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学功 《河北学刊》2004,24(2):35-41
在中国哲学界,"世界观"无疑是人们最熟知的概念之一.但是,人们并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认真的理性反思,仿佛它是一个无须考量的自明概念.正是这种反思的缺席,使附加在"世界观"概念上的错误解释得以长期通行,从而制约了对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的深化.在此,笔者以传统教科书对"世界观"概念的解释为例作一些简要的分析.由于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世界观"概念关涉到对"哲学"的理解,而传统教科书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几乎相当于把"哲学"变成"超级实证科学"或"太上科学"(冯友兰语),所以,从清理这个概念入手来检讨一下我们过去所奉行的哲学观,进而对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作出合理的阐释,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这个概念,并不能构成我们使用"中国古代科学"这个概念的障碍."科学"这个概念的产生和使用,晚于科学所概括的那种现象,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条件."中国古代科学"这个概念,是近现代中国人对"科学"这一概念的引用,但仍属于"科学"这个概念的使用范畴,只不过是在更大的时空范围(非西方文化圈)内的使用而已."中国古代科学"概念的产生和使用,具备了充分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3.
"求同尊异":构建和谐世界的一个可能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和多种文明形态之间的矛盾冲突,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以往有关建构世界秩序的政治思维框架或思维范式。在"是宽容还是友好"这个问题上,一直被认为是最值得倡导的政治品质即"宽容"受到质疑,德里达对"宽容"进行解构,主张用康德的"友好"概念来取代"宽容"概念,哈贝马斯也注意到"宽容"概念的局限性,但主张对宽容概念进行"重构"。在"是‘体’还是‘用’"这个问题上,以往在理论上人们特别看重的是一种文化系统或文明形态的"体",而把"用"看成是次要的或第二位的因素。现在我们应当把谋求和谐的着眼点放在"用"上,在"体"的差异上相互尊重,而谋求"用"的一致性,即"求同尊异"。  相似文献   

4.
同样的一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中分别作为"意识形态概念"和作为"学术关键词"时往往存有较大差距。在学术领域中滥用"意识形态概念"诚不足取;但意识形态概念对学术领域的渗透并不一定只产生负面影响。20世纪"民族"这个词语从意识形态概念到学术关键词的旅行历程表明,意识形态概念可以为学术提供新的概念工具、思想资源,产生积极的拓伸意义,推动学术生长。  相似文献   

5.
"物质文化"概念辨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显元 《人文杂志》2006,42(3):7-13
流行的"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概念,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不具有合取的关系.如果同时采用这两个概念,必定导致"物质文化既存在又不存在"的逻辑矛盾."广义的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概念,包含着"这个东西既是物质,又是文化"的内涵;"精神文化"概念也包含着"这个东西既是精神,又是文化"的内涵.这就必然得出"文化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与"狭义的文化"概念相矛盾的,因为"狭义的文化"是否认"物质文化"概念的.如果把"物质文化"为"物质的文化",这是不可取的;如果把"物质文化"释义为"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这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6.
对"封建主义"的重新论述,并不是仅仅对这个长期以来未被质疑的概念的使用范围进行重新界定,或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分期及所谓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等问题进行重新论述,而是从这个问题出发,通过对中国历史进程中封建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历史悖论及其原因的探讨,用马克思的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重新对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性质和发展作新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7.
刘文艺 《理论界》2010,(9):141-142
善是伦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摩尔开创了元伦理学的先河,从语言上对"什么是善"作出了不可定义的分析。斯蒂文森从语词的情感意义上对善作出了进一步的讨论。但是只是从人的"直觉"或"主观情感"上来对善进行语言分析,难免会走向道德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主观相对主义。要想摆脱这种困境,我们必须对善这个概念从存在论基础上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8.
原型批评与集体无意识与性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思谦 《中州学刊》2001,(3):108-111
本文对原型批评三个重要概念"原型"、"神话"、"集体无意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了梳理,认为"集体无意识"是原型批评的核心概念,并提出在批评实践中应引入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这个概念,才能避免原型批评中的形式主义、原始主义与极端心理主义倾向,才能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把原型批评的阐释空间扩展到历史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层次.在这个基础上,文本提出并论证了"集体无意识"与"社会无意识"具有丰富的性别心理内涵等待着原型批评去发现和阐释,然而这样的研究成果却并不多见,其原因在于原型批评理论中存在着性别盲点.  相似文献   

9.
周煜路 《理论界》2010,(5):84-85
马克思的"议会迷"这个概念指所有迷信资产阶级议会制度的人。通过对这个概念的解析,我们可以推出马克思关于现代国家中立法权的一些具体思想,同时也可以深入挖掘出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中对于国家的工具性与自主性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0.
胡立刚 《理论界》2020,(3):16-20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使用了"感性意识"这个概念,但是"感性意识"这个概念因近代哲学的解释原则而往往遮蔽了其本真的涵义。然而,马克思的"感性意识"概念早已突破了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马克思在其著作中使用"感性意识"概念,乃是为了突出意识的对象性原则和现实性原则这两个基本要义,破除西方自近代以来形成的意识的纯粹性、自足性、内在性原则。  相似文献   

11.
魏真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5):129-131
"玉器时代"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考古界提出的一个历史分期概念,这个概念的提出,主要是基于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的大量玉礼器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信息.对"玉器时代"应该慎下结论,特别是在目前考古材料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只能将其视为良渚等文化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以宗法制度的形成、玉器的礼器化为特点的.  相似文献   

12.
伯纳德.威廉斯在立足于"个人完整性"概念对功利主义展开批评时,认为功利主义的不偏不倚性要求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个人完整性的丧失和异化。但文章的主旨不是要考察这个异议的效力有多大,而是希望通过整理威廉斯自己对这个概念的相关论述,尤其是其中对道德无能和绝对欲望这两个不同面向的论述,来试着理解"个人完整性"的内涵,尤其是品格或性情对于"个人完整性"的构成性地位,由此来进一步把握他对伦理慎思的另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13.
自从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概念以来,"以人为本"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学术界主要从"以人为本"提出的缘由、"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以人为本"提出的现实意义以及"以人为本"的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了全面系统地了解当前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有必要对其进行一番梳理,以进一步推动学术界对"以人为本"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钟凯凯 《浙江社会科学》2012,(5):149-151,160
针对我国大学独特的评估运动现象,本文提炼出"组织化动员"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界定。作者分析归纳了大学"组织化动员"式迎评的八项特征,评析了这个十分矛盾又独特现象的三重悖论,指出深入挖掘和分析"组织化动员"背后原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概念长期存在着"既表示对也表示错,既表示普遍性也表示特殊性,既表示学识也表示无知"的混淆使用问题,这个问题不解除无疑对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不利,尤其是可能造成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和中心地位;不能理解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严峻性,就不会采取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意识形态的教育和斗争。理论上的理解必然关联和影响到实践中的运用。我们以"意识形态"概念内涵流变的历史梳理为线索,考察和辨析意识形态从作为一种"观念科学"的原初之义,发展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具有多种不同意义的使用,最后落实到对"意识形态"概念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旨在中西文化比较和发展流变过程的双重视阈下,探析"意识形态"概念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马巍 《兰州学刊》2010,(Z1):46-49
"非法人组织"与"捐赠"这两个概念在我国民法学理论界讨论颇丰,对其涵义、法律地位以及性质等各家各派莫衷一是,难成定论。而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广阔的讨论空间。文章将尝试就这个论题展开分析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其内涵会有所不同.坚持历史分析的方法,是我们理解这个概念的关键.正确理解这个概念,才能在实践中全面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一般以为"理"或"天理"概念始自二程,实则在张载那里,已有指代"道体性命通而为一"的"理"或"天理"之概念,故张载在提示"理"的本体论意义上具有独特的贡献。不过,张载虽有自宇宙原则角度出发对天理问题的思考,但更多体现的是在"当然之则"含义上的关注,而这个问题过去尚未引起学术界的普遍重视。当然由于张载尚未将天理认作为其哲学中的根本观念,所以这个观念还是与二程洛学有更为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新闻学的逻辑起点是"报道".作为逻辑起点的"报道"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不断向前运动、不断摄入新的规定、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概念.通过"报道"这个概念自身的运动,可以把新闻学的全部理论推阐出来.按照"报道"的逻辑发展,我们首先要推阐的是"事实与报道"的关系;接下来依次是"记者与报道"、"机构与报道"、"受众与报道"、"社会与报道".这个逻辑体系能够建立一个中国化的、科学的新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几年来,人们在讨论主体和客体问题时,一般认为,主体是指能够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社会的现实的人.简而言之,人只能担当主体角色,即"主体=人".因为主体概念的规定性,不仅要影响到对客体概念的规定性,而且还要影响到对主体和客体同意识和物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同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整个认识论中很多问题的深入研究,所以有必要对"主体=人"这个规定进行辨析,以便深化对主体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