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言小说图像传播的历史考察——以《聊斋志异》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运鲁 《兰州学刊》2009,(6):176-181
插图艺术在白话通俗小说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小说的插图兴起于晚清刊行的《详注聊斋志异图咏》。《聊斋》插图的出现,对《聊斋》的出版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图咏本、绣像本、连环画,甚至邮票、剪纸都成了《聊斋》传播的载体,正是这些形式多样的插图本的出现和传播,使得《聊斋》能够同《水浒传》、《西游记》等通俗小说一样进入普通大众的阅读视野,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名著。  相似文献   

2.
《西游记》中孙悟空有两个宗教意味的别称"心猿"、"金公","心猿"由纯粹的宗教术语转化为文学的一种象征,经历了诗歌、戏剧、小说等阶段;"金公"成为《西游记》的象征,是受了道教内丹思想的影响,表现在:一、道教三五为一的观念;二、干支配合五行的观念。《西游记》以"心猿"、"金公"指代悟空是通过小说文本文字反复说明的。两个别称分别具有不同的内涵,统一于一个人物形象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矛盾的原因是作者并不清楚术语概念的内涵;更主要的是受到小说《西游记》之文学性的限制。这使得后世评点者在解读《西游》时,不能有效地将象征喻意整合在一起。也证明了《西游记》故事是在流传中完善起来的,可能中间受到全真教思想的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并没有改变《西游记》通俗小说的性质,使之蜕化为宗教的"辅教之书"。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中围绕男女情欲展开的情色叙事是小说艺术价值的重要一环,这些情色内容或以插科打诨方式的随意点染,或铺陈笔墨细腻描摹,但从总体上来看又局限在情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阶段,表现出作者既欣赏又克制的创作态度,有着独特的审美快感。小说以游戏化方式来展开情色叙事,并充分融入喜剧技巧来提高小说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可以说《西游记》的情色叙事是在小说的成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同时也受到中晚明的文化思潮与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70年代,老舍小说《离婚》在精英界和大众读者中双双受冷落,这种状况主要受到审美标准和时代主流氛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离婚》在精英界依然未受到重视,却得到了大众读者的热捧。形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在于审美标准的不一致:精英界秉持的是"重思想轻艺术"的批评标准,而大众读者却以"文学性"和"时代性"的标准肯定《离婚》的价值,并赋予小说以新的意义。《离婚》在当代并未获得完全的肯定,它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精英界和大众读者都"需要"的作品,才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地位。这需要精英界跳出固有的批评思维,重新思考何为"好文学"。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小说叙述的"影像化"意味,主要来自独特的影像化修辞设置,本文以《天鹅绒》、《望着你》、《陆犯焉识》等为例,分析新世纪小说各类影像性修辞设置在文本中的配合;探讨相对于其他非影像性文本,所表现出的"叙述的场面化"、"人物对话的叙事化"的总体特点。这些影像化修辞设置营造了新世纪小说独特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6.
魏忠强 《东岳论丛》2011,32(2):84-87
儒家推重六经之教,早在孔子时就已奠定儒家化的六经系统。而孟子奉行的却是"五经"系统,有对《诗》、《书》、《礼》、《乐》、《春秋》的称引与论说,然而独不言《易》。孟子不言《易》的原因在于他将《易》尚且视为卜筮之书,也与孟子并非稷下先生且所持之学与齐、楚之学的风格差异较大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神魔小说是在<西游记>确立的编创方式的影响下,经由书坊主与下层文人的模仿、炮制,迅速走向繁荣的;又在小说评点的引导下,在心学思潮的濡染下,继承、发展了<西游记>寓言、讽世的创作手法;后来,世情小说的勃兴、时势的变迁、读者阅读需求和审美口味的转移,导致神魔小说一方面向荒诞寓意的创作路子上拓进,另一方面又朝着与世情小说、历史演义合流的方向蜕变.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以后,现代报刊、出版、教育等的迅猛发展改变一了诗歌的传播方式和运行机制,使诗歌从传统的应酬唱和、交际游戏的个人自遣之作转变成为面向大众的公共言说,从庙堂、“沙龙”走向大众、民间,从教化转向启蒙。新诗经典的确立,受到传播方式整体变迁的制约和影响。相当程度上讲,新诗经典化是在新诗传播过程中完成的。一、报刊发表:新诗出场与现代品格的孕育文学发生牵涉诸多相关因素,刊物发表作为文本、媒体与读者传播机制中的重要环节,无疑是其中极具活力者。晚清以降,伴随着新式印刷技术的引进,报刊媒介大幅度增加并批量生…  相似文献   

9.
《二郎宝卷》与小说《西游记》关系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郎宝卷》因其卷末有“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壬戌刊”的字眼 ,一般被认为是嘉靖年间的宝卷 ,但根据宝卷所载的一些内容 ,如吕祖归圆等祖师的事迹以及《伏魔》《泰山》《十王》等宝卷 ,可以判断它是万历四十五年之后的一部宝卷 ,有可能出现于崇祯元年。理由一 ,宝卷所记之归圆主要活动于万历年间 ;理由二 ,《伏魔宝卷》产生于万历四十五年 ;理由三 ,宝卷提到戊辰年 ,万历四十五年之后的戊辰年 ,应是崇祯元年。尽管《二郎宝卷》晚于万历二十年出版的百回本《西游记》 ,但并非是小说《西游记》影响的产物。在南方刊行一系列小说《西游记》前后 ,北方的民间宗教中普遍流传着西游故事 ,这些故事不论在故事形态上 ,还是宗教譬喻上 ,与小说都有很大的区别 ,有些还留有明初《西游记平话》的痕迹。民间宗教家们基本上是农民 ,知识有限 ,他们接受宗教思想基本上是口耳相传 ,不可能成为小说的直接读者。这说明在北方可能流传着以唐僧取经为底本之讲唱文学。这种讲唱文学可能与百回本《西游记》都是明初之《西游记平话》的后代 ,其最终形态的差异 ,应该是传播过程中 ,被不同接受群落改写加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张大复的《钓鱼船》作为一部传奇难称经典,然而在《西游记》戏曲与小说的互动中却颇具典型性。该剧在对传统西游故事——刘全进瓜的改造中,凸显了从民间化向文人化升华的过程。以此为个案,可以窥见《西游记》小说与戏曲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刘荣林 《云梦学刊》2013,(6):101-109
《红楼梦》有一个突出特点是诗言志歌抒情诗词情意浓,塑形象创意境尽从诗词出.《水浒传》、《西游记》等诗词歌赋非小说化行为非常严重,而《红楼梦》诗词歌赋创作则几乎没有这样的问题,它自然天成,而成为《红楼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为《红楼梦》诗意美意境、诗化小说的创设、哲理的表达、艺术形象的塑造和构成故事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以及渲染环境和制造气氛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形成了《红楼梦》的经典和优秀,进而成为小说的摹本.  相似文献   

12.
崇祯本《金瓶梅》评点产生时间较早,相对于同一时期的序跋,理论内容更为完整丰富。评点内容可归结为一个"情"字,涵盖世情、人情与文情三个方面。在社会批评方面,评点者强调此书是写世态炎凉之书;在对人物的道德评价方面,评点者对"情"与"淫"做了明显的区分,于情欲纠缠之中表达了对人物命运的批判和悲悯;在艺术手法方面,评点者则借鉴了传统书画理论与文章学理论对小说的创作技法给予充分的赞美。这些评点内容揭示出《金瓶梅》一书深刻的创作主旨与警世意义,从而与"淫书"论划清了界限,在《金瓶梅》接受史与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典小说经典化进程的考察,理应将文本内外的言语媒介系统纳入其中。以《三国演义》的传播路径为例,围绕小说文本所形成的"士人"言语系统和"草根"言语系统,均在其经典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前者以诗词骈文、史传文学等"雅言"为代表,充分体现了经典文本的言语媒介系统借助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所能产生的传播效应;后者则在更宽泛视野中将儿歌童谣、歇后语、谚语及曲艺脚本等"俗语"涵盖其中,为中国古典小说文本的传播及其经典化提供了远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空间。二者在文本内外构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媒介环境,既为文本的传播提供了更具现实效应的媒介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文本的接受方式和接受主体。所有这一切最终都将成为考察文学文本经典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金瓶梅》是明代世情小说的杰出之作,它将笔触深入到市井细民的琐碎生活。做为一部丑小说,它冲破了理想的虚幻美,以西门庆的家庭为中心,描绘了一副副丑恶的男女"交易"图景,女性集体的淫乱无耻和欲望的无节制释放,带来了传统道德防线的崩溃和价值体系的瓦解。为了满足自己的财色欲求,女性自愿地扮演着明妓、暗娼、通奸者的角色,带有强烈的"妓"化色彩,这种变态的品格是《金瓶梅》中刺丑的强有力一笔。  相似文献   

15.
《红高粱》从小说文本到电影,再到电视剧,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经典化。在两次传播的经典化中,由于叙事媒介的不同,其叙事话语、审美视角、审美方式等均发生了嬗变,呈现出差异化的审美特征。在从小说到影视的文本转换之间,"红高粱"这个"元故事"在不断的改编过程中,形成了多样化的阐释。从这个意义上说,改编事实上完成了对文本的一次艺术重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梳理、考察了近百年来不同时期的文学选本收录郭沫若《凤凰涅槃》的情况,从选本角度还原了《凤凰涅槃》由民国选本的"缺席者"到共和国选本的"宠儿"之经典化过程,论析了这一过程的生成机制,揭示出政治语境和诗歌逻辑等作用于《凤凰涅槃》之"选本史"、作用于其"经典性"建构的特点。《凤凰涅槃》经典化是由选家、读者参与在变化着的历史语境中完成的,其"经典性"是由《选本》参与"叙述"而建构起来的,它是否属于穿越时空的诗歌经典尚不敢确定。该文对重新认识既有的"新诗经典"具有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兴勤  赵韡 《晋阳学刊》2011,(2):118-121
《西游记》的域外传播接受,因资料较难寓目,目前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如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藏本棘树散人撰《西游记骨目》一卷,不见于目前大陆已出版的所有《西游记》研究资料汇编,亦很少见于各家《西游记》研究著述。对此类资料加以蒐辑、整理和利用,既可拓宽文学史料学的疆域,又可使小说传播与接受的历史链条趋于完整,对当下之《西游记》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7,(1):118-124
20世纪初期,通过改编《列国志传》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翻案小说在朝鲜半岛盛极一时。将这些翻案小说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整理之后可以发现:遵循原著、注重史实的传记类小说目的在于通过历史警示后人、批判社会,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反映了人民群众渴望英雄的迫切呼声;而以商业化目的为主、追求趣味性要素的演绎类小说则单纯为满足大众审美需求,降低了小说的艺术价值,体现通俗性导向。翻案小说的出现,使《列国志传》等中国小说在朝鲜半岛的传播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原著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得到解构和再创作,从而更好地被国外读者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个体与共同体的互动关系是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核心话语,更是公共卫生事件相关风险治理的关键性命题。通过提炼"空间-关系-角色"分析框架可以发现:个体在不同类型社会关系中演绎不同的角色,具有不同的行为逻辑,在不同性质空间中亦有不同的关系承载和角色切换。公共卫生事件是社会治理的突发性"检验场",也为理论研究提供了"社会实验"图景。病毒的人际"无差别"传播具有较强的空间渗透性和整合性。其间,身体空间、熟人空间、功能空间和公共空间相互交错,本位角色、熟人角色、职业功能角色与公共角色多重演绎且行为逻辑异化,关系蜕化为"自保性规避""被动性失衡""排他性内卷"格局。"善治"愿景下的个体多重角色演绎与共同体良性互动应当区分不同空间性质以避免行为失范,强化依法治国以协调相关各方利益诉求,通过情境学习和责任认知重构"疏堵有方,张弛有度"的行为秩序体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神魔小说的典型代表,《西游记》中多次出现龙王的形象,龙王形象从取经前第一次出场到取经归来,贯穿于整个取经故事,成为《西游记》中着墨最多的配角。龙王形象之所以能深得作者青睐,既受普遍流行的民间信仰的影响,也是作者迎合大众审美趣味的有意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