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9世纪中叶,华工来到美国.为了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华工们组成会馆,修建寺庙,将佛教传播到美国.《排华法案》及其修正案的施行最终关上了华人移民美国的大门,同时也使华人佛教在美国的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相似文献   

2.
在澳大利亚淘金热时期,华人遭受了严重的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本文分析了华工到澳大利亚淘金的国内外的“推拉力”;回顾了贯穿整个淘金热时期暴力排华事件和各殖民地的排华法案,阐释了其背后的深刻的原因,剖析了华工的抗争及排华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排华运动是美国历史中的污点,国内的研究主要关注华人的不幸遭遇,对当时美国的舆论机制关注不是很多。排华运动的发展由政治、经济和种族等多种因素推动,因此可以对当时讨论的华人问题进行"话语"分析,揭示这些话语内含的权力关系。通过对当时一些典型言论的分析,可以看出美国"排华话语"由华人经济威胁论和华人种族低劣论这两根纵横坐标轴构成,其轴心是"黄祸"论。在这个话语坐标系上,不同时代的反华话语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4.
美国百年排华运动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48年到1943年近百年的时间里,美国逐渐制定了一整套全面排华的政策,这些政策大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证,涉及华人移民的各个方面.在美国各州中,加利福尼亚州的排华行动是最早的,美国各地的反华暴行也以加州为最.1882年排华法案的出台使美国进入全面排华时期,各地反华暴行不断升级,直到1943年所有的排华法案被废除后,美国华人的状况才得以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5.
对于美国排华的原因 ,史学界多从政治、经济角度去探讨。它们固然是美国排华的重要原因 ,但是 ,华人的组织———同乡会馆与华人的第二故乡———唐人街的存在所造成的两种文化的冲突、民族融合的困难 ,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近期通过的《排华法案》道歉案再次引起人们对19世纪美国排华浪潮的关注。第一位华裔美国文学作家李恩富针对当时的反华情形,撰写了许多争取华人权益的文章。《我在中国的童年》(1887)和《中国人必须留下》(1889)是其中最有名的两部作品。这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正面的华人形象:注重礼节的文明华人、勤奋惜时的情义华人以及不平则鸣的血性男儿,对美国人正确认识华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十月革命后,在俄国混乱的社会局面下,广大旅俄华侨的生命财产遭受了严重损失。其中旅俄华工多数被迫加入到了苏俄阵营,而苏俄政府则利用华侨社会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以支持华工阶层夺取侨界领导权等方式打压侨商。最终,在严重的内耗中,俄国远东地区华人社会走向衰落,而俄国内战结束后,苏联政府甚至一改其支持华工阶层的政策,重新走上了历届俄国政府排华、限华的老路。就苏俄政府与旅俄华工之间的关系而言,尽管期间多有合作,甚至一度结成了同志般的亲密关系,但就其本质而言,依然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美国实行了针对华人移民的排斥政策,而排华政策对居住在美国的华人及华人社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华人入籍、人口增长、与美国社会的融合、经济结构、教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亚洲以外华人人口最多的地区。1980年,美国约有华人812,178人(《移民与归化署统计年鉴》,华盛顿1981年),到1990年,增加到1,645,500人。(《华南早报》1991年11月21日报导)华人是今天美国各亚裔集团中最大的一支。 美国的华人史研究始于19世纪晚期。起初,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几乎都是站在种族主义立场上研究华人问题,肆无忌惮地诬蔑和诋毁华人,明目张胆地为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进行辩护。只是到了20世纪,由于受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才有学者开始有限度地摈弃种族偏见,力图客观评价华人对美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特别到了五、六十年代以后,由于民权运动的推动,美国学者的种族观念较前有了明显变化,研究华人的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内华达州维吉尼亚华工纪念碑:1964年,美国内华达州在纪念建州100周年的时候,在维吉尼亚市建立了一座华工纪念碑。碑上刻着:"华人先驱,功彰绩伟,开矿筑路,青史名垂。"原来,早在100多年前,巴拿马运河尚未开凿,美国东西部交通很不便利,于是修建了一条横贯美国东西的太平洋铁路,其中最艰巨的一段工程,主要由华人劳工完成。这座  相似文献   

11.
1968-1972年的国际大环境依然是美苏冷战在继续。在远东,1968年1月,苏联坦克部队进驻蒙古。1969年3月,苏军入侵中国珍宝岛。苏、日继续为“北方领土”问题争执,苏联称日、苏“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的当权者一再要求苏联归还“北方领土”。影响日苏关系的因素错综复杂,1972年1月,苏联外长访日表现出的对日友善是为了在外交上牵制中国,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1972.2)与日中关系正常化(1972.9)表明苏联未达到联日孤立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王文涛 《南都学坛》2007,27(2):25-30
汉语中的“专制”一词并不用于君主,而是广泛用于人臣,这是中国古代帝王臣民普遍认可的观念。鸦片战争以后,人们逐渐习惯于将“君主”与“专制”联系在一起,并将这一观念放大到古代,这是一种误读。一般说来,君主总是尽可能地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由于军事指挥的特殊性和笼络重要人士的需要,才授予臣下“专制”之权。古代人臣专制有受命与不受命之别,是否奉承了君主之命,是判断人臣专制合法与否的唯一标准。历代君主对“背法专制”者无不施以重罚,以巩固自己的权位。人臣超越制度的规定行使权力,即使所做的事利国利民,也要受到责罚。专制制度培养的是循规蹈矩的官吏,专制帝王需要的是俯首贴耳的驯民。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君权的无限性与君主实际能力的有限性是非常突出的矛盾,撇开法律和制度的制约,绝大多数君主都难以防止皇权的异化——人臣专制的发生。君主专制制度的发展大势是君权不断强化,人臣专制是暂时的,他们想要建立的最高权威不外乎皇权,其实质是专制王权的变态与向专制王权的回归。古代“专制”的应用语境直接关系到专制政治的定义,是研究君主专制制度应当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扬雄在历史上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 在宋代表现得尤其明显。一方面他“宗经”“征圣”的复古主张被宋初的士人所推崇, 淡泊自守以著《玄》的品格为宋人所仰慕, 而同时他文必艰涩的文学主张为宋代的文学家所诟病, 屈身事莽的行为为宋人所痛批, 人性善恶混说也受到宋人的指责。他的历史地位随着宋代社会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有一个由圣贤到贰臣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自学官经王府、东宫官以至初相,是史浩早期仕宦的三个阶段。进《轮对札子》与“请定继嗣”当发生于同次轮对,皆可视为史浩受知高宗的原因。此期史浩以孝亲原则调和两宫关系,成效显著,从而得以初次拜相。淳熙八年史浩再相,之后受到了极高宠遇,权势有所增强,这得益于其皇帝老师的身份。出任嗣君的藩邸属官是取得皇帝信任而拜相的终南捷径,史浩的成功暗合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南宋宰相赵鼎的奏疏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及自己身处其间的政治遭际和态度,其间不乏激烈情感的外现。绍兴四年八月"御札参知政事赵鼎知枢密院事,充川陕宣抚处置使",对于这一次任命,赵鼎的奏疏中充满忧愤之情,他从"人言可畏"和当权者的"沮抑"两个方面落笔,议政与陈情自然结合,文中的议论因其真情的注入更具感染力,而情感的表达也因议论的犀利而增强了内力。  相似文献   

16.
研究近代留美或赴美群体,各类游美见闻手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历史档案,它们是了解访美学人主体意识的一扇十分重要的窗口,也是访美学人主体发声的重要渠道及意见传播平台。1946年,张其昀根据他在美国期间的见闻,出版了《旅美见闻录》。该书深切地体现出作者在抗战时期对民族国家复兴的所思所感,再现了美国形象。同时,张其昀对其在美生活访学历程的相关探讨,形成了一套基于赴美学人自身价值观的对西方社会文化的认知,也建构了一个访美学人视野中美国访学生活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17.
张浚与洛学     
张浚在南宋高、孝两朝出将入相,对宋代学术起着重要作用。他在南宋初与赵鼎并相,推崇洛学,引擢洛学之士,造就"小元祐"政局,为洛学的复兴吹响了号角;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元祐未必全是、熙丰未必全非,倡行孝悌之说,打压洛学,使洛学的发展受到抑制。秦桧专政后,张浚被贬斥,在困顿谪居期间,张浚终信洛学,著书立说,继承弘扬洛学,并引导其子张栻追随洛学。张浚对洛学的推崇使他在孝宗朝再受重用,流誉于后世,甚至掩盖其过失。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受到褚遂良的诬陷,宰相刘洎被杀害。刘洎被杀从表面来看是他的言论不当所致,而实际上是多种因素交汇促成的结果。刘洎性格直率,锋芒毕露,而晚年的唐太宗却对大臣猜忌日益严重,当性格羸弱的李治成为皇太子之后,唐太宗对强势大臣的举动就十分担心。褚遂良奏上一番诬谮之辞后,唐太宗就顺水推舟将刘洎赐死。显然,担心幼主难驾驭刘洎,是唐太宗杀死刘洎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与佐滕春夫一度友情甚笃 ,后因佐滕春夫发表反华小说《亚细亚之子》 ,两人反目成仇。但佐滕春夫作为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 ,在创作上仍然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 ,更是以其大胆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影响了郁达夫的《沉沦》等小说的创作  相似文献   

20.
从圣经看美国总统就职演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一个基督教信仰浓厚的国家,美国新当选总统就职时,都要手抚《圣经》宣读誓言,然后发表就职演说。为了唤起民众接受并支持自己的施政纲领,就职总统大都在演说辞中浓墨宣扬基督教思想文化,引用《圣经》典故格言,效仿《圣经》文体风格,以使演说威严、庄重,更具感召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