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财政分权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那么,财政分权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有何影响.文章从竞争视角阐释了财政分权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内在机理,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了财政分权对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质量间存在"U"型关系,即财政分权在短期抑制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在长期将促进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地方竞争是财政分权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财政分权与地方竞争的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质量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表明财政分权使得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行为更为激烈,阻碍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意味着在财政分权体制下提升经济增长质量需要考虑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应进一步实行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完善地方政府官员考核标准. 相似文献
2.
邱磊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3):141-147
基于1994—2014年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在财政分权背景下,地方政府竞争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从全国来看,地方政府竞争对资本要素的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而对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地方政府竞争主要通过资本要素扩张来促进经济增长。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与技术进步正相关,中西部地区与技术进步负相关,且西部地区负向效应更加明显。这表明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竞争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已逐步偏向于创新驱动型,中西部地区仍倾向于要素驱动型。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基于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与政府晋升考核机制背景,分析地方政府间竞争对地方债务增长的影响机理,并利用2005-2013年我国省级城投债面板数据,从税收竞争与引资竞争两个维度刻画地方政府竞争水平,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地方政府竞争对地方债务增长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地方政府竞争与地方债务规模存在全域范围的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并且其局域性的空间集聚特征也尤为明显;不论是税收竞争还是引资竞争,均显著地促进了地方债务规模的增长;相邻地区的地方政府竞争对本地区地方债务规模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如果忽略这种影响,会低估地方政府竞争对地方债务增长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本文从地方政府竞争、空间关联、金融发展及财政缺口等方面提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的情形下,生态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采用2001-2015年我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首先基于非期望产出的数据包络模型测算各地的生态效率,进而以生态效率为被解释变量,财政分权和地方竞争为解释变量,建立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并将空间效应分解为长期和短期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研究表明:财政分权对于生态效率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地方财政自由度的提升可以有效促进本地区生态效率的提升,但是由于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存在,生态效率建设存在“以邻为壑”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冲击,对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在理论分析中,运用三部门经济模型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将新型城镇化纳入经济模型,分析这一政策冲击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短期内地方政府债务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长期内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且新型城镇化政策的冲击提高了地方政府债务水平和经济增长稳态水平。在实证研究中,基于2008—2017年全国四大区域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研究地方政府债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四大区域的地方政府债务均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且新型城镇化实施过后这种抑制作用均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7.
吴湘玲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4)
在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问题上,不能再反复使用收权放权调整,而应当实行适当制度化分权,用必要的约束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为此,必须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权,建立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构建规范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8.
吴湘玲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在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问题上,不能再反复使用收权放权调整,而应当实行适当制度化分权,用必要的约束机制规范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为此,必须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职权,建立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构建规范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 相似文献
9.
在对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经济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我国地方政府信用的两种定义,通过对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对改革开放以来改革措施的梳理,讨论了地方政府信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对小岗村和华西村进行了实例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是:首先,对当前地方政府的失信现象来说,转轨时期的混合经济体制是其直接原因,内生交易成本与外生交易成本的反向变动现象是其根本原因;其次,地方政府的信用行为可以通过市场、技术和制度三个渠道影响交易成本,进而影响经济增长;最后,经济转轨时期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均效用水平的提高,因此需要政府和民众理性地看待。 相似文献
10.
官永彬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30-38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我国的财政体制也逐步由集权型向分权型演进。这种演进受到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的约束,由此形成了具有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二维属性的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它赋予了地方政府特有的双重激励即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促使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展开激烈的标尺竞争。本文试图对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竞争的激励机制给与理论和经验的系统解释,并揭示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1.
仇颖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4):32-35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改革开放后,我国从历史经验和教训出发,在遵循"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指导原则的基础上,逐渐从纵向上下放中央权力于地方。我国的纵向地方分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基础,由分权所导致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文章通过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纵向地方分权基本情况的介绍,强调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试图为完善我国中央与地方间的纵向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沿用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效率进行解读。通过对政府支出效率、投入产出弹性、全要素生产率等多维度的度量和测算,发现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经济的效率在逐步提升。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政府支出效率与政府支出结构相关,行政管理费的过高支出不利于政府支出效率的提升;外商直接投资竞争并没有提高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和ICOR;同样,制度和基础设施竞争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不明显。总体而言,地方政府竞争对经济效率的提升贡献要弱于市场化、金融发展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关于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6):100-107
本文旨在揭示土地财政对地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辽宁省为例,采用2000-2012年1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地财政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提供了制度激励,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但和固定资产投资和一般预算收入相比,土地财政的影响程度相对较低。与此同时,土地财政的急剧扩张产生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以及制度环境的变化,在18亿亩耕地"红线"的约束下,透支未来的土地财政将难以为继。由此可见,对现行财政体制、土地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进入新发展阶段,过去中央主导的地方官员“为增长而竞争”的发展模式面临风险与挑战,需要向新发展模式进行探索与转型。基于中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重大背景,将转型目标概括为“为发展而竞争”模式。这一新模式将由中央科学引领,激励地方政府与官员“为发展而竞争”,重点通过创新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发展绩效乃至制度资产。梳理与提炼这一发展模式的可行性、影响效应、机制设计以及具体做法,分析新发展模式与经济绩效的内在关系,最后基于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视角呈现发展模式转型的真实样本。理论分析表明:中国由中央主导的地方政府竞争模式的演进与完善,构成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构建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宝贵实践探索,有望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的制度智慧。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克服片面追求GDP而忽视民生的政府绩效倾向,中国于2013年开始推行新的绩效考核制度。选取1997—2019年地级市样本,以教育和医疗为民生性服务代表,运用“小河流长度”构建工具变量,实证检验了2013年绩效考核改革带来的地方政府间竞争倾向变化对民生性公共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前,以市辖县数量度量的地方政府竞争程度与民生性公共服务质量之间呈现“U”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原有的晋升激励使得地方政府忽视了民生性公共服务质量;政府绩效考核制度改革后,上述“U”型关系明显趋缓,表明地方政府忽视民生性公共服务供给质量的问题得到了部分纠正。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辖区职位数过多或者过少,会导致竞争过于激烈或者过于缓和,都会使得考核敏感度下降;只有职位数适当的中间状态,其考核敏感度才比较高。因此,应深入推进政府绩效考核改革,以充分激励各级政府改善民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层级政府之间的分权会导致次级政府的竞争(又称地方政府竞争或辖区竞争),这种竞争可以表现为税收竞争,也可以表现为支出竞争或者标尺竞争。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了这些竞争存在的有力证据,并且解释了这些竞争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不过,现有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关键的不足,这些不足正是地方政府竞争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陈健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32-38
在解释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增长中,原先的“维护市场的财政联邦制”强调地方高的边际财政分成对地方促进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作用,但分税制改革改变了这种认识。主张中央集权下晋升锦标赛作用的学者强调即使地方财政激励很低,晋升的激励也足以保证地方按照中央要求努力发展经济。文章计论了晋升激励存在的一些局限,认为其作用可能被高估了,并对分税制后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财政激励做了前后一致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给分权划底线,为创新设边界——地方政府创新的法律环境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志勇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6):16-24
美国界定联邦与州政府、州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几个重要法案,对于更好地建设当代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政府与公民关系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美国联邦宪法中对州政府要求的互惠条款和不得作为条款,界定了州与州之间的关系和联邦对州的绝对控制权;在特殊情况下的授权和应急法案,给了政府官员和职能部门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必要的自由裁量和应急权力;宪法对公民权的界定和保护,确立了包括联邦和地方各级政府行政权力的边界.在州法层面,迪龙法和地方管理特许权法一张一弛,既确定了州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绝对领导权,又给了地方政府发挥自主能动性的巨大空间.这些法案是集权和分权的底线、政府创新的边界,它们既维护了上级政府的领导权,保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又给予地方相当的自主管理权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23,自引:0,他引:123
我们利用省级数据来估算中国自80年代开始的财政分权在经济增长上所产生的作用。我们发现,在控制了同时期其它各项改革措施的影响后,财政分权提高了省级人均GDP的增长率。这与财政分权可以提高经济效率的假说一致。另外,我们还发现农村改革、非国有部门的发展以及资本积累也推动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里迅速增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