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实在论是一切形而上学之基础,依据对实在的不同理解,可区分为内在实在与外在实在。这一区分的意义在于梳理实在概念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从而起到为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清理地基的作用。在梳理的过程中,哲学对实在的理解显示出从外在实在到内在实在,再到过程实在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科学哲学的研究发生了历史学转向,关于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成为科学哲学发展中最激烈持久且最令人注目的争论之一。目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虽存在对立,但它们之间对立的形势正在趋于弱化。  相似文献   

3.
科学实在论在逻辑经验主义之后成为科学哲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而科学实在论本身的发展又呈现出前后明显不同的两个阶段,这中间有一个转向的过程,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在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历史背景下,分析了科学实在论转向中的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三种倾向,指出这种转向的实质一方面是为了抵御来自反实在论的攻击,另一方面也是适应当代科学哲学整体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从转向后的科学实在论者对待真理的态度来看,这种转向至少目前很难将科学实在论引上成功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意义的分析: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争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哲学的主要任务是分析语言的意义。自70年代以来,以戴维森为代表的实在论和以达米特为代表的反实在论围绕意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前者提出了以真理概念为基础的成真条件语义学理论,后者提出了以证实概念为基础的辨明条件语义学理论。本文分析了这场争论涉及的一些关键问题、争论双方的基本观点及主要策略,并探讨了双方基本观点可能蕴涵的不同的形上学立场。以此为基础,本文还对争论双方作了批判性的评论,而且提出了一种探索语言意义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西方形而上学整体演进的理论视域下,实在一词具有核心性价值。当代实在论、反实在论思想的特定形态,是由哲学传统中不同形态的本体论,经过认识论的过渡,最终转向语言从而生成的。这为西方形而上学发展脉络的明晰提供了关键支撑。代表不同哲学发展阶段具体形态的实在论思想,定会引发与之对应的反实在论。这种构成各个阶段的形而上学主题的方式,应被视为“实在—反实在”哲学范式。西方形而上学的整体发展在这一独特视角下呈现为二者具体理论形态之演进。戴维森、达米特的实在论、反实在论之争是以此为理论渊源,基于现代逻辑、当代意义理论的新进展所形成的西方哲学后语言转向的新产物。继弗雷格、维特根斯坦之后,戴维森、达米特开启的基于意义与真的实在问题之争,决定了各类不同程度、形态的实在论观点所坚守的共同理论底线。这一理论临界点和论争焦点就是是否坚持二值原则。  相似文献   

6.
“实在”的观念是确认客观性原则合理性的前提,亦是深入把握客观性原则的关键。波尔等人建立在量子力学之上的物理实在观对传统的实在观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理解传统实在观在现代物理学中面临的困难,以及它在什么意义上走向反实在论,从而修改和补充我们的实在观念以涵盖具有特异性质的微观实在,驳斥反实在论者的挑战,是实在论者的一项紧迫而必做的任务。而塑造论哲学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7.
实在论的发展蕴含从本体实在、建构实在、虚拟实在的逻辑过程。虚拟实在虽为技术发展的产物,却内在的蕴含着复杂的哲学意义。虚拟实在的哲学意义为实在论争论提供了新的思想源泉,因其意义在于消解了主客之分和内在实在与外在实在之分,彰显虚拟实在的创造性、过程性本质。  相似文献   

8.
实在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在的意义是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传统哲学企图通过对实在的规定来确立真理、客观性和合理性.对实在概念的严格分析表明,"实在"的意义是由常识和科学提供的,依赖于现实的、具体的证据,除此之外,哲学不能为"实在"提供常识和科学之外或之上的定义.所以,我们不需要有一个关于实在的哲学.形而上学的实在论对当代哲学的攻击大多是无的放矢的.  相似文献   

9.
"不可知论"是休谟哲学的一个经典形象,"不可知的实在论"是"新休谟"学者提供的这一形象的当代版本。然而,这一版本蕴含了两个并不适合阐发休谟哲学的形而上学前提——心物二元与表象主义实在论。究其缘由,学者们往往夸大休谟认识论与笛卡尔、洛克认识论的连续性,而未意识到这两种认识论的根本不同。一个适合刻画休谟认识论的形而上学前提是"知觉一元论"哲学,这一哲学取消了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只从知觉世界内部提出认知的规范或真理问题。由此休谟给出了独特的信念及其辩护理论,该理论扭转了近代认识论的运思方向,展露出当代西方知识论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10.
知识是对实在的描绘吗?科学的目的就在于把握实在本身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究竟能否实现这种描绘与把握?我们又怎么知道我们描绘和把握了实在?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称之为科学知识的那些符号体系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难道那仅仅是我们随意构造出来的主观世界图景吗?从历史上看,对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从科学业绩中找到正反两方面的证据,因而关于实在问题的讨论似乎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但是,至少从科学发生学和科学动力学的角度看,坚持实在论要比反对实在论更为可取,因为在建立任何一门科学的过程中,实在论总是一个在科学家心中无法消除的哲学倾向。  相似文献   

11.
不可或缺性论证是运用“数学对于科学的不可或缺性”对数学实在性的一种新的数学实在论辩护,其依据的前提是科学自然主义、确证整体论和本体论承诺原则。通过对不可或缺性论证的分析,我们得出“蒯因的科学自然主义是一种不彻底的自然主义,数学知识的确证不依赖于经验,数学实体的本体论承诺与科学自然主义之间存在不一致”。因而,不可或缺性论证对数学实在性的辩护并没有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为什么会成功?科学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这是如何合理地理解科学的重要论题之一。科学实在论的“逼真”论证和“无奇迹”论证认为,科学的成功说明了科学理论是对实在的正确的或近似正确的描述;劳丹对此进行了逐一反驳。他认为,科学的成功只说明了科学方法的可靠性。对科学成功的这两种理解都是片面的和狭隘的。关于科学成功的理解应该是多维度的,既有历史的、认识的、方法的、经验的维度,也有社会的维度。当我们把这些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理解科学的成功时,科学的成功说明了科学只是在整体上对世界的内在机理的模拟,真理是两者的相似程度等于1的理想状态,是科学追求的目标,科学理论是在谈论世界,而不是描述世界。这是关于科学成功的一种弱实在论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休谟问题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所谓归纳问题等于休谟问题,那实际指归纳问题是在现代语言哲学背景下对休谟问题的一种重述.由于休谟问题是在传统认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而根据我们获得的经验渗透理论,这样归纳问题实际上可被消解.  相似文献   

14.
在哲学史上,休谟问题的提出与诸多的解决尝试,极大地推动了对知识的本性和科学方法论的深入研究.詹姆士改造了传统经验主义,"彻底的经验主义"消解了休谟问题,"实用主义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科学发现的两个判据,在知识存贮有劣性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存贮不完全性原理,指出存在一类逻辑上具有非放大性,但认识论上具有放大性的演绎发现机器。在休谟问题逻辑学范围内不可解原理的基础上,论证了不存在通用的归纳发现机器,但建立局部合理的、有效的、完备的归纳发现机器是可行的。最后,本文描述了科学发现机器的结构,并在文献的基础上,描述了一种同时具有发生与评价功能的归纳发现机器并论证了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论证概念是包括非形式逻辑在内的论辩理论的核心。将论证理解为语义学概念还是语用学(辩证的)概念是非形式逻辑和经典逻辑的分水岭。对论证理解的逐步宽泛化,本质上就是对它不断增加功能性内涵,以使其适应更广阔的论域。所幸的是,与北美日常英语不同,汉语中的“论证”没有否定性的意味,这就使得日益丰富的论证概念可直接被应用于汉语日常论辩。  相似文献   

17.
废名小说中最有争议的是其是否反映现实的问题 ,诸多研究者都是将其具体文章往现实生活上套 ,本文认为废名的“现实”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现实 ,而是作者眼中现实的写实 ,并从其童年的经历 ,以及其真性情来论证其田园小说的写实性。  相似文献   

18.
在论述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以人为本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要以人为本.明确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现实主义长期作为一种主流创作方法和艺术形态被提倡,同时也具有改造与重塑作家的世界观、美学观的特殊意义。它的根本指向是关于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新文学形态的构想。虽然冠以“现实”之名,“主义”才是根本,它包含着鲜明的理想色彩乃至乌托邦精神。因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取代是必然的。当代现实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规范机制,通过日趋严格的典型设计和题材规划,实际成为了文学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