混不一;一些地方出现了舌面前或舌尖后、舌叶音;有一些非端组字声母念成舌尖中塞音;平江客家话还有送气塞音、塞擦音浊化的现象;一些非见晓组字声母念成舌根音或舌面中音,等等。在对湖南客家方言的这些声母演变现象逐一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铺门方言是贺州市公认的最难懂、最古怪的方言之一.古全浊唇音、舌音和牙音声母在铺门方言中的今读还没有完全清化,尽管单念的时候语图上并没有明显的浊音特征,但听感上与来自古全清的塞音声母还是有所不同.最为重要的是,这些古全浊声母字在作为二字组词语的后音节时经常出现明显的浊音特征(首音节若是入声韵母,则有可能例外),可分别记为b、d、g.铺门方言的b、d、g只与阳调搭配,而来自古全清声母的p、t、k只与阴调搭配.从音系学的角度来看,b、d、g可分别合并到p、t、k这三个音位之中.但是,我们认为把b、d、g独立出来作为三个音位,比较有利于从微观上解释铺门方言中浊音清化的动态过程.另据分析,古帮、端母在铺门方言中的今读还残存着浊内爆音的特征,表明内爆音向清塞音的演变已经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8.
"绩"字是古清入声字,变读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情况比较复杂,属于异读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曾两次对异读字进行审音,把"绩"字先后定为阴平和去声,引起字典和辞书对"绩"字注音的混乱.本文从"绩"字历史来源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自己对"绩"字读音问题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灌阳方言有22个声母(含零声母),其中浊音声母b、d、dz、d、g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有31个韵母,其中yo是普通话中所没有的。灌阳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声调,其调值分别为214、33、54、24。关于灌阳方言声母、韵母的拼合关系大体如下:p、p‘、b、m组声母和tt、‘、d组声母不与撮口呼拼;声母和tst、s‘、dz、s组声母以及k、k‘、x、g组声母不与齐齿呼、撮口呼拼;t、不与开口呼拼;t‘d、不与开口呼、合口呼拼;l和零声母能与四呼拼。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声母虽然能与某呼拼,但不一定能与该呼的全部韵母拼。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调查发现,中古全浊上声字在大部分方言中多数已变为去声,在少部分方言中多数仍保留上声,在个别方言中多数归入阴平、阳平,在极个别方言中归入去声与其它调类的数量基本相当.根据全浊上声字的变化比例或变化方式,可将归入同一调类的方言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1)"浊上变去"是一条强大的语音演变规律;(2)调型调值相似是全浊上声归入其他调类的重要原因;(3)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并不均衡;(4)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尚不稳定;(5)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受地域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段纳 《殷都学刊》2007,(2):134-138
普通话与河南方言中的入声都已消失,但在调类分派和一些入声韵的读音上二者有很大不同。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有关现象进行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方言正在迅速向普通话靠拢。其中古入声字读音显著变异源于普通话的影响。这些变异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韵母比声调活跃,韵母可以单独转变,但调转韵必转。  相似文献   

12.
“绩”字是古清入声字,变读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情况比较复杂。属于异读字。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曾两次对异读字进行审音,把“绩”字先后定为阴平和去声,引起字典和辞书对“绩”字注音的混乱。本文从“绩”字历史来源的角度进行探索,提出自己对“绩”字读音问题的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在声调的发展中,经常发现以下情形:首先,象/P2/和/b2/这类音节的区别在于阻塞音的浊音性;其次,按照阻塞音清化的一般趋势,/b—1并入/P—/。浊音清化以后,音节间的区别就在于调值的不同,即是说,原/P—/音节成了阴平调,原/b—/音节成了阴平调。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通常把它说成是平声“分化”(split)成了阴平和阳平,或者用Haudricourt(1961)的术语说,平声被“分割”(Patitioned)成了阴平和阳平了。这种标记中的“阴”表示原声母是清音,“阳”表示原声母是浊音。  相似文献   

14.
邹德文 《北方论丛》2006,2(4):64-67
在明代韵书里,《元声韵学大成》浊声母清化的诸种现象表现非常突出,匣母字清化作晓母;见、溪与群相混;端、透与定相混;非、敷、奉相混;邪母与心母、邪母与从母相混;从母清化混入精母。种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明代江淮官话里浊声母清化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5.
杨蔚 《学术研究》2002,(6):169-172
在历史演变中,粤语入声发生了一些变化,体现在各粤方言点中。入声分化后,调类数量由少到多,共有五种分化类型;其分化除以声母清浊为条件外,还以韵母主元音的发音状况为条件。我们考察了珠江三角洲、粤北、粤西三大片粤语的人声情况,认为人声的分化是入声消失的前奏;在相对低、音时长的韵母主元音的冲击之下,入声韵尾在某些韵部表现出弱化的趋势;入声调值正向舒声调值靠拢;入声字在失落韵尾后可能有不同的归向趋势。  相似文献   

16.
袁蕾 《中州学刊》2005,(3):256-258
豫北方言属北方方言华北次方言的一支,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现在的豫北方言语音独具特色.如果把豫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中的声母、韵母、声调等进行对比,对豫北方言中普遍且突出的语音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就可以找出豫北方言独特的语音规律.现在按照有无入声为标准,就可以把豫北方言区大致划分为豫北方言入声区和豫北方言非入声区.  相似文献   

17.
赣方言声调的演变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赣方言地理分布相对集中,声调演变却非常复杂。本文比较了75个方言点的材料,发现赣语声调数目有3、4、5、6、7、8、9、10八种,但只有送气分调、浊上、去声和入声的变化与其声调演变类型之间存在本质的联系,据此可以归纳出赣语声调演变的12种类型。有些类型是主导性的,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有些是从属性的,存在于个别方言事实中。赣语入声的演变根据入声调的有无、阴阳入的分合、送气分调及古韵摄的划分又可分为6种类型。赣语次浊入声字有些跟清入字走,有些限浊入字走,内部复杂但也有些规律。  相似文献   

18.
富善是19世纪后半叶开始在北京附近生活了近60年的著名美国传教士和翻译家,他所编的《华英袖珍字典》是记录当时北京音的重要资料。该字典通过多种方式保留了北京话大量的旧时异读,反映了连读音变、现代已消失的音节、俗读和文读、古庄组字声母异读、古入声字的声调和韵母异读等重要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9.
声母的发展变化会对韵母的洪细产生影响。中古以来,在齿音声母的影响下,庄组、章组、精组及日母三等字产生了由细转洪的音变现象。期间,因韵母对声母的作用力增强,精组假四等字由细转洪的音变出现了中断现象。齿音三等字这种由细转洪的音变最早于两宋时期出现,经金元、明清一直发展到现代,部分精组假四等字和大部分庄组、章组、日母三等字及与庄、章合流的知组字从细音变成了洪音,形成了比较整齐的由细变洪的格局。特别是庄组、章组、日母三等字,已基本完成了由细转洪的音变。  相似文献   

20.
从白居易诗用韵看浊上变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浊上变去,即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变成去声字,是汉语语音发展变化的一条规律。《切韵》(公元601年)音系中的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除了个别的,都读去声,这并非是近代才发生的变化。早在公元1324年元朝人周德清著《中原音韵》时,就根据当时北方官话的语音实际,把《切韵》的全浊上声字绝大多数都列入去声,同现在没有多大的差别。更早一些,公元1161年宋朝等韵学家张麟之就已经把浊上变去的规律看出来了,他说:“今逐韵上声浊位并当呼为去声。”再往上看,唐朝时又怎么样呢?本文拟通过考察全浊上声字在白居易诗中入韵的情形来看一看中唐时代北方官话浊上变去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