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文学改编电影的精英化表征,契合了 1978年后内地文化精英化转向的总体趋势.这一时期,众多的电影人热衷于将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其中既有对经典文学文本的改编,也有对"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文学"的改编..改编电影中,对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群体的银幕展示,标示着精英群体再次走向时代前台;对爱情与青春题材的改编,彰显着这时期人性复归思潮的文化力量;而"文化寻根"和"文化重建"语境下的改编电影,则成为这时期文化精英群体寻找与构建中国新文化体系的重要影像表达.同时,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精英化意识,不仅深远影响了"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的创作,还在"第六代"导演的作品中继续发挥着精神余热.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化什么"和"怎样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化什么"和"怎样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核心问题.在"化什么"的问题上要提出具体化的内容设计,按照"要精要管用"和"全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做好文本选择工作,做到明确标准,有所选择,突出重点,列出"菜单";在"怎样化"的问题上要转变思维方式,变以往的"灌输"为"传播",大胆借鉴文学传播、文化传播、新闻传播、影视传播等现代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实现传播方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3.
消费社会中,视觉文化不仅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其特征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在新的视觉文化背景下,文学的生存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在跨媒体传播,尤其是影像传播中,文学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元素组合到影像作品之中.文学的跨媒体生存,既不能完全抛弃传统表现手法,也不能不吸纳现代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数字传播技术环境下,文本衍化为多种文本形式的电影、影视剧、视频、音频、动漫及网络在线信息,进而成为文化产业多品种、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为受众服务的信息载体。文本内容资源具有可再生性,相关的组织或个人通过创意整合文化原型的创作内容、形成文本作品、按照工业化的生产模式,通过多种传播载体的转换,形成多种材质的文本,进而形成多种类型的产业,达到服务大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目的。媒介融合时代,跨媒体传播和版权让渡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版权让渡实质就是对原创作品进行改编、阐释后对衍生的文本知识让渡行为,它体现了文本价值的特性。必须以满足先进文化和文化产业为前提,以协调版权人的原创作品为基础,以强调版权人的创造性为主体,适当调整版权人由原创作品向数字出版的知识让渡,在版权法理中划出版权人、传播方、受众的知识让渡和分成比例,以适应跨媒体全方位传播。  相似文献   

5.
文学经典在眼下所遭遇的传播形式与内容困境、接受困境、命名困境,不仅是趣味问题,也涉及到成本问题。个人的文学作品选择有感性的"趣味说"和理性的"成本说"两种依据,前者偏于群体化、肯定性,后者偏于个体化、否定性。趣味有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维度,前者涉及读者的文化传统,后者与读者时代文化氛围、生存境遇相呼应。文学消费是一个理性的成本计算过程。在精神产品极为丰裕的当代,人们的"利己"行为主要体现为成本优先,在于降低"选择"行为本身的成本,这是一种面向发展的成本。个人对文学消费成本投入的评估标准呈现出某种线性化的结构特征。读者的阅读成本、文学文本的交换价值、文学消费的成本差异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郭辉 《学术论坛》2012,35(7):185-188,204
空间认识论是文学空间的必要前提和深层结构,历观文学对空间的理解和表述,随着空间认识范式的变化,文学空间经历了从静态物理空间到精神心理空间再到当下动态多元空间的历程。在当代空间转向语境下,重审文学与空间认识论的历时关系,从社会文化语境理解文学,再现文学空间,并见出文学与文化之复杂关联,对深化文学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文学空间理论构建中,必须避免将"文学空间"缩减为"文本再现空间"以及忽视文本审美纬度而一味趋向大文化研究等研究取向,多元性、开放性、异质性等必将成为文学空间理论必然的文学空间观。  相似文献   

7.
苏喜庆 《东南学术》2021,(3):218-226
融媒体正成为媒介文化发展的新场域.文学正在融媒体转型过程中进行着跨媒介化内爆,在融合众多媒体的多元化传播路径中,重新唤醒文学价值的综合效力.同时,文学也发生着跨媒介化变异,其中,显性变异主要是数码化,即由文字符码转化为比特符码,在融媒体介质中自由再生产和传播;隐性变异则主要表现为接受语境与文化消费心理方面的变异,"穿刺式"阅读、时尚快评等成为新的传播反馈模式.在新媒介语境中,文学语言必然要与虚拟空间中的感性直观和欲望表达相接通,且努力适应这种共生性的空间生态.由此,新媒介文学的持续发酵和再生产效应孕育出了膨胀型的大文化载体.在未来的"融媒体+文学"新生态中,文学与融媒体的双向度敞开,将引导人类进一步探寻人文与技术生命相融合的、带有命运共同体特征的融媒体精神空间通道.  相似文献   

8.
当代文学史著中对于20世纪50-70年代"非主流"文学的关注折射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它重新激活当代的某些文学事实,并在某些方面改变了当代文学史的书写图景,对于重新"返回"历史情境,深入观察这一时期的文学现象起到推动作用.更重要的是留下不少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诸如某些作品在写作时间认定上的问题、有关文本阐释空间的问题、对"非主流"文学本质化的理解以及进一步厘清各种复杂的文学史概念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系统思维理论,对中国微型文学文本语言文字从"节省"、"启发武方法"和"协同作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微型文学文本语言文字的直觉符号性的探讨,从一个特殊的视角,观察并体验了作为中文民族"文化基因"的系统思维方式对文学文本语言文字普遍性和民族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世界性文学审美特性之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顺庆  蒋荣昌 《河北学刊》2003,23(5):96-102
近三十年来,西方大学文学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已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但此一转变的意义迄今未能得到阐明.此一转变实际上已成为如下历史事件的鲜明表征--随着消费社会的日渐成形,与符号化消费互为表里的多语言文学文本已经取代或正在取代以书写语言为主体的传统文学文本的主流地位.文学语言、文学文本形态、文学的审美特性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根本变革,文学研究也已从其内部转向更深处,亦即已从传统的古典样式的"文学研究"转向以"文化研究"命名的当代形态的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论基于文学改编的电影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辅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永芳 《云梦学刊》2010,31(5):144-148
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经无法适应形势。基于文学改编电影的即时性及其声光效果能够加强学生与文本原著的互动,通过对文本和电影的双重"阅读",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启发学生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深刻内涵。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优秀的文学改编电影应用于现代英美文学教学中是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2.
黄春燕 《江淮论坛》2002,2(5):96-100
蕴含着商品属性的大众文化消费赋予接受美学极富时代意味的特征,视听的文化消费方式、文化的商品属性、文化消费者对文本选择的自由性使高雅的文学融入世俗;接受美学对读者的关注、对"期待视野"及其与作品距离的倡导则实现着对大众文化消费品味的改造,进而引导着文学活动.文学,作为当代大众文化的消费品在融合世俗与追求超俗的进程中表现出固守与突破的挣扎,同时也展示着超越与创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李萍 《社会科学家》2012,(1):123-126
影像时代,中国古典文化在海外传播的重心由文本译介转向了影视改编,改编的过程中,由于影像传播特性的影响,除了传播形式上的变化外,其内容亦出现了完全不同于文本译介的变异,这种变异从一个角度看,深层次里是异域文化价值观念的凭空植入,并与原著产生了强烈的比照差异;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商业元素对传统文学形式的渗透,使原著的传播在市场中获得新机遇的同时,也模糊了文学和商业的界限。文章对《西游记》在海外传播中的上述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对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文学"知识场"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知识场"是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场域"理论和知识谱系学二种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其理论前提是要确立文学"知识"观。文学"知识场"研究主要是研究场内不同谱系的文学知识话语变迁和差异形态,以及各种因素在其等级性特征形成过程中的影响等,可以凸显文学发展的动态过程,特别适合用来研究处于转型阶段的文学实践。新时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承上启下的一个过渡阶段,以往无论是以社会、作者、文本或是读者为中心的研究视角,大都囿于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更多地关注新时期文学发展的断裂意义,而忽视不同文学格局间的内在联系。文学"知识场"的研究方法为突破二元思维,重塑新时期文学的整体面貌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曾军 《社会科学》2012,(1):177-184
一个学科要想获得发展,必须处理好两个彼此相关的问题:其一是对当下社会文化重大问题的回应能力;其二是将这些问题的回应与本学科自身的关联梳理清楚。通过对2011年与文艺学研究有关的几个问题及其讨论(包括"艺术学升‘门’"、"文学经验"、"文学形式"、"视觉文化"等)的清理,可以发现文艺学研究必须要积极应对和处理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本学科内部的研究范式以及在当代文化重要问题中推动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翁再红 《学术论坛》2012,35(1):152-157
文学经典的产生不仅与文本的原创性密切相关,而且与其所承载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因果关系。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为例,"传统"作为一个层次分明的惯例系统直接影响文学文本的经典化进程。具体而言,这一系统至少以文化惯例、常规惯例和专业惯例等不同形态,在文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既影响到作家对创作风格、手法及内容的选择,也影响着读者对作品的欣赏、接受与评价。总之,任何文学经典的产生,都必然受到文本生产惯例系统的深刻影响。换言之,任何脱离了传统的文学作品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经典。  相似文献   

17.
在传媒时代,文学书写发生了深刻变化.文学的变身不仅表现在文学与经济、社会、传媒之间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且表现在文学自身审美表达发生重大转换,同时还表现在文学向影视、图像、动漫、广告及新媒体大规模延伸.这种变身与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兴起和以网络媒体为主的新媒体的普及存在密切关系.后现代消费逻辑、文化的经济化、网络带来的文化民主和新的文化生产方式,构成了文学变身的文化背景与媒介动因.在跨媒体环境中,文学在变身的同时,也实现了新的突围.  相似文献   

18.
傣族贝叶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后它与汉文化沟通整合实现了现代性之路.傣族传说《召树屯》先后被改编成现代舞剧与汉语电影《孔雀公主》,真正打开了傣族贝叶文学资源的宝库,使得傣族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步入当代艺术殿堂.它们是原生态艺术发展为现代性民族艺术的里程碑,给中国当代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成为中国当代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9.
文学文本的特质决定了文学翻译的创造性本质.在文学翻译的描写性研究取代了传统翻译观后,文学翻译进入了文化的多维语境中.文学翻译不仅要传递原语意义,还要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性是文学翻译的内在要素,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生成条件.文学翻译创造性是以原语文本和以目的语文本为导向的交集,是"直译"和"意译"的统合,在文学翻译活动中要将两者统筹兼顾,并协调统一翻译过程中的隐性创造与显性创造.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00-104
文学经典化过程是文学作品的动态价值汰选过程。从学术源路看,文学经典化的论争有本质论与建构论之争。无论对文学经典予以过分地政治化解读,抑或固守审美自律的本质论经典观,都存有一定罅隙。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文本生产、文学传播、文学史书写以及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观念共同运作并集各种权力斗争相互交织的结果,建构当代文学经典应从文学自身艺术品质、文学史和文学接受三个维度去把握。伴随消费文化的兴起,当代文学经典化需着重把握文学经典化尺度标准的相对性与冲突性之问题、文学经典化中的话语权力与功利主义之关系、文学经典的继承与发展之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