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德坤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崛起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推进到整体发展时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这种整体发展是建立在征服与掠夺之上的。进入20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日益激化,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表明资本主义以征服与掠夺求发展之路行不通了。二战摧毁了法西斯战争势力,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促进了殖民体系的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革命与改革,为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开辟了道路,使人类社会以平等与依存求发展取代了以征服与掠夺求发展,进入了整体发展的新时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带来了战后人类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之问存在着内在联系。二战后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无世界大战的局面,是因为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战后世界和平与战争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走向。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二战后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无世界大战的局面,是因为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战后世界和平与战争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5.
文暖根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世界战争,战火燃烧到亚洲、欧洲和北部非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几乎连成一片。在这样广阔的战区内,主要有四大战场,这就是中国战场、苏联战场、太平洋战场和北非西欧战场。四大战场之外,就是广大敌占区兴起的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抵抗运动。他们采用各种形式,包括武装的游击战争,在敌后同法西斯占领 相似文献
6.
冷兆松 《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力量对比结果,决定了战后世界格局必然是美苏两极格局。但是,美国自恃它拥有数倍于苏联的经济实力、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尤其垄断着原子弹,认为苏联远不是它的敌手,故而为所欲为,并声称它有能力“付出任何代价,肩挑任何重担,面对任何苦难,支持任何朋友,反对任何敌人”。战后初成的美苏两极格局是 相似文献
7.
杨和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5):59-64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战争与和平历史运动的一个坐标,战后和平的方方面面无不关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照”。比如,1928年的《非战公约》终因二战而获得了价值认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出来的联合国是战后和平的根本保障;二战后更加规范和完善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战后和平的重要支撑。但是,“有限化战争”与“战争的变异”表明,要真正实现和平还需要一个遥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王晓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4):97-10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形成了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世界政治格局,对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又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9.
朱大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6(3):73-77
第二次世界的总体战性质以及战争本身的迫切性特征,促进了战时和战后的科学和技术理论创新,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做好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作为二战重要遗产之一的战后科技创新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广泛应用,影响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其作用机理是:(一)改变了潜在战争的成本收益计量;(二)对导致战争的经济社会因素的抑制;(三)战争成... 相似文献
10.
张琴芬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7,(3)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重要法宝之一,对国际共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国外学者对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高度评价随着埃德加·斯诺等进步的西方记者将毛泽东和他领导的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情况介绍到西方,引起了整个世界的震撼。中国抗战打破了日本“北进”计划,保障了苏联远东地区的安全,导致了德日企图相互勾结夹击苏联的阴谋破产。日本历者信夫清三郎客观地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由于中国东北的抗日军队大部队接受了中共的领导,并奋勇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关东军迫于讨伐,致使本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格局由战前的英法美与德意日两大集团对抗,转变为战后美、苏主宰世界的两极格局。战后40多年来,两极并存的局面一直影响和左右了世界政治发展进程,在两极格局中,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进行对抗和争夺。九十年代初,以苏联解体为主要标志,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完全瓦解,世界进入“一超多强”的新时代。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的特点,体现了现实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总体现状 相似文献
12.
黄新宁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7-38
冷战后的世界民族主义肇始于历史遗留民族问题的反弹、全球化的激荡、国内民族政策的失误、外部敌对势力的干涉、苏联解体的冲击和对于民族自决权理论的曲解等诸多因素,并对当代国际政治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即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以及世界各国,特别是多民族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加上特殊的地理位置,无疑也受到了重大... 相似文献
13.
傅尚文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3)
一、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史上应当给予确当的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家公认,这次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性质上有所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它们“宣布侵占他国领土为自己的国策,并公开声明它们要取得世界霸权,要在全世界推行法西斯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一开始就带有反法西斯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性质。 三十年代,世界上主要的法西斯国家有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它们自称是轴心国。它们之中,以欧洲的德国和亚洲的日本为主。反抗轴心国侵略的国家有中国、苏联,非侵略的美、英、法、荷等国和其他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弱小国家。这些国家,基于历史条件、社会条件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论反法西斯战争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淑芳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反法西斯战争是20世纪国际关系史上发生的极其重大的事件,对战后国际关系诸多领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彻底摧毁了法西斯势力,促成了国际政治格局的转换,首创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联盟与合作,推动了世界经济的进步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促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追求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李络红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在国内史学界,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著作虽然不少,但把二战和战后世界的变化相联系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似不曾见。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德坤、罗志刚教授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性社会进步》这一著作的问世,填补了这一空白。该书可以说是国内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世界变化之间的联系的学术专著。全书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吸收了国内外的科研成果,阐述了反法西斯战 相似文献
16.
李络红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2)
展现二战与战后世界变化风云的画卷──评《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性社会进步》李络红在国内史学界,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著作虽然不少,但把二战和战后世界的变化相联系并进行深入研究的成果似不曾见。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德坤、罗志刚教授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与... 相似文献
17.
18.
黄浩年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5,(4)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今年是这一场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并把全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信仰的人民,为着一个共同的正义目的联合起来,进行光辉战斗并取得伟大胜利四十周年。当炮火静寂,硝烟散尽,抚今思昔,人们能从这场战争中得出什么经验和教训呢?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世界资本主义陷入深刻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形势下爆发的。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现代侵略战争的根源。帝国主义各国奉行的 相似文献
19.
张脉强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本文针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标准与时期划分的几社看法,提出应以各种政治力量和诸种内外因素形成的‘合力’作为划分世界政治格局嬗变分期的依据.文章认为,战后40余年(1945-90年代初)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945年──50年代末为两大阵营的形成、对立和抗争时期,60-70年代为三个世界鼎立和多极化(多元化)格局的初步出现时期;80年代-90年代初为美苏两极格局逐终结和世界政治格局进一步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时期.文章还对“均势”是相对稳定、力量对比变化引起的序列易位和要素重组以及“综合国力”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都,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关培凤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2):236-241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后,中国为进一步推动联盟的巩固和发展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力量。在军事上,中国积极配合盟军作战,服从盟国先德后日军事战略;在外交上,蒋介石出访印度和宋美龄出访美国,加深了盟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加强了盟国内部的合作。中国的军事和外交努力,使它赢得了大国地位,这有助于盟国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协作,增强反法西斯联盟内部的凝聚力,从而巩固盟国之间的团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