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崇拜现象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鲜明特征之一.追溯先民对土地神崇拜以及设坛祭祀地祇神和社稷神求取庇护的渊源,并以时间为线索,对从周代至清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地祇神与社稷神的性质、功能以及相互间演变、交织关系进行阐述,指出不同时期地坛与社稷坛二者祭祀对象的区别所在,并分析京城出现"北郊祭地"、"国中祀社"的缘由.  相似文献   

2.
黄淮海平原是先民们最早的活动地区之一,先民们很早就萌发了对其东部辽阔大海的崇拜,出现了对东海神的祭祀.从东海到东海神的形成,从东海神纳入国家祀典的岳镇海渎到历代统治者的祀典礼制不断完善,东海神的封号与神祠位置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宋代东海神崇拜与祭祀日隆,就与庇佑社稷和护卫海上交通有关.东海神崇拜与祭祀的变迁可谓是国家祀典岳镇海渎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周部族土地崇拜的观念和祭祀仪式是丰富和复杂的。姜女原履大人迹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原始周人对土地神的崇拜。原始周人的土地崇拜是与稷谷崇拜联系在一起的。古公父时,周人在渭水平原“乃立冢土”,建立起文明时代“社”崇拜的初级形式。西周时期,为了适应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分封制的需要,周人建立了完善的社祠体制,并形成了具有血缘和等级色彩的土地崇拜形式。周人社祠体制中体现出的血缘色彩,源自周人以人类的母子关系来认识土地和稷谷之间关系的神话观念,因此,周人的土地崇拜观念,既包含着对土地神的崇拜,也包含着对部族始祖神的崇拜,还包含着对稷谷之神的敬意。这种多重意识的整合,构成了带有周部族文化特色的社祠体制  相似文献   

4.
母神崇拜是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一种宗教行为 ,这种宗教在我国的先秦时期发展为社神崇拜 ,母神崇拜和社神崇拜的思想基础是先民崇奉“同类相生”的哲理 ,认为人的行为可以影响大自然 ,因此他们在女神庙里安放孕妇 (女神 )进行祭祀或者在祭祀社神时提倡男女婚合 ,以期通过人类的繁殖达到农业丰收的目的。这种行为蕴涵着将宇宙万物与人融为一体的思想。隐含了“生”、“阴阳”、“天人感应”等观念 ,这些观念对中国古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宋代土地神信仰与基层社会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唐宋社会的转型,宋代的官方州县社稷正神逐渐处于“理正势弱”的衰微地位,相反地,宋代民间土地神信仰却十分活跃,它分布于农村自然村落和城市市坊,分别代表着乡间小民和城市贫民的利益,在地位上,民间土地神受制于兴起的代表城市上层阶层利益的城隍神。宋代的社稷神实际地位虽然低下,但它于理为正,在道义上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统治者与民间仍然有意识地利用这个神灵来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6.
由于唐宋社会的转型,宋代的官方州县社稷正神逐渐处于“理正势弱”的衰微地位,相反地,宋代民间土地神信仰却十分活跃,它分布于农村自然村落和城市市坊,分别代表着乡间小民和城市贫民的利益,在地位上,民间土地神受制于兴起的代表城市上层阶层利益的城隍神。宋代的社稷神实际地位虽然低下,但它于理为正,在道义上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统治者与民间仍然有意识地利用这个神灵来加强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7.
直到本世纪中期,羌族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多神崇拜信仰。羌族的神灵崇拜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神包括天神、地神、火神、山神、树林神、牲畜神等,是羌人祭祀和崇拜的主要对象。天神阿爸木比塔是至高无上的,在他之下,有造天的神公木巴西,造地的神  相似文献   

8.
在《左传》的“徼福於 (于 )NP”句式中 ,NP是施福者 ,而非受福者。因此“徼福於敝邑之社稷”的正确训解 ,应该是“向我国的社稷之神求福” ,而不是“求福给我国的社稷之神”  相似文献   

9.
土地崇拜是很多民族原始宗教中十分普遍的现象,本文就傣族的原始土地崇拜和古代汉族的社神作比较,探其异同。 古代汉族社神原指土地神,它属自然崇拜的范畴,至于后来向拟人化发展的土地神,其神性已经失去了自然属性。傣族的原始土地崇拜就是傣族地区每个寨的“寨心”,每个勐的“勐心”。以它与古代汉族社神作比较,就需要洞察其内涵。  相似文献   

10.
略论秦汉时期民间的社神信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神信仰发端于原始先民对土地的自然崇拜。先秦时期 ,社神地位很高 ,社祭是最隆重的祭祀典礼。秦汉以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对自然依赖程度有所减弱 ,认识水平也不断上升 ,社神的神圣色彩开始逐渐消退。社神在百姓心目中不再是敬畏崇高而是亲切自然 ,地位呈逐步下降之趋势。社神从神坛逐渐步入民间 ,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变得日益人格化、世俗化和大众化。秦汉时期的民间之社有乡社、里社及人们自发组织的私社。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具有人类文明标识意义的珍贵遗存的萨玛节,国务院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学界的学术观点为:1.萨玛神为抵御外侮的英雄神和顺己、佑己、助己的守护神;2.萨玛节为萨玛神祭祀仪式演变形成。基于学界关于萨玛节及萨玛神民间信仰学术研究只关注文明史后"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信息环节的表述,本调研报告定位为对史前"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信息元素的发掘:1.萨玛节形成的渊源性原因;2.萨玛神民间信仰的本来面貌;3.于人类文明整体视域及价值体系检视萨玛神记忆基础的原生性意义与创造性活力。调研结论认为:1.萨玛神原型带有新、旧石器时期狩猎及农耕文明"大母神"和"地母神"的记忆痕迹,是人类"圣婚"时期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神圣象征;2.每年岁首农历正月、二月和岁暮九月、十月举行的祭祀仪式,从属岁时仪式,目的在于祈求神灵庇佑生命循环再生与谷物丰饶,萨玛节由此演化形成;3.由岁时仪式衍生的萨玛神民间信仰及其祭祀仪式,可在岁时仪式活动中找到源头性依据和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12.
泰国泰人有村寨柱、城市柱、父亲母亲神、祖父外祖父神、设曼神等地方保护神。人们定期祭祀这些神,并通过中介人向这些神诉说心愿,祈求帮助。泰国泰人的地方保护神崇拜包含着他们对神灵。土地和祖先的崇拜、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以及原始崇拜和佛教信仰的相互融合与神力大于人力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南方很多少数民族都保存着季节性的狩猎经济遗风,并普遍崇拜各种形式的猎神。南方民族猎神崇拜与特殊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又与民族先民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猎神崇拜风俗内涵丰富,猎神崇拜常伴随着一系列相关的仪式,如土家族祭祀梅嫦神的仪式大致有祭坛、摆设、时间、祭品、祭者、祭词、巫术、占卜、禁忌等。  相似文献   

14.
直到本世纪中期,羌族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多神崇拜信仰。据有关资料统计,羌族普遍信奉的神灵有几十种,而各地奉祀的区域性神灵则更多。羌族的神灵崇拜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神包括天神、地神、火神、山神、树林神、牲畜神等,是羌人祭祀和崇拜的主要对象。祖先神一般供于家中,泛称家神。当然家神中也不一定全是祖先神,有的地方还将牲畜神等供于家中。各地供奉的家神在数量和称呼上出入颇大,但一般都供有人类祖先神木姐珠、  相似文献   

15.
远古时期,人们出于对蚕神的崇拜而赋予桑树以女性的特征,成为人们祭祀先妣、上帝和图腾之社之场所,其所祀神之名称三代各异,但后来统称为高。桑林之社也就成为祷雨和祈嗣等活动的舞台,商王和周天子亲自参加并得到礼法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古代海神崇拜的历程来看,虽然“天妃”名号、海神崇拜由来已久,但“天妃”与海神产生联系,是从宋元时期对林氏女的册封开始的,而且由于元代的极力崇拜,使曾经作为众多人格化海神之一的“天妃”成为海神的代名词。宋代作为无所不保的“万能神”化身的天妃,在元代的主要职能是海运的保护神,但是她也兼具祈雨、息盗、平息海潮等其他职能。天妃在元代被视为最主要的海运保护神,但并非唯一的海运保护神,还有其他的因护佑海运的海神受到元政府的册封、祭祀,如水仙神和一直以来由政府册封、祭祀的“四海神”。  相似文献   

17.
论彝族的自然神与自然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日有日神,月有月神,举凡山、川、雷电,都有神在主宰着,“万物有灵”是彝族自然崇拜的主要观点。自然崇拜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苗族多神崇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苗族多神崇拜的三种祭祀方式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苗族创造了自己的苗巫文化——以信鬼好巫、多神崇拜而著称。在古代,苗族文化相当发达,正如历史学家王桐龄在《中国民族史》一书里说:“当时,苗族文化相当发达,第一发明刑法,第二发明兵器,第三发明宗教。后为汉族所袭用。”这充分说明苗族宗教的深远影响。楚湘五溪地的湘西自治州境内的苗民、怀化地区的靖县、麻阳和邵阳地区的城步、绥宁等县的苗民,他们之间相隔百里、数百里,但他们在文化上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信鬼好巫,多神崇拜。如《湘西苗民的信仰》(见《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一文中说:“苗民  相似文献   

19.
清代因其特有的历史背景,民间信仰体系中的神灵已是人格化了的神,而不再是尚未实现人鬼结合的神。城隍神代表清代的朝廷意志,官府往往充当朝廷在地方实行社会控制的代言者和执行者。土地神则代表地方势力,既包括基层城乡民众,又包括对中央有离心倾向的地方乡绅。国家政权与地方精英在祭祀事务上时而合作,时而斗争。总的来说,在豫北祭祀的争夺中,官方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20.
古代民间乡里的社日,一般认为其只祭社神而不祭稷神,其实民间社日祭祀的也是社神和稷神,而且在某种意义上祭祀稷神的成分更多于社神。民间的社日源于先秦的“置社”,春秋战国时代,民社已经遍布天下,而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至今流风尚存于个别地区;但民间乡里的社日与封建国家政权的社稷是多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