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综合歌圩与民歌的民众影响力及其文化传播功能、歌圩与宗教文化的历史渊源关系及田阳县文化资源情况分析考虑,歌圩是传承布洛陀文化的理想载体.在田阳县建构特色歌圩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对于田阳县特色歌圩的建构,忠于歌圩文化主题是首要前提,融合布洛陀文化精华是关键因素,整合适度创新元素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壮族是一个喜欢唱歌且善于唱歌的民族,历史上许多地区,都有传统的对歌的盛大节日──“歌圩”。然而改革开放后,歌圩却日渐衰落。主要原因是歌圩择偶功利性的减弱,动摇了歌圩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环境的变迁缩小了歌圩的地盘;民众价值观念的变化是歌圩衰落的社会心理因素;壮文的滞后阻碍了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歌圩文化作为壮族传统文化之一,它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的良性社会功能,但在每一次的社会变革中,歌圩文化却总是成为主流文化的打压对象.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不仅仅只是歌圩这单一地方性文化所表现出来的命运,而是折射出更多的非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间应该存在一种怎样的关系,非主流文化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应该怎样求得发展,文章对此都作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潘其旭先生所著的《壮族歌圩研究》已公开出版发行,它向读者全面介绍了歌圩的起源、发展、内容、形式、性质、功能,作为第一部关于壮族歌圩的专著,它填补了民族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本文就此谈些读后感。一、潘其旭和他的《壮族歌圩研究》  相似文献   

5.
百色市壮族歌圩历史悠久,在各县有不同的称谓.百色市壮族歌圩有源于乐神、为纪念某些著名人物(主要是歌手)、源于男女青年借歌圩场合对歌连情求偶三种起源.百色市壮族歌圩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保存和发展百色市各民族文化、培育一代又一代歌师和艺人、推动百色市经济发展等价值.百色市壮族歌圩作为群众性歌唱聚会的场所,是一种传统的民族文化活动形式,应受到尊重,应进一步加以重视研究.  相似文献   

6.
广西田阳敢壮山歌圩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圩文化是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和保护好这一民族文化资源,对弘扬壮族文化、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敢壮山歌圩是壮族歌圩文化的代表,对敢壮山歌圩的文化背景、发展现状等问题的分析表明,要实现传承和保护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现代媒介的作用,启动"和而不同"的机制,走"文化旅游"发展之路,结合时代特点创新歌圩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7.
壮乡歌圩在广西的教育和文化传承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歌圩的社会性教育功能和个体性教育功能,这既是壮乡民众对人性的不同层次需要的表达,更是广西各民族歌圩得以流传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情歌对唱活动是广西歌圩与西北"花儿"会共有的重要内容,但两种所表达的婚恋文化的内涵有差异。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相关观点,从歌场程式主题的差异、歌圩与"花儿"会的起源、歌词风格、"好歌"的审美心理四个方面,对这种文化的异质情况进行分析。情歌对唱活动在歌圩上体现为壮族"倚歌择偶"的传统婚姻习俗,而在"花儿"会上则表现为婚外恋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论壮族歌圩的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歌圩是绚丽多姿,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民族传统活动。根据史料记载,壮族歌圩起码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唐代就已存在,到了宋代已初具规模,而到明清则与今日接近。可见壮族歌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但壮族歌圩也有过兴衰,历尽沧桑。自明中叶封建王朝逐步对土司统治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后,封建统治者视歌圩为“风流圩”,把歌圩中演唱的山歌视为“风流歌”,认为其“伤风败俗”而严加禁止。如清朝思恩知府李彦章,就出示严禁,但并无寸效。“会讫,群人  相似文献   

10.
旅游视野下的壮族族群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族群认同是求同与求异的综合,旅游开发为实现族群认同提供了一个契机。壮族的族群认同要素主要有布洛陀文化、稻作文化、铜鼓文化、歌圩文化、岜莱文化、干栏文化等,壮族民族旅游开发以这些壮族传统文化为内容,既可获得经济利益,又是实现族群重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壮族及其先民历来以好歌善唱而著称,群体性的歌圩活动就是集中的表现,歌谣文化尤其丰富多彩。歌仙刘三姐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生活环境和好歌善唱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尊祟人的聪明才智及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求为主体的形象表现,亦就是歌圩文化的形象化的产物,遂而将刘三姐作为歌唱生活的精神偶像,为求得或激发创作灵感而“奉之为式”。而所传的刘三姐其人、其事、其歌,全然就是歌化的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歌唱神圣化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12.
壮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如铜鼓文化、歌圩文化、织锦文化等 ,因各种社会历史原因 ,均程度不同地陷入了困境。重建壮族传统民俗文化的对策有 :澄清认识 ,更新观念 ;在利用中实现保护 ,使壮族传统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多种需求相适应 ,发挥它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价值作用 ;进行民俗改革 ,剔除其落后因素 ,注入有活力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13.
歌圩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现代壮族嘹歌的重要生存空间。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与嘹歌的保护传承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依托歌圩这一传统地域性活动组织形式,壮族嘹歌的传唱被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民间参与的优势力量亦被充分发挥,这使“非遗”的活态传承得以有效实现,而这对于其他项目类“非遗”的传承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歌圩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历代文人学者对流传于壮族地区民间一种聚会对歌传统的汉语表述。其在各地壮族民间有不同的称谓和表现形态,流传于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社会的"航单"是其中的一种。在总体把握时间、空间、实践主体等特性的基础上,描述其结构网络,进而考察其主要活动。从中可知,这个节日与男女两性的聚会对歌活动确有密切关系,但也包含着宗教、经贸等方面的内容。近年来,随着自发性歌唱活动的日益衰落,有组织的对歌比赛在"航单"中的地位得到强化,显示了歌圩对"航单"传统自上而下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谭湖 《今日南国》2008,(18):60-61
在百色市靖西县城新华街,有一所花园式的幼儿园。步入这里,你看到的是绿树红花,嗅到的是幽香四溢,听到的是欢声笑语。这里就是有着50年发展历史的靖西县第一幼儿园。 抚今追昔,靖西县第一幼儿园走过了50年历程,在为幼教事业和谐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在追求教育理想,在实现优质教育的进程中走出了一条不平凡之路。  相似文献   

16.
《今日南国》2009,(6):F0004-F0004
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俗称敢壮山歌圩。据史料记载,该歌圩形成于隋唐之前,千百年来长盛不衰,是广西最古老、最大的歌圩。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七到初九,田阳和周边县、市及海内外的壮族同胞几十万人自发来到敢壮山,以祭祖、对歌、舞狮、抛绣球等活动纪念壮族始相——布洛陀,并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歌圩规模大、内容丰富,在广西乃至全国都很少见到,令人叹为观止。在敢壮山上,有祖公祠、姆娘岩、将军洞、鸳鸯泉、通天洞、布洛陀根、圣水池、望子台、红军洞等人文、自然景观,与原生态的榕树林一起,形成了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历史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独特景区。  相似文献   

17.
论壮族歌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族民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许多作品在人民中间世代相传,吟唱千百年而不辍。这固然是由壮族那天赋的喜歌善唱的民族特点所决定,但同时也与“歌圩”这种传统风习的特定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歌圩是壮族人民歌唱才能的“大教场”、“大考场”,也是壮族民歌的“大宝库”。因此,我们在这里,着重地从历史的角度,对壮族的这一传统歌节进行探讨研究,这对于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今年4月4日开始的田阳敢壮山歌圩,是壮族最大的歌圩。中央电视台的数十名记者第一次来到田阳县进行专题报道。随着央视四套的现场直播,壮民族文化也随着敢壮山歌圩走向世界。自2002年布洛陀被专家确认为壮族人文始祖、田阳敢壮山被认定为布洛陀故居以来,田阳县就抓住时机打造民族文化旅游节,作为弘扬布洛陀文化的核心平台。这个旅游节结合传统的布洛陀生日歌圩,为每年农历三月赶  相似文献   

19.
《中华魂》2007,(9)
靖西县地处广西西南部,与越南高平省接壤,居住着壮、汉、苗、瑶等12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为全国典型的壮族人口聚居县。民族文化悠久、浓郁、纯正。  相似文献   

20.
壮鄉歌圩行     
《今日南国》2010,(5):56-57
壮族青年男女在歌圩上或赶圩过节时,选择对歌之人,交朋结友,寻求配偶。壮人自古好歌、善歌标志着最具聪明才智,并以此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和爱慕。民间传说,漂亮的姑娘,虽有众多的追求者,但她们只嫁给在赛歌中唱得最好的小伙子。“倚歌择配”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婚姻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