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栏目主持人曾向著名作家张承志约稿。张承志对今天少数民族文学面临的语言环境和境遇表示了一种深深的忧虑。在给编辑的回信中他说道“为了最大的主题,我以为不如先使用一次《二十八年的额吉》,因为它表达了我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最基本的观点。”的确,我们今天所面临的不仅仅是一个日益走向全球化的中国,还面临着一个民族文化不断走向多元化的世界。何以保护和发扬民族文化,更进一步地繁荣少数民族文学,成为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族》2007,(9):71-72
我1986年到关国留学,毕业后一直在美国“联合之路”慈善总会(联合劝募)系统中工作。十几年来,先后做过社区服务、慈善募款、参与制定“联合之路”慈善总会“全球标准”的工作。能为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作些贡献,一直是我多年的心愿。  相似文献   

3.
无奈与期待     
当良知能拒绝权力的诱惑,能排除金钱的腐蚀,赤条条地高蹈阔步,万难逃脱“常戚戚”者的扑杀。在没有终极的历史中,倘有幸在某一历史的瞬间,试去污垢,成为庄严喜剧角色,被赋予了理论上的崇高,或许能给陈旧命运轨道上的新的生命以慰藉,以激励。逝者长已矣。谁又能真正体验到他吞嚼着什么苦涩,闭上无奈的双眼。意大利作家帕拉采斯基在《我是谁》中写道:我,或许是一名诗人?不,当然不是。我的心灵之笔仅仅描写一个奇怪的字眼──“疯狂”。我,也许是一名画家?不,也不是。我的心灵的画布仅仅反映一种色彩──“忧愁”。那么,我是…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个本色的人。”正如白岩松自己所言,见到白岩松,你就会感觉到:生活中的他,与他所主持的电视节目《焦点访谈》、《东方之子》、《东方时空》等有着同样的风格。从小讲蒙古语,因为爷爷不会说汉话。用汉语主持电视节目,同事开玩笑:“白岩松用‘外语’也能将节...  相似文献   

5.
夏夜,在三里屯一个优雅的酒吧,含笑不顾新歌《笑傲江湖》MTV一天拍摄的劳累,如约匆匆赶到。 看到他残妆犹存,略带疲惫的脸,我于心不忍地说:“含笑,你今天累了一天,都十一点多了还赶来,我们是不是有点……”“没事儿,没事儿,习惯了。”不等我说完,含笑就抢过了话头,“我唱歌十几年了,比今天累的日子多的是,那时候……” 一说起“那时候”,含笑的话就收不住了。在他缓缓的讲述中,我们慢慢知道了他怎样唱歌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系列报道妇女问题将成为’95世界议题我刊开设“中国少数民族妇女系列报道”我们的心愿:关注少数民族妇女,孕育一个美好明天将于明年9月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以平等、发展、和平为主题。这一次大会将举世瞩目地成为世界妇女运动史上的...  相似文献   

7.
读者来信     
一点看法编辑同志:最近《光明日报》(3月28日《史学》专栏)发表李桂海同志的《讲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不应该有“避讳”》一文,针对《民族团结》1983年第7期所载李一氓同志的讲话提出异议。对此,我想谈谈我的看法。我是一个搞机械专业的教师,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8.
《格萨尔》: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比世界五大史诗--《吉尔伽美 什》、《伊利亚特》、《奥德修记》、《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 多》的总和还要长。 《格萨尔》:二十世纪中国人花了近五十年时间搜集整理它,而这一 工作还将继续下去,所以它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跨世纪工程”。 《格萨尔》:花费十七年时间终于编纂而成的精选本前 4卷,终于将 在金秋十月出版,而它仅是全部工程总量的十分之一 ! 在今天的藏学界,降边嘉措这个名字同藏族史诗《格萨尔》不可分割。   25年前,降边嘉措曾说过:“敦煌学”既是辉煌学又是伤心学,《格萨…  相似文献   

9.
初夏的一天,他走进办公室,然后自报家门:吴震启,满族,祖籍山东,1952年1月10日生于河北隆化,农民的儿子,只读完高小便成了放牛娃……趁他说话的间歇,我插话问:“你到这儿来要找谁?有什么事情?”“我想和编辑老师认识一下,找谁都行。”他说。我明白了,这是一个没有任何人引荐却希望本刊能  相似文献   

10.
花篱     
马霁鸿 《民族论坛》2003,(11):49-49
“物理学家可以说,给我一个支点,给我一根杠杆,我就可以把地球举起来———而我说,给我一个解释,我就可以再相信一次人世,我就可以接纳历史,我就可以拥抱这荒凉的城市。”(张晓风散文《给我一个解释》)热闹的都市,本质里透出的却是彻骨的冰凉;朋友不多,有大智慧能对这荒诞世界作出圆融解释的“好人朋友”更少;于是不甘麻木、死灭的心儿逮着任何可能的机会,循着任何可能的路径,寻找———  相似文献   

11.
让心到达     
龙凌波 《民族论坛》2011,(10):68-68
在那儿,在那个眼睛无法达到的地方,一颗急切惶恐的心正在等待您的安慰。他期盼着对您诉说他的思念与苦闷,他贪恋您给他母爱的温暖。他不想回去,因为在另一个世界,没有微笑的您像小时候一样抚摩他的头说:“我的满崽最听话哒咧!”  相似文献   

12.
存在动词是汉藏系语言动词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它具有某些特殊的语义及语法特征。弄清存在动词的语义来源,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其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轨迹。一、“有”和jod汉语存在动词“有”的上古音属匣母之部,读作”①。上古汉语中“有”与“惟”音同,可借“惟”为之。王引之《给传释词》云:“薛综注《东京赋》曰:‘惟,有也。’《书·酒浩》曰:‘我闻惟日’,‘我闻亦惟曰’皆言我闻有此语也。《诗·六月》曰:‘比物四骊,闲之维则。’言闲之有法也。””惟”上古音属余母微部,读”据此,“有”当读作“,否则“有”和“惟…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解放军英模报告团在首都北京巡回演讲期间,我们访问了被誉为“侦察英雄”的广西边防某部参谋、壮族青年覃显凡。他向我们讲述了他和战友们在边防前线与越南特务作英勇斗争的事迹。我出生在广西一个壮族山村里,从小就迷上了看打仗的电影。有时就是赶十几里路我也要去看。特别是《渡江侦察记》,我一连看了五遍。那时,我就盼望自己早一天长大,成为一名侦察兵。  相似文献   

14.
2001年6月29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开工兴建,火车将跃上世界“第三极”,汽笛声将响彻“世界屋脊”。 这是青藏高原各族人民的千年祈盼。 这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关怀、重视与运筹决策。 曾长期在西藏工作的原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阴法唐将军获悉这一喜讯后,兴奋地说:“青藏铁路是青藏人民的幸福路,是民族团结路,建设青藏铁路是我几十年的心愿!” 此时此刻,这位 1950年第一批进藏的将军,不禁想起了半个世纪来的一桩桩往事……  相似文献   

15.
焉耆的时间     
杜剑 《回族研究》2002,(3):27-29
1985年,初识张承志老师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也许是一种缘分,抑或是真主的安排,1985年秋,我和承志老师在焉耆相遇。初识承志老师前,我就从来没有想过这一辈子能见到他,更没有奢望过能与他一起生活。我只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他作品的人,一个狂热的崇拜者,一个死心塌地的追随者。在那个年代,承志老师的文学作品《黑骏马》、《北方的河》陪伴着我度过了我美好的学生时代。  相似文献   

16.
断指再植话神药周保林这是我亲见亲闻的真事。一次,我到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采访,中午到一户姓康的老人家吃中饭,饭毕茶余之后。康老翻出一张报纸,指着一篇文章给我看,题目是《断指再植在国内首创奇迹》。他说“一家大医院,按一个指头算什么?1958年我们这里的...  相似文献   

17.
星星和月亮     
沙平 《民族论坛》2001,(4):46-46
我是一名退休中学教师,如果有人问我:“学校中最值得你留恋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学生是我心目中的‘星星和月亮’!”。我情之所钟,独在于此也!  是的,就是这些天真、可爱的“小天使”,他们给我带来了生活的温暖、灵魂的慰藉。他们的忧喜爱憎全出自纯洁的肺腑,一切是非观念全来自无瑕的心田。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心灵是“不设防”的。我可以自由而自然地生活而无须戴上什么“面具”;我的心灵永远年轻乃至童心未泯,尽管我早过“知天命”之年矣。我对他们付出的不过是一颗平凡的爱心,而我收获的却是一片温馨与爱戴。 我教的是初…  相似文献   

18.
《看东方》:走近靳羽西/赵建国“我很多年以前曾经不愿作中国人”。在济南齐鲁宾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靳羽西语出惊人:“因为那时侯作中国人没有什么值得自豪!”作为一个世界名人,靳羽西的确十分坦率,带着几许疑问,我采访了她。靳羽西出生在广西桂林一个传统的书...  相似文献   

19.
甘南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人大环境委员会主任曲格平说:“工业革命之后,有人喊出了这样一句口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我希望,21世纪的人们能喊出另外一句口号:“给我一把种子,我就能染绿地球。”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实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从整体上逐渐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就甘南地区而言.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形势还相当严峻,面对甘南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笔者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往事抒怀 对于有着 43年历史的《民族团结》来说,原副总编辑苏明达是一位独特的老人。 43年前,当他从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作时,《民族团结》正值初创时期,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他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民族团结》的创业工作中,从此往后近半个世纪的时光里,他矢志不渝,忠诚不二,把命运和一生的喜怒哀乐都交给了这一本刊物,把一生全部的青春年华、光阴岁月都系于这一本刊物。一辈子,一个单位,在《民族团结》上下三代、一百多人的队伍中,他是唯一的一位。 当《民族团结》面对新世纪,面对着即将改名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时,被我们称为“苏公”的他,躺在病榻上,为我们撰写了此文。   准确地说,对于我们而言,苏公是一个集中的代表,他代表着那些为《民族团结》、为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奋斗不已、痴心不改、呕心沥血的人们。所以,我们也谨以下文,告慰所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