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扑 《今日辽宁》2014,(11):70-71
金庸的武侠世界中,常有帝王将相出场.他的小说多以王朝兴替乾坤倒转之际为背景,也是金大侠的好发政论使然.他曾自我剖白称,《笑傲江湖》和《鹿鼎记》写的就是政治.《鸳鸯刀》看似短篇戏谑之作,其实也有金氏的政治图解掩映其中.  相似文献   

2.
话本小说与禅宗下火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火文是火葬仪式上僧人为抚慰亡灵、宣扬佛法而诵读的一种韵文,它被完整地保存在宋元时期的多篇话本小说中.事实上,禅宗语录中的下火文是宋代(尤其是南宋)新兴的体裁,它逐渐得到僧人们的重视,文学表现也日益丰富.宋元时期的民众喜欢将这种文体当成"戏拟"的对象,以宗教体裁反映世俗内容颇具嘲讽效果.下火文的普及与其说唱特性,使得它进入"说话"这种口头文艺更为便捷.而随着禅宗衰歇等原因,明末文人创作的拟话本小说中,下火文彻底消失了踪影.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3,(6):114-120
汉代的经学、政论、大赋都是强势文化的产物,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三者关系可以表述为经学影响政论,政论又影响了汉大赋。经学影响议论文侧重于内容,而议论文影响大赋侧重于形式;经学、议论文、大赋又时常表现为互动关系。经学与汉大赋盛衰大致共时同运,正说明其间强、弱势文化的作用。从汉代政治和文学关系考察,经学一定是强势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而汉赋铺张扬厉的赋风又影响了经学阐释的繁复,"务尽"、"详博"的话语体系正好适应了实现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黄仁峰 《学术交流》2001,(5):111-113
语篇体裁分析理论作为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正引起越来越多的语言教学工作者的注意.系统功能语言学者所提出的语境配置和语篇体裁结构潜势概念将引起外语教学领域的一场变革.  相似文献   

5.
乌托邦小说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社会的蓝图以表达"救世"的愿望,而反乌托邦小说描写的是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带来的黑暗梦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理论,对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的代表作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两部作品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找出两部小说中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科学与宗教、科学发展与人类个性发展以及人性与非人性.通过对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的研究指出,赫胥黎的反乌托邦小说在功能上消解了这三对二元对立概念,其目的一是提醒人类重视科技与宗教的对立并意识到二者应该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二是提醒人类不要盲目追求科技进步,要注重人的个性发展,三是表达了对社会发展中人性缺失以及人类情感异化的隐忧.  相似文献   

6.
纪德君 《求是学刊》2015,(1):130-135
清末,伴随报业的兴起,报载小说风起云涌。受报刊这种新媒介的制约与影响,小说叙事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这种新变主要表现为,报载小说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报纸的新闻特性,诸如小说叙事的时效性与纪实性、政论倾向、新异趣尚、地域意识等,因而与古代小说相比,报载小说呈现了一种崭新的时代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7.
晚清谴责小说对社会政治的批判,是借助于特定的书写方式而得以完成对社会生活、政治的想象性介入.影射性叙事即是其中一种政治修辞的策略.影射性叙事是指作者通过文本表层的叙事内容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强烈类比性,较为隐性地表达政治内容.作为一种政治修辞,影射性叙事改变了其仰视庙堂的政治希求心理和温柔敦厚的美学品格,而表达出一种政治批判的自由宣泄和游戏庙堂的世俗化美学趣味,同时它也开启了现代小说直面现实、关怀政治的现实主义创作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高翔 《学术交流》2012,(12):201-204
作为伪满洲国"思想战宣传战之机关杂志"的《弘宣》,在连篇累牍地刊发各类理论文章的同时,又以一定的篇幅登载戏剧、电影、小说等体裁的宣传文艺作品。这类作品是统治当局实施思想战宣传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宣传文艺理论实践的产物,为配合一定的社会政治任务或达到某种目的而服务。基于政治观念接受的角度和民众文化程度,宣传文艺作品在情节、结构上追求"明快单纯性",格调上力达明朗,拒绝地域绘画和乡土叙述,在对汉奸理论、奴隶哲学进行说教的过程中,糅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和习俗,显示出极大的诱惑性和欺骗性。意在扼杀东北民众的家园意识、中国记忆和民族精神。套用"成长小说"模式的作品,至终形成伪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9.
文学政治学作为研究"文学政治"的学科,主要包括四组相对应的概念,分别是:文学政治与政治文学、作家政治与政治作家、文本政治与政治文本、接受政治与政治接受,由此构成了文学政治学的概念体系。  相似文献   

10.
卢卡奇的早期作品《小说理论》(1915年)是作者尚未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在对世界现状深感绝望的气氛中写成的.作品的哲学基础是浪漫派的反资本主义观点,探索一种悲剧性的毁灭感,而这种感觉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无可挽回的非人道主义的产物.《小说理论》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们的作品有过深远的影响.W.本杰明的文章《说书人》(1936年)赞同并沿用了卢卡奇《小说理论》中作为一种"直觉漂泊感"的小说概念,将默默无闻的乡村说书人同异化的现代小说家进行了对比.他认为,小说的兴趣反映出旧社会的让位以及随之而来的中产阶级的日益孤独.  相似文献   

11.
文化政治三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政治"这一概念20世纪末在欧美开始流行,由于理论传播的时间差,国内学界对于这一概念至今还相对陌生,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在笔者看来,"文化政治"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从时间上说,它是一种后现代政治;就其表现形态而言,它是一种具体政治;就其重要性而言,它是一种边缘政治;从其世俗性来说,它是一种日常生活政治;就其学理性质而言,它是一种学术政治;就其心理特点而言,它是一种欲望政治;从传统观念看来,它是一种非常规政治;从正统观念看来,它是一种非正式政治.  相似文献   

12.
文学研究中"历史主义"、"历史题材"、"历史体裁"等概念的实际涵义如何?它们的相互关系又如何?试以历史文学为例来回答这些问题.历史文学并不如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是单一的"体裁",但也不只是一个题材的种类,不是所有的描写过去的文艺都被称之为历史文学(如人们寻常  相似文献   

13.
国内第一套收集当代小说代表作并予以分类评点的《中国当代最新小说文库》,今年二月由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这套文库共分六种:新写实小说选、新笔记小说选、新实验小说选、新历史小说选、新乡土小说选、新都市小说选,它收录了当代小说杰出作家如刘恒、方方、刘震云、苏童、余华等近年的代表作品。国内以前出版的同类书籍,可以说有着种种缺憾。或未能全面展示小说领域的全方位的创作成果,或盲目套用西方概念对当代我国小说予以分类。这套文库克服了上述两个弱点。它全方位地展示了1985年来我国  相似文献   

14.
分类救助独具特色 河南自2003年开始对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实行分类救助.经过探索,初步建立了"三种救助方式、四种安置途径、三个发展措施"的救助安置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河南特色的救助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15.
类似于乡土文学中的"侨寓者返乡",在"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中,"外来者下乡"也是一种大致类同的情节设置.然而,作家们往往基于对当时社会主流话语各自不同的理解方式,以及对乡村世界各自不同的情感取向和价值判断,使这一叙事模式的处理呈现出某种差异性.在小说文本中的表现上,"外来者"及其下乡一般区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在身份指认上,他们大致是党的干部、人民战士和归乡游子,担当着合法性论证、权力话语植入和表现英雄成长等功能.  相似文献   

16.
国际法不成体系及其自足制度问题的提出,深嵌于尼克拉斯.卢曼、贡特尔.图伊布纳等人的法社会学路径中。从系统论法社会学、法律自创生理论、社会宪政理论以及制度自决理论来看,功能分化导致多中心的全球化社会,全球法产生各种相对自治的功能系统,国际法自足制度形成了功能性的自治共同体,以其社会宪法来实现功能目标。自足制度以其法律运行形成自治系统,在初级规则和次级规则的制定与其他社会部门的自反性制度建立了结构耦合,成为一种自宪法制度。自足制度对国际法不成体系具有促进和牵制的双重影响,为此形成了"等级次序与政治的"国际法宪政和"不成体系与社会的"宪政两种应对路径。后者主张一种市民主义而非国家主义的社会宪政,认为根源在于社会理性的抵触,国际法将形成多元化而不是宪法化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过程哲学以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等科学革命为基础,以一系列独创的概念范畴为材料,建构了一种以过程-有机和关系为基本特征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试图建立一种过程-关系的宇宙论,从而使当代西方哲学发生了一场从实体到过程-关系的革命性变革。它提出的许多新概念、新范畴和新命题,诸如"生成"、"摄入"、"创造"、"过程即实在"、"存在即生成"、"生成即创造"、"万物内在相关"和"无主体能经验两次"等,给当代哲学思考提供了无限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政治是-定社会-历史-文化条件下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权威性安排,政治知识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确定性的认知与信仰,政治知识构成现实政治形态之知识基础.政治知识研究与一般的政治文化、政治思想研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要求实现"思想史"、"政治史"、"社会史"的关联和贯通,防止"化约论"的倾向.政治知识研究有助于深入解读中国古典政治的本质与特征.有助于有效分析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并实现中国古典政治研究与中国现代政治研究的有机结合.因此,政治知识研究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和一种研究方法应成为政治学界推进中国政治研究的可能视角.  相似文献   

19.
"政治共识"是指一定时空环境内人们对包括政治体系、过程和政策在内的广泛议题的共同或共享性认知,是一种系统性、结构性的观念存在。对当代中国来说,结构性政治共识的构建要求在历史、现实与理想的相互关系中构建新的时代共识;从多元与一体的相互作用中构建空间共识;从理论与道路的相互关联中构建合法性共识;从政治主体的社会属性出发构建主体共识;从制度(区分功能的)合理性与制度(整合功能的)有效性出发构建制度共识。  相似文献   

20.
今天,科学本身经历着一场概念革命.我认为,对物质世界某些变化的思考方法将会改变我们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