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政分权下地方政府行为的内涵表现为地方政府竞争和地方政府治理两大特征。分权下的地方政府因其产权的缺失及"经济人"的特性,为了争夺资本,扩大投资规模,竞相展开财政竞争,将公共资源优先配置在能带来更多利益的基础设施等经济建设类投资,从而忽视非经济性公共品及公共服务的投资;而为了顺应财政分权改革及地方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为使交易成本最小化,努力改善政府治理结构,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从而起到改善非经济性公共品及公共服务供给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方发展型政府的行为逻辑及制度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郁建兴  高翔 《中国社会科学》2012,(5):95-112,206,207
"中国特色财政联邦主义"和"分权化威权主义"这两种理论并不能有效解释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财政收益最大化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支配性,并不意味着分权的财政体制是发展型政府形成的充要条件。在分权背景下,横向问责机制对地方政府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力,而以人事权为核心的纵向问责机制具有显著的局限性,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中央政府较少具备塑造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渗透性权力。横向问责机制的不健全和纵向问责机制的局限性,使得财政收益最大化逐渐成为支配地方政府行为的主导逻辑,并最终导致了政府选择性履行职能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策略互动是影响债务投资绩效的重要因素。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级政府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竞争对债务投资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竞争和投资结构错配不仅显著降低了本地区的债务投资绩效,还产生了负向空间外溢效应,并表现出明显的债种差异性,即专项债务对投资结构偏离度的推升降低了债务投资绩效,而一般债务对投资结构偏离度的抑制则提高了投资绩效。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投资绩效受到债务率门槛值的约束,且高财政能力组的门槛值大于低财政能力组。当未越过门槛值时,政府举债有助于提高债务投资绩效;反之,则降低投资绩效。应以改进考核体系、完善债务规模控制、优化债务投资结构等方式加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投资绩效管理。  相似文献   

4.
通货膨胀作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指标之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中国式财政分权视角,着重分析中国式财政分权下财政利益与官员晋升对地方政府投资冲动的激励机理以及地方政府投资扩张冲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并运用1994—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利益激励与官员晋升激励催发了地方政府投资扩张冲动,而地方政府投资扩张冲动在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配合下形成了真实的投资需求,进而引发了通货膨胀。最后,提出了通过校正地方政府投资行为进而减少通胀发生频率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公共品的供给与政府行为,尤其是与地方政府的行为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对增长的片面追求可能会忽视其公共品主要提供者的角色.政府在地方公共品供给中的"越位"和"缺位"行为、融资的变通行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推诿行为以及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竞争激烈等导致公共支出结构的扭曲.地方政府行为出现偏差的制度根源是由于我国现行的财政分权制度、转移支付制度、干部考核制度以及地方公共品供给机制不完善所导致.因此,完善相关的制度是公共品有效供给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与政治体制双重变革下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变迁实践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应用提供了难得的试验场.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的变迁路径,以及中国地方政府对财政体制改革分权化和政治体制改革公共化的拟合程度.研究表明,即使新制度经济学在中国地方政府行为研究中的解释力是可观的,但其理论仍然需要结合中国实践予以适当的修正.  相似文献   

7.
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我国财政分权改革、地方政府行为和经济增长纳入到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试图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制度动力做出合理的解释。本文认为,中国的财政分权改革在实现中央和地方政府经济分权的同时,保留了政治上的中央集权。这种独特的财政分权制度事实上导致了我国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加剧,造成了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变化,形成了地方政府"为GDP增长而竞争"的竞争态势。这种竞争态势是构成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之一,但同时也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的行为和目标取向的影响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地方政府是财政分权治理与政府合意的着力点.经济增长型激励激发了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热情,“以官治官”的纵向政治治理及由此衍生的“以官护官”则催生了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政治,法治主导缺位造成的事后追责失败进一步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倾向,而人民代表大会的弱势导致的是社会公众缺少向政府表达正常诉求的渠道.这些制度安排缺失造成地方政府选择性政府职能和公共品供给失衡的最终结果是分权治理与政府合意背离.由于从分权治理到政府能否合意的关键在于各级政府的行为选择(公共品供给)是否符合公众需要,所以,中国改革的下一步不在财政分权之内,而在财政分权之外.未来的改革应建立“以民治官”的政治治理模式,构建法治主导型财政分权,逐步建立问责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通过建构基本制度支撑体系,筑牢财政分权有效运行的外力基础,从而走向更加合意的中国式财政分权.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一种财政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王小龙 《人文杂志》2004,7(3):64-69
从激励的角度讲 ,政府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治理结构的安排与对官员的工作激励目标是否具有激励相容性 ,即治理结构的设计能否有效激励和约束政府官员们使其自利性行为能体现公共利益目标 ,而财政分权模式又是影响政府治理结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本文首先探讨了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结构设计的关系 ,然后重点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地方财政分权模式如何导致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产生激励不相容性 ,进而扭曲了政府治理机制对地方基层政府行为的激励。最后 ,提出了若干旨在改善我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的财政体制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大战略性任务。在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及其行为对能否及时、有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从地方政府自身利益与既有制度安排来看,地方政府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动力缺失的问题,原因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财政分权体制、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地方政府职能模式之间存在的矛盾,消解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为此,必须推动地方政府治理机制变革,完善财政分权体制,改革干部晋升制度,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探求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治动力。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责任和治理是世界各国政府分权改革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早期财政联邦制理论将分权引入政府公共支出的分析,维持市场的财政联邦制理论则考虑了政府组织结构与激励问题,结合分权和治理两个维度,带来了地方政府、财政激励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解.近来的研究进一步表明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地方政府责任机制和治理结构的差异,同时发展中国家分权治理的实践表明,既定的不同政治体制下,公民参与是强化地方政府责任的一种重要机制,参与式预算就是其中“自下而上”的重要责任机制,对中国政治集权经济分权下地方政府治理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守坤 《浙江社会科学》2012,(9):11-19,41,155
本文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行为角度构建了中国式分权与宏观经济绩效之间的关联框架,指出中国式分权体制下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构成了中国经济增长以及周期性过热的主导力量。由于中国不同省份的自然历史、地理位置以及发展政策差异极大,即使是同样的分权程度也可能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与激励效果,这也就使得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论对其设定形式非常敏感。因此,本文采用受限VAR模型来实证分析中国式财政分权对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作用效应,结论证实了本文的理论预期。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地方高等教育面临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这与我国财政分权体制本身的固有缺陷、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跟不上地方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的步伐、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在财政投资的方向上的博弈等因素息息相关,对此,应从改进分权体制、提高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拓展地方高等教育的融资渠道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相适应,我国的财政体制也逐步由集权型向分权型演进。这种演进受到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的约束,由此形成了具有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二维属性的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它赋予了地方政府特有的双重激励即财政激励和政治激励,促使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而展开激烈的标尺竞争。本文试图对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竞争的激励机制给与理论和经验的系统解释,并揭示其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5.
王亚军  胡晓宏 《学术论坛》2012,35(11):86-90
地方政府财政竞争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效应,当其积极效应大于消极效应时,即为良性竞争。为实现地方政府良性财政竞争,需要一系列法律制度保障,包括:建立合理的财政分权法律制度;建立有效的地方政府间合作法律制度;建立对地方政府制度外财政竞争行为的监控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从分权有利于效率的增进、遏制政府规模的扩大、政府创新三个方面阐述中央与地方间分权的积极性,并提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之间分权应遵循的依据:经济效率,财政的资源配置、收人分配和稳定经济三大职能。  相似文献   

17.
地方政府投资作为地方财政支出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对居民消费影响更为直接,而由于政府投资分配倾向于城镇地区,因此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或挤入效应更加明显.文章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利用东部地区城镇居民1996-2009年的人均消费、地方政府投资支出和可支配收入等数据,实证研究了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投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投资对城镇居民消费表现出挤出效应,而这与地方政府投资决策倾向有重要联系.  相似文献   

18.
黄振威 《江海学刊》2013,(1):124-131,239
当前解释中国发展经验的理论中,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解释是地方政府竞争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推动力,这种竞争由两种机制所构成,一种是财政上的分权,另一种是政治上的集权。地方政府竞争理论隐含了在中央与地方的互动中"中央—地方"间的承诺都是可信的这一条件,所以上述两种机制必定会对地方政府产生强激励。可是这一理论没办法解释地方政府行为的差异性这一现象,而其实这种差异性在纵向的时间维度和横向的空间维度都是存在的,因此探讨地方政府行为的影响因素,弄清楚造成地方政府行为差异性的原因非常重要。通过面板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中央—地方"间的可信承诺是造成地方政府行为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央—地方博弈过程中,中央信守承诺的可能性越大,地方政府越可能按照中央希望的那样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扶助者。而"中央—地方"间可信承诺的达成,必须依靠纵向的权力制约。  相似文献   

19.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分散的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导致区域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因素很多,但财政能力差异和政府偏好差异可能是最为直接的因素,并且这些因素都可以放置于财政分权的框架下加以动态和系统阐释.为此,本文运用新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以地方政府财政竞争行为为逻辑载体,解释转型中的财政分权对区域公共服务供给差距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经济过热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地方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实现者,地方政府既要发展地方经济,又要承担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为当地提供公共服务等多重任务.但事实上,地方政府常为谋取自身私利而背离地方公共利益,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过热.在财政分权的体制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过度投资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宏观调控需要从制度上创新,应该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导下,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