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近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陇右地区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域风采和文化个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为陇右地区打开了东西门户,以及唐前陇右地区相对稳定的政治文化环境等等,促进了唐代陇右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及丝绸之路上流动的东西方文化碰撞,为唐代陇右文学提供了丰富的底色、肥沃的土壤。唐代陇右文学在先秦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胡汉交汇,理性与感性融合的特征。陇右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地域风情,无疑为唐代陇右文学注入了刚性之美,使其呈现出独特的"北国风味"。  相似文献   

2.
明代宁夏地区是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是抵御蒙古鞑靼、瓦刺各部势力的第一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以明代戍边宁夏的官员为主体的群体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题材丰富,具有鲜明的宁夏地域文化特色,再现了明代宁夏的边塞风光和地域风情,表现了边塞战争的艰苦,抒发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在边塞建立功业的豪情,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其巡视题材、奉和题材和告捷题材边塞诗,反映明代宁夏边防守备情况及边塞的各种现状,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丰富的区域性决定了全国各地必定存在不同风貌、不同价值的“唐诗之路”。以幽州为中心,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道与燕山南麓通往东北边塞的道路,构成了地位举足轻重、具有突出自身优势和鲜明地域文化特质的“河朔唐诗之路”。河朔诗路拥有数量众多且分布密集的诗人行迹与创作、文学景观与文学地理意象,并且串联起博陵崔、范阳卢、赵郡李等文化望族,是为唐代诗坛输送诗人最多的诗路之一;河朔唐诗与陇右唐诗分别承载着唐代边塞诗的东西两极,共同成就了盛唐边塞诗这座诗史上的高峰;慷慨悲歌的河朔之风为唐诗注入了贞刚之气和独立不屈的人格精神,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和唐诗高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4.
古代边塞诗派的成熟兴盛与大西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边塞诗的概念存在混乱现象。我们所说的边塞应该是指古代中央政权统一时候的边塞 ,即主要指沿着长城的走向所形成的地域。在国家处于分裂状态的割据政权之间的边界是不能算作一般意义上的边塞的。边塞诗的成熟和兴盛离不开大西北。没有大西北边塞卫国战事和奇丽风光 ,就不会有唐代的边塞诗派的兴盛与成熟。边塞诗在宋、元、明三代衰落了。边塞诗在清代取得堪与唐代媲美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河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即今青海与甘肃交界的黄河和湟水交汇地带,但历史上的"河湟",其内涵却相当复杂: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河湟"所代指的地域范围存在着与"陇右""河陇"等地域名词互通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唐人对"河湟"在唐蕃交战中军事战略价值的一种认知;另一方面,"河湟"也常常被用来代指西羌种属(包括羌人、吐蕃、西夏等民族)活动区域,这主要建立在汉晋以来对羌戎、吐蕃主要活动区域地理认知的基础上,强调的是"河湟"所属地域的民族内涵。文章最后还对中华书局在标点《两唐书》和《宋史》中的"河湟"一词时所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清代边塞词的兴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清代边塞词中有很多与传统的边塞文学迥然不同的"新"作品,尤其是女性边塞词、流人边塞词和遗民边塞词这三种"新"边塞词格外值得关注,所谓的"新"边塞词说到底就是清代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的新的边塞词,反过来它们又生动地描绘了那个历史时代。这些"新"边塞词为历史悠久的古代边塞文学注入了一股新意,且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清代边塞词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文选》所选边塞诗体现出魏晋刘宋一段历史时期边塞诗的发展轨迹。这一发展变化可从两个方面阐释:诗人主体由不具备边塞意识转向具备边塞意识;诗歌从建安军事诗衍变为刘宋边塞诗。  相似文献   

8.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双峰并峙的两个朝代,因为同为盛世,唐代诗歌经常采用"以汉喻唐"的方法歌颂自己强大的民族或者委婉地批判统治阶级的昏庸之举,并主要体现在唐代边塞诗歌中.汉代的帝王将相、皇妃美人、文学大师、艺术精华都受到唐代诗人的青睐,是唐代诗歌的主要征引对象.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地域文化的研究逐渐趋热,产生了一批令学界重视的成果,然而作为同国内其他地域文化齐名的又一典型地域文化,陇右文化的研究却相对薄弱。陇右地区位于青藏、内蒙、黄土三大高原的结合区域,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自然、人文地域单元。这一区域既是中国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历史上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统御西北边防的前沿地带和中西文化与商贸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对陇右区域文化的研究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陇右地处汉王朝的边郡地区,民族成分复杂.汉在陇右地区实行属国、道和护羌校尉等多元民族管理建置,其具有各自不同的行政管理系统和不同的职责、权限,行政级别类似于郡县二级制.相比之下,属国的民众享有较高的自治权,道和护羌校尉的行政管理则相对直接.虽然属国都尉和护羌校尉都是秩比二千石的职官,但护羌校尉的权力实际上要大于属国都尉,而道制发展到东汉时期已经趋向于县制.这种多元化的民族管理建置适应了汉代陇右民族分布格局发展变化的形势,体现了汉代边郡政策的灵活性、包容性和多样性,有利于当地民族的交融与国家认同的发展,在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