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魏晋,人们的生命十分脆弱,充溢在魏晋诗文中的是强烈的生命意识.在文学解放思潮影响下,魏晋士子文人对生命进行思考,不同时期的文人用不同的方式寻找生命出处.建安时期文人用建功立业来使生命得到永恒,正始文人用"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率性而为寻求精神的解放.  相似文献   

2.
汉末社会的大动乱,冲击了两汉以来凝固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改变了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追求,文学观念和文学创作也随之发生变化,中国文学就此进入建安时期。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时期,此时,“俊才云蒸,作家辈出”,各种文体都得到发展。特别是建安文学,文风清峻,慷慨悲凉,深沉强劲,气盛词丰,是反映社会现实,抒写人生感慨的灿烂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3.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文人对文学的自觉审美追求,建安文学发生了转向:文学内容由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转向关注内心感抒发生命情绪。文人的精神追求,艺术表现形式逐渐走向个性特征。曹丕、曹植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走向自觉,并以对自己内心精神世界审美观照来丰富自己的创作深度。  相似文献   

4.
建安文人的忧患意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忧世不治,忧民多艰;二是人生苦短的哀叹,超越生命的感叹。他们以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载体,积极干预生活,唱出了慷慨激昂的时代强音。建安文人不仅饱含强烈的忧患意识,在时代的背景之下,他们还有或隐或现的人格重建。本文也将对其动因和特质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5.
文明转换与人的命运──《飘》重读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命运是文学最为关注的内容,而人的命运往往在文明转型时期,亦即社会动荡时期得以最充分的展示。从对《飘》的重读,从对斯嘉丽再生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阐释文明转换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系,并重申文学是以人而不是以政治或其他什么东西为中心的命题。  相似文献   

6.
建安文学产生于汉末的分裂、动荡时期,这一时期特殊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独特的士风与士人心态催生了建安文学创作的繁荣。考察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与社会各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著名的文学风格,建安风骨几乎成了建安文学的象征.但笔者认为,建安风骨并不能统括建安文学.随着时势和人的变化,文学家及其周围的文学氛围都在渐渐改变.因此建安文学在其后期,于风骨之外呈现出华赡、妍丽的特色.本文旨在评述建安文学从汉声到魏响的这一转变,并力图从环境和人的角度对这种变化做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建安咏物赋作为建安时期赋作的代表,不仅在数量上超越汉代咏物赋,而且在时代审美情趣的变化、文人宴饮娱乐精神的影响下呈现出繁荣的文学局面。建安咏物赋不仅在数量上比两汉咏物赋增加很多,而且在艺术创作上,赋家在继承前代赋作艺术精神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赋家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更进一步融合,在赋作中比兴寄托手法的日渐成熟,使建安咏物赋成为汉代咏物赋与晋代咏物赋文学延续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杰作《生死场》,历来被称为抗日文学的典范,其抗日主题得到了充分的肯定。笔者则认为,抗日决不是《生死场》的唯一主题,它表现的是关于生命、生存等具有终极意义的问题。萧红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展示了人类一定时期的生命原态。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整体风貌,可分为两个时期来考察,第一个时期是魏和西晋文学,第二个时期是东晋和南北朝文学。魏和西晋文学经过建安、正始、太康、永嘉四个不同的阶段。众所周知,建安文学不限于建安(196—219)年间,而特指汉末魏初时的文学。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主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他们以五言诗取代了两汉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辞赋,开拓出一个诗歌繁荣、群星灿烂的新局面。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无疑是历史学家十分关注的重要人物,作为诗人,他又确实是一位开一代风气的杰出人物。曹诗共二十余首,全是乐府诗,借乐府旧题反映汉末动乱的社会生活,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他的《薤露行》、《蒿里行》是汉末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