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大国竞争格局,是针对当前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紧迫性提出的时代命题。新质生产力在驱动能力、支撑载体、发展方式、生产力要素等方面不同于传统生产力,其形成的关键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新质生产力在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层面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在关键任务、价值遵循、发展要求、实践原则上体现出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此,在形成新质生产力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完善宏观治理,更好地发挥国家主体作用;增强内在动力,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支撑载体,着力促进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强化持续保障,推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义重大,为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东北全面振兴的关键支撑。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产业基础雄厚、教育资源丰富、城市化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良好、集体主义文化浓厚等方面的优势。为推进东北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应从保持适度生育率、留住现有人口等多个方面入手实现适度的人口规模。不断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持续提升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进一步优化人才激励服务保障措施,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人才保障。同时调整人口分布格局,积极引导应对人口的流动迁移,推动东北人口空间分布与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相适应,以更有力的护边支持政策增进东北地区边境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4.
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都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理论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之后,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其关键构成是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要素供给;新型工业化是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相互融合的、具有“时代特质”和“中国特色”的工业现代化。新质生产力能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能够催生新质生产力,二者具有统一性和共通性。从总体上看,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存在科技创新、制度变革、产业转型、要素集聚、“多元融合”、瓶颈突破、设施承载等多种相互作用路径。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能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雄厚物质基础和强大动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新质生产力是新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新质生产要素的组合,是高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高质量、高效能为基本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创新性、融合性、可持续性为基本目标。新质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塑造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加快提升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积极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队伍,加强国际交流与创新合作。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承载体,必须把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撑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遵循“单点应用、局部优化、体系融合、生态重构”四个层面的演进逻辑,即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实现多业务环节和流程系统的局部集成优化,实现现代服务业与现代产业加速融合,实现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从产业安全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跨界融合、产业要素流动等的价值维度认识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应聚焦融合实践路径,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聚焦循环实践路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聚焦数字化实践路径,巩固优势传统产业领先地位;聚焦生态化实践路径,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7.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重点从“现代化”以及“体系”这两个范畴去理解。自主性、开放性、协调性等现代性特征,决定了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我们可以从结构、要素协同、产业组织、时间眼界等方面,寻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路径和机制,它们都具有不同的政策含义。当前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除了有复杂的地缘政治等外部因素外,还有科技创新脱离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基础不牢、创新缺乏长期资本来源、顶尖人才稀缺等几个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8.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东北制造业自主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作为新型现代化产业组织形式,是实现自主创新的载体,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扩散;自主创新是保证产业集群持续稳定发展、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东北三省作为以重工业为主体的老工业基地,近年来出现了以经济整体滑坡为特征的"东北现象",但东北三省制造业仍存在着相对发展优势。在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对国内各省市的创新竞争力进行评价中可以看出,创新能力差、企业研发能力弱是东北三省制造业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因此,东北三省制造业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式与原发式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决定性力量的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新质化的运动当中,它的每一次新质化都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迈进。其中,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牵动着人类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人类社会诞生至今,已经发生过两次生产力的系统性新质化,分别推动人类社会步入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当前,第三次生产力系统性新质化正在发生,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转向数字信息时代,而新质生产力正是这次生产力跃迁的科学写照。新质生产力的“新”展现为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质”体现为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力”表现为数字、协作、绿色、蓝色和开放五大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运行机理,就是以科技创新为轴心,将要素系统革新的牵引力通过技术系统这一媒介传导至产业系统,最终实现对传统生产力三大系统的全面重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包括全面塑强科技创新整体能力、积极促进新要素迅速成长、聚力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和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杨军 《中州学刊》2023,(3):36-42
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首要任务。实体经济形成质效提升、合理增长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成为奠定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基础、掌握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动权、赢得国际竞争发展话语权、构筑高质量供给关系体系的迫切需要。但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绿色低碳发展缓慢,区域、行业要素分配不均衡等一系列现实问题。为深层次塑建中国式现代化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应围绕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内外循环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的基本方略,完善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优化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延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放空间,创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业态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发展“数字经济”是黑龙江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实现“换道超车”的具体路径,通过“四化框架”融合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各类要素,能够有效巩固产业体系根基、推动科技创新演进、提升现代金融服务能力、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进一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黑龙江省需要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数字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数字经济与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素融合。  相似文献   

12.
国有经济比重大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缓慢是制约东北振兴的一个难点,但吉林省通化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却先行一步。通化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是在国企改制的推动下进行的,国企改制为民营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机会、提供了空间、抬高了起点、加快了发展速度。通化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参与国企改制和改组是东北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东北民营经济的发展,要走自上而下的政府推动型的发展道路;其发展形式是一种非国有化和市场化的工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13.
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中国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已然开启。乡村产业融合,是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实现产业兴旺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乡村产业融合应当秉承“稳固一产、精致二产、做活三产”的思路,通过深度挖掘多种生产要素,培育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并打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服务支撑体系,逐步突破乡村产业融合的发展困境,为实现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发展之匙,以期利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东北边疆朝鲜族聚居区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乡村的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是把握全球大国竞争主动权和有利地位的关键支撑。中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中国式”的路径方向和方案选择、“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时代要求,塑造产业内容多样广阔、产业结构系统相关、产业要素安全流动的产业经济系统。经过70余年的砥砺前行,中国规模庞大和门类齐全的产业生态、高速发展和广泛普惠的数字经济、市场广阔和潜力深厚的国内循环,以及党的全面领导和新型举国体制,为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我们也遇到许多约束条件。要打破这些约束条件,必须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核心技术的攻坚战、构筑安全包容的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化推进产业部门的融合渗透等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  相似文献   

15.
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发展和壮大实体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在数字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实体经济的内涵与范围不断拓展。作为人类技术的新范式,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三次产业的传统生产范式。数字技术的软硬件开发、以“三新经济”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化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所构成的产业数字化共同构成了新实体经济。新实体经济助力中国经济实现现代化的逻辑主线,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环节之后,成为创新理念落地的主要载体,通过数字化赋能再造,推动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发展新实体经济需要充分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作用,补齐新实体经济底层关键核心技术匮乏的短板,以数字技术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积极参与新实体经济的国际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武峥 《新疆社会科学》2024,(2):20-28+148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影响?从动力机制及其未来路径等方面深度解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价值维度。在经济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产业效率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助推经济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社会层面,通过优化人民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全面进步;环境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上,分别通过技术创新效应、组织创新效应和制度创新效应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技术创新为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组织创新优化管理,释放创新活力;制度创新构建高效公正的治理体系,保障现代化进程顺畅进行。未来,需要构建双支柱举国体制促进技术创新,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完善组织创新,构建长效的制度创新机制,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等。  相似文献   

17.
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创新型新疆;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方向,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深入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以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根本途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科技惠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战略与东北经济区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集群作为产业组织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也是符合东北经济区发展的一种产业战略选择.东北经济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当立足于现有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并借助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的扶持,尽快培育出具有一定优势的集群产业.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与广东产业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创新包括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 ,它们遵循着不同的轨迹。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头和基础 ,技术创新则是科学创新的发展结果。科技创新是影响产业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 ,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根据广东科技创新的现状和自身优势 ,以及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 ,广东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应是 :金融业、电子信息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重化工业等。  相似文献   

20.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抓手,数字化转型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但在数字制度、资源及能力配置不对称条件下,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提升我国新质生产力过程中,还存在数字经济体制创新滞后导致对新经济的激励不足、科技管理制度滞后导致关键核心技术的短板突出、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滞后导致人才规模和质量受限、现行数字服务供给状况与业界实际需求存在脱节、数字领域规则标准与高标准国际要求衔接不紧密等瓶颈约束。为实现“数字中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蓝图,未来亟需多管齐下、精准施策,推动数字治理体制创新,释放数字化转型红利效应;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数字人才规模和质量;提高数字服务供给效率,优化服务中间品投入质量;深度对接国际标准规则,推进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