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俄罗斯文化从形成到发展的历史上,东正教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东正教塑造俄罗斯文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俄罗斯文化对东正教的本土化过程.自然环境赋予了俄罗斯人民独特的民族性格,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俄罗斯文化与东正教的苦修主义、圣母崇拜等具有天然的亲和性.但是,俄罗斯的东正教与希腊正教之间也存在显著区别,这一点尤其表现为俄罗斯文化血脉中流消着的多神教传统.  相似文献   

2.
史书 《学术交流》2015,(3):57-61
当基辅罗斯全民接受东正教的时候,东正教就开始了与原始多神信仰的有机结合。在形式上,东正教的三位一体、圣母和圣徒替代了多神信仰的众神;基督教的节日和教堂代替了多神教原有的节日和神庙。但是,绘有耶稣、圣母和圣徒的圣像画虽然对于教会来说只是为了传播教义的具有象征性的神的肖像,然而,习惯了偶像崇拜的古罗斯人却在其中看到了以往偶像的影子。于是圣像画变成了他们新的崇拜偶像。虽然,这有利于古罗斯人接受新的宗教,不过,这也造就了圣像崇拜双重信仰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俄罗斯文化产生于俄罗斯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俄罗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之中,它是以东正教思想为旗帜的俄罗斯民族特殊的思想启蒙,是影响俄罗斯社会现代化运动的重要因素。俄罗斯文化推崇人的个性自由和精神追求,鄙视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它在走向后现代的当今时代显示出重要价值,但对当前俄罗斯社会的发展,影响复杂。怎样评价俄罗斯文化,需要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4.
面对着世纪的动荡、时代的转换、精神的危机与价值的虚无,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力图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饱受苦难的俄罗斯寻求拯救之途。在寻求拯救之途的理论思索中,他们深切地意识到,俄罗斯在精神层面所面临的最大危机源于虚无主义。这种强劲的虚无主义思潮,腐蚀和侵害着俄罗斯的精神与灵魂,消解着终极的信仰与崇高的理念。由此,俄罗斯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家力图通过以东正教为理论根基的新文化观建构,来对抗和消解虚无主义对俄罗斯精神与实践层面的侵袭。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既是俄罗斯社会剧烈动荡时期,也是俄罗斯文化发展的"白银时代"和哲学创作的"鼎盛时期".其中以别尔嘉耶夫、舍斯托夫等为代表的宗教哲学是俄罗斯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文化相碰撞与融合的现代性背景下,白银时代宗教哲学在创造性地回归东正教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并超越西方理性文化精神,寻求民族文化精神新生长点,实现俄罗斯文化的批判性重建,俄罗斯宗教哲学的文化重建努力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深刻宗教情结的民族.东正教作为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深深根植于俄罗斯民众的意识里,浓浓地融入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中,深刻地影响着俄国的历史与现实.为实现国家统一并加强皇权,以君权神授为宗旨的基督教作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被罗斯统治者"请入"罗斯.至此,无论是在鞑靼蒙古人入侵时期,还是在第一、二次卫国战争等俄苏历史的紧要关头,俄罗斯东正教均发挥了其社会整合与道德教化作用,并在促进国家统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凝聚民族精神、规范民众道德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7.
《求是学刊》2017,(5):12-20
俄罗斯法治在类型化上,受东正教神学中"权力观念"的影响,形成一种"权力法治"模式,这一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有神"的法治。当前中俄两国在法治发展道路选择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本土化与自主性特征明显,都经历了从文化自觉到自信的过程。当代俄罗斯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以东正教传统精神为纽带,在国家治理中充分发挥传统精神文化的凝结作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与阐发,给中国法治发展的精神文化面向指明了方向,它使中国法治在"伦理法治"的目标基础上成为"有魂"的法治。这个"魂"应当以中国文化为源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塑造中国法治的精神之魂。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俄罗斯文化在如此大的空间里发展,一方面继承了东斯拉夫和其他部落的文化传统,同时在与各民族不断整合与斗争中融合了异族的文化成分,另一方面吸纳了以拜占庭文化为主的东西方文化成分,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俄罗斯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宗教文化,因为俄罗斯民族的主要特征是皈依宗教.俄罗斯东正教源自拜占庭,它是东方教会的希腊政教,而不是西方教会的天主教.俄罗斯文化滞后于西方文化数百年,没有经历文艺复兴时代.蒙古鞑靼征服和统治为俄罗斯铸就了专制制度的模块.金帐汗的绝对权威和无限权力向俄罗斯的王公们展示了专制权力的概念.专制制度不只是俄国的政治制度,而且也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特征.东正教与专制制度构成了俄罗斯文化的独特内涵,并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独有的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统治方式.  相似文献   

9.
张宏丽 《学术交流》2007,(5):149-151
东正教统治俄罗斯千余年,对俄语语言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从成语看,大量来自东正教的成语已成为俄语标准语,无旧词的痕迹,宗教色彩淡化或消失,已获得新义或转义。从谚语看,含有上帝等词的谚语众多,已成为农谚、民谚的来源,语义发生极大变化。从词汇看,加快了俄语对外来词的吸收进程,丰富了俄语词汇的语义系统,赋予俄语全民用词以新的内涵。通过分析东正教文化对俄语成语、谚语、词汇三个方面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俄罗斯国情与文化,为跨文化交际服务。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一直处于东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处于两个大陆和两种文明类型之间,俄罗斯始终努力追赶西方,主动吸收西方文化,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使得它无法阻挡来自亚洲的东方文化.欧洲文化与亚洲文化在俄罗斯占据的欧亚地缘空间发生碰撞,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欧亚文化.东西方文化成分的对立与统一、融合与分裂构成了俄罗斯欧亚文化的重要特征.作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文化以自己独具一格的精神内涵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1.
在莫斯科罗斯时期,严格意义上三位一体的斯拉夫—东正教文化形态才真正生成。两极性是俄罗斯文化形态的特质。正极是奴隶性,内生于史前斯拉夫各农耕部落自身,主要由南、北地缘文化关系和农耕社会的自然地理条件所决定,其顺从、忍耐和牺牲的特质,始终是俄罗斯各阶段形态的基础和稳定器;负极是外发的劫掠性,主要是由斯拉夫部落北、东、西及东南地缘文化关系、农耕与非农耕文化关系碰撞后主动或被动植入的极性,始终引导着俄罗斯文化形态各阶段的突变和渐变,从农耕—游牧文化一直走向海洋—太空文化。两极性始终伴随着俄罗斯文化的海洋情结,两个极性的运行因相对和互补而彼此强化,遵循着混沌规律,主导了俄罗斯文化形态的全部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王萍 《学术交流》2006,(12):19-21
白银时代俄罗斯哲学是西方文明与俄罗斯民族文化冲突的产物。传统的民族精神与现实困境促成这一时期哲学具有典型的宗教性质和人道主义特点,具体内容上表现为关注人的存在、人的精神、人的自由和人的神性;思维方式上注重直觉和信仰,强调理性与信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达摩——印度文化的核心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 ,读了几本有关印度历史文化的书 ,如澳大利亚知名学者 A.L.巴沙姆主编的《印度文化史》、印度著名史学家 D.D.高善必著的《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以及印度学者 C.巴德里纳特著的《达摩——印度和世界的秩序》等。在阅读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达摩”这一观念在印度人心目中的神圣性以及在印度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不了解它 ,恐怕很难深刻地理解印度的民族心理与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 :在古代印度人的心目中 ,并没有“宗教”和“世俗”之分 ,他们生下来就继承了父母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 ,他们把这种信仰、追求…  相似文献   

14.
信仰不仅具有神圣性更具有社会性.法律信仰在中国法治社会初创的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价值.构建法律信仰的关键在于权力阶层的自省与自控.秦帝国开历代法治之先河.秦以法治吏,以吏治推动法治,以强制力促进法律文化的塑造.重新审视分析秦法治与吏治建设的经验,对当代国家主导的法制建设与法律信仰建构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困境:社会转型期信仰迷茫的文化因探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信仰迷茫的文化方面的原因,指出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以伦理性文化、政治性文化、经济性文化、神圣性文化、现代性文化、后现代性文化的形态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多元并存、交错对接,使得人们的信仰陷入迷茫甚至危机之中。具体表现为信仰的文化认同、价值选择、人格崇拜几个方面的迷茫  相似文献   

16.
车玉玲 《求是学刊》2012,39(3):13-17
在当前“去魅化”的科学时代,非理性的情感与不可言说的心灵体验越来越被边缘化,作为精神世界最高体验的神圣与神秘主义通常被仅仅从理性的角度进行理解,神秘主义甚至被等同于迷信而受到批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世纪的俄罗斯宗教哲学家力图恢复神圣与神秘在人的生命存在中的位置.文章认为,神圣与神秘主义不仅是俄罗斯宗教哲学的灵魂,同时在俄罗斯文学、民间艺术以及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中都有着深刻影响.应该明确的是,俄罗斯思想家的目标不是恢复宗教的地位,而是指出神圣与神秘主义作为人的内在体验是克服现代人之存在的物化状态的一个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处于欧亚大陆之间的俄罗斯,需要经常从文化模式上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历史发展道路,俄国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们往往在"东顾西盼"的文化焦虑中忧思自己的民族命运和历史使命这一俄国历史哲学的基本主题.俄国的历史哲学是在充分吸收了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历史哲学思想资源基础上在19世纪得以形成的,其中,索洛维约夫的历史哲学在俄国历史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索洛维约夫历史哲学理论视野开阔、思想深刻,他对历史发展的主体、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发展的阶段、历史的发展动力和历史发展的目标都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特别是对东西方文明与俄罗斯民族的历史道路选择、东正教与基督宗教其他教派的关系、俄罗斯民族历史使命、神权政治乌托邦的历史作用等俄国历史哲学的基本理论主题做了深刻的阐释,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哲学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而且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俄罗斯的文化特征和历史发展轨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红色经典”现象与大众文化认同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妮娜 《唐都学刊》2005,21(3):103-107
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化转型进程中的"红色经典"改编热,除折射出了国人对信仰缺失、人心不古、道德淡化的消费主义时代的失望和不满,以及为解除精神困顿和信仰焦虑而产生的对英雄、崇高、理想的精神需求外,更重要的是,透过政治话语的参与和大众审美文化对红色改编的关注,发现国人在全球化进程中日益显现出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意识。  相似文献   

19.
韩伟 《新华文摘》2022,(2):88-92
凤凰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逐渐沉淀成中国信仰体系的重要一维.与其他上古图腾性存在物相似,凤凰也经历了从自然崇拜到生活镜像的发展过程.只不过在这一过程中,它一方面与其他羽禽类图腾相互整合,另一方面又将自身的神圣性分化、拓展到族群之中,赋予了孔雀、白鹤、燕子等现实羽禽相似的精神内涵,最终形成了以凤...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俄罗斯公民思想意识领域的变化呈现出系统性、完整性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俄罗斯思想复兴、民族主义复活、东正教回归以及正式的公民道德教育的推行.思想意识变化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在新的框架之内复兴俄罗斯是公民思想意识变化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