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外小说林》是近代著名小说家黄世仲兄弟辛亥革命前在广州———香港创刊的一份文学杂志 ,它包括其前身《粤东小说林》(1 90 6 )、《中外小说林》(1 90 7)和《绘图中外小说林》(1 90 8)。该杂志刊登文学理论、小说、通俗文学和翻译小说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革命倾向 ,它比内地曾朴等人创办的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的《小说林》还要早一年。由于《中外小说林》主要是在香港出版 ,内地馆藏甚少 ,且不是全部 ,因此该杂志长期未引起学界的重视。本文就《中外小说林》的沿革、内容作了准确的介绍和评论 ,对版面格局三大块 ,即小说理论、小说著译 (包括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 )和俗文学的主要观点、思想意蕴、艺术成就及其意义作了钩玄提要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黄世仲是近代一位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和文学家。他一 生写了长短十六部小说,又与其兄主办《中外小说林》(香港)等文学杂志,并在刊物上发 表了许多理论文章。他对小说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小说文体的特点、古典小说的继 承与批判、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作了系统的论述,有自己的理论特色。黄世仲提出小说创作 要为当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服务,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是正确的;他主张继承古典小说的 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重视学习其艺术经验,并提出正确区分古代言情小说中淫书与艳情的标 准,指出古代小说中鬼神迷信的危害,对推动当时的小说创作具有针贬性、指导性和实践意 义,在近代小说理论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小说在杂志上分期连载始于申报馆创办的《瀛寰琐纪》,它旨在吸引读者逐期购买,但由于连载时间过长,未能达到辅助行销的目的。出版小说有利可图,激发韩邦庆将未竣稿的《海上花列传》以分期连载形式刊出,从而出现近代第一个小说杂志《海上奇书》。但它以单篇小说为主打作品,未能成功地抓住读者,无法与单行本小说抗衡而停刊。从甲午战争开始,社会剧烈动荡,为报刊小说的繁兴提供了契机。以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希望借小说影响普通民众,传播政治思想,从而创办了政治色彩浓厚的《新小说》杂志。《新小说》具有崭新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为后出刊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说林》是晚清四大小说杂志之一。《小说林》的小说论著所阐发的小说理论,是晚清革命派小说理论诸支派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然而,长时期来,在晚清小说理论研究中,如同对整个革命派小说理论一样,对《小说林》的小说理论、研究既很不够,评价也多有不确。本文就是有鉴于此而草写的。  相似文献   

5.
清末民初小说与报刊业之关系探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浩帆 《文史哲》2004,1(3):45-50
清末民初是中国新闻事业开始发达的时代,与此同时,近代化报刊也逐渐成为当时小说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清末民初的小说与报刊业始终保持着密切而微妙复杂的关系。在清末,小说与新闻业呈同步发展的态势;而到民初,与新闻界长期遭受打击和镇压的命运相反,小说事业却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兴盛时期。清末民初的小说有80%登载在报刊上,民初的登载率又远高于清末。除小说专门杂志外,文艺报刊和报纸副刊以及一些综合性报刊也大量登载小说。其中,小说产量与小说杂志数量的走势基本吻合,这说明小说杂志始终是小说和小说理论发表的最主要阵地。以小说杂志为代表的近代报刊业的兴盛促成了中国小说传播方式的变革,并成为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主要载体和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6.
甘丽娟 《齐鲁学刊》2006,(5):109-112
坪内逍遥在1885年发表的《小说神髓》中提出了写实主义小说观。他的小说观以批判以往劝善惩恶文学观为前提,通过对两者在描写内容、人物塑造和情节方面的对比分析,指出戏作文学的不足和缺陷,实现对其传统的超越,真正完成了日本小说观念的近代转型,对日本近代文论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两种小说概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古代实际上同时存在着两种小说概念 ,一为广义的小说概念 ,原本只是一个普通语词 ,统称那些不合经艺大道之说 ,也是一个批评术语 ,具有价值评判的色彩。另一种是狭义的小说概念 ,它从《七略》 (《汉志》)著录小说家开始 ,成为一种特殊的文类。唐代以前文献中出现的“小说”一词主要是广义概念的运用 ,唐宋以后两种小说概念往往同时并用 ,直到清末  相似文献   

8.
晚清的小说理论,按其主张大约可以分为四派:一派是以梁启超、夏曾佑、狄葆贸等人为首,以《新小说》杂志为核心(某些人与《新小说》无关,但观点与《新小说》一致),可名之为“新小说派”;一派是以徐念慈、黄摩西为首,以《小说林》为其核心,可名之为“小说林派”;一派是以林纾、周桂笙为代表,专事翻译西方小说,而在  相似文献   

9.
王凤仙 《东岳论丛》2014,(4):166-170
《小说丛报》是民初重要的文学杂志,其对辛亥革命的叙述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其中"革命加爱情"的叙事形态复杂多样,其革命叙述中的民族国家话语表现在小说文本的叙述声音与小说文本人物形象的建构中,其革命叙述中的人道主义话语表现为叙述者对革命者亲人生死别离之悲苦的关怀与对战争中平民苦难命运的书写。《小说丛报》对辛亥革命的呈现与反思构成了民初小说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小说也以自身的话语行为参与着民初社会思想文化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1912年至1919年这一时期,出版业的发展较此前更为繁荣,在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环境下,出版社大量创办,报刊、杂志尤为发达。活跃在这一时段的出版社,重要的有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文明书局、有正书局、国华书局、进步书局等,这些出版社创办了大量小说杂志,较有影响的如《小说月报》、《礼拜六》、《小说大观》等等。这些杂志为小说的创作、发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创作小说刊载数量大为增多,大大超过了翻译小说,短篇小说与白话小说在刊物的导向下逐步发展。杂志的创办、编辑宗旨也对作家的创作以及读者的阅读趣味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罗执廷 《云梦学刊》2009,30(1):102-104
《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文学性选刊在“新写实小说”潮流的兴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作用主要表现在发现作品、集结作品、归纳命名、推波助澜等方面:上述作用的发挥与选刊自身的媒介特性与作用机制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李亚军 《阴山学刊》2003,16(4):29-35
《故事新编》以其古今杂糅的话语方式彻底打破了历史文本的真实性、权威性。其文本由于杂文、戏剧、绘画、电影因素的间入,消除了严格的文体界限,而呈现一种边缘化特质。由于戏仿、反讽、对话的使用,《故事新编》完成了本体的解构,所以,《故事新编》与后现代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相同的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3.
1910—1920年的《小说月报》因曾经是鸳鸯蝴蝶派的阵地而被否定。实际上,恽铁樵接任主编后就进行改革,登载了大量有价值的社会小说,其社会小说对政治思潮与社会变迁的反映、对婚姻自由与男女平权理念的张扬、对侨民问题与工人生存状态的关注等,均引人注目。从语言层面看,其早期白话小说语言尝试也为五四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尹慧慧 《北方论丛》2001,18(3):100-104
《故事新编》作为一种崭新的历史小说样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立于历史小说之林。它是现代历史小说创立与成熟的标志,是现代历史小说的丰碑。它超越中国古代历史小说辉煌,而独点现代艺术殿堂。在东西历史小说创作观念的缝中,鲁迅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最佳方式,来表达他的现代意识,创造他的现代文本,实现历史小说新的转变,并对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它表征为消解、去中心、非同一性、多元性、解‘元话语’、解‘元叙事’;不满现状,不屈服于权威和专制,不对既定制度发出赞叹,不对已有陈规加以沿袭,不事逢迎,专事反叛;睥睨一切,蔑视限制;冲破旧范式,不断创新,等等。鲁迅一生的创作经历从精神向度和价值模式上证明了他的后现代性质,而他的《故事新编》则从美学特征和艺术手法上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后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6.
面对以1923年的沉默为标志的第二次绝望,鲁迅写作了《朝花夕拾》、《野草》和《铸剑》等故事新编作品。这些作品一方面显示了鲁迅在思乡的蛊惑中,回到故乡与童年的记忆中寻求精神的抚慰与依托,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鲁迅此一时期的安魂曲,另一方面又昭示出鲁迅在走向底层民众鬼的世界中,在从这一底层的阴间世界抵抗正人君子的阳间世界的斗争中思想的发展。同时,故乡不仅为鲁迅抗争心灵的黑暗与虚无提供了一种价值的视野与资源,也提供了抗争的动力与方法,在抵抗黑暗与虚无的斗争中,还张扬起一种独立抗争的复仇精神,《铸剑》正是这一精神的艺术象征。  相似文献   

17.
由崇高到滑稽--论《故事新编》的英雄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志娟 《阴山学刊》2005,18(2):27-29
《故事新编》是鲁迅唯一的一部历史小说集,收录8 篇小说,其中5 篇涉及到中国古代各式英雄,但他们却有着大致相同的结局。5篇小说均在悲壮崇高的氛围中拉开帷幕,但又均以滑稽无聊而告终,这正是英雄的悲剧,它是鲁迅在反思中国历史文化后得出的结论,也是他切身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8.
张伟 《阴山学刊》2007,20(1):63-67
申燕的论文《〈阿Q正传〉的艺术缺陷及原因》,试图从艺术上否定《阿Q正传》的价值,批评其杂有许多古文和生僻词,没有统一的个性,灰冷绝望。并进而探讨了其艺术缺陷形成的原因。申燕的分析或依傍前人,绝少新意,或论证乏力,有欠公允。申燕所举古语词大部分都是无可非议的,有的还运用得很绝妙。阿Q之为典型形象,也是不容置疑的。在灰冷绝望的世界背后,有鲁迅的大爱和希望在。申燕对所谓“艺术缺陷”形成原因的分析,也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小说月报》始终坚持现实主义道路,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视改编的重镇,引发了新写实影视浪潮。步入21世纪,《小说月报》在坚守写实主义审美风格的同时,创办了《小说月报·原创版》和《小说月报·长篇小说增刊》,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市场地位和品牌优势,同时也成为电视剧改编的资源库。  相似文献   

20.
徐翠先 《晋阳学刊》2005,(3):124-125
张说的《梁四公记》、《镜龙记》、《绿衣使者传》、《传书燕》四篇传奇,无论题材还是叙事艺术,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和艺术进步,显示出一种向成熟文体过渡的性质,是唐传奇文体发生学上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