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项阳先生所提出的礼乐制度的四阶段论纲为依据,进一步探究其自西周时期以来礼乐制度发展情况,分析探究其礼乐制度自秦汉以后的演化期、隋唐时的确立期以及宋至清近千年以来礼乐制度持续发展直至封建社会解体的消亡期或称民间礼俗变化接衍时期,各时期礼乐制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帮助笔者从宏观把握"礼乐制度的四阶段论纲",辩析其礼乐观念的变化,看清礼乐丰富性的内涵,认知其音乐制度对音乐传承的关系,更好地把握礼乐制度随五礼理念之演化、规范下三千年来所展现的丰富性的整体脉络的把控。  相似文献   

2.
阿拉伯人的民族性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对阿拉伯人民族性的探究,需要在辨析“民族”与“民族性”内涵的前提下,从历史角度考察其演变过程,宏观地把握贾希利亚时期、帝国时期、民族-国家时期和全球化时期四个阶段影响阿拉伯人“民族性”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3.
陈瑜 《中国民族》2023,(3):74-75
<正>唐代是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阶段。丝绸之路带来了异彩纷呈的胡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相互影响、交流交融。唐代长期繁荣的经济发展、开放的文化理念,王朝统治者对音乐特别是胡乐的喜好以及对宫廷礼乐制度建构的重视,使得胡乐不断被广泛接受、吸收并推陈出新。唐代音乐艺术发展由此进入歌舞伎乐大曲时代,并逐渐演变为雅、俗、胡乐三足鼎立之局面,达到了中古时期艺术的最高峰。这一重要音乐文化现象从唐代音乐制度的变动,尤以坐立部伎(即二部伎)的设立得以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人才是强国之本、兴邦之源,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和进步,人才的第一资源地位不容撼动。我国针对技能人才的评价制度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之处,其与当时社会背景与环境、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以及人才自身素养高低等因素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性。本文将立足于新时期音乐文化领域,就音乐文化产业技能人才评价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国内和国际两个维度,阐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人类学发展所经历的70年风风雨雨。其中,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对中国人类学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人类学经历了共和国成立之初受苏联影响的大发展时期,后又遭受了十年发展停顿。按照不同时期"重大事件—发展阶段"和"国际冲击—中国反应"的不同特点,可以将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4年)的学科重建时期;第二阶段(1995—1999年)的快速发展时期;第三阶段(2000—2008年)的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时期;第四阶段(2009—2012年)的学科体系基本形成时期;第五阶段(2013年起至今)的本国研究深化时期。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人类学经历了第二阶段的引进式国际化并行时期,第三阶段的国际接轨能力增强时期,第四阶段的国际对话能力增强时期,第五阶段的海外调查增多时期。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类学在机构设立、学位设置与人才培养、学术团体与学术会议(国内与国际)、热门议题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不同于西方、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学。  相似文献   

6.
自19世纪中叶开始,朝鲜半岛人民大批地迁入我国东北。作为迁移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在音乐文化发展中,既保留了其原生态的特点,同时又不断地吸取华夏文化之养分,并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中国朝鲜族颂歌的创作产生于战争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是其创作和发展的开端,解放战争时期是其形成自己音乐风格特点,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阐述了1931年—1949年,中国朝鲜族颂歌的创作发展历程,着重对解放战争时期,颂歌在歌词题材、旋律创作、作曲家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对朝鲜族颂歌的研究做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自19世纪中叶开始,朝鲜半岛人民大批地迁入我国东北.作为迁移民族的中国朝鲜族,在音乐文化发展中,既保留了其原生态的特点,同时又不断地吸取华夏文化之养分,并在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中国朝鲜族颂歌的创作产生于战争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是其创作和发展的开端,解放战争时期是其形成自己音乐风格特点,自我发展的重要阶段.本文阐述了1931年-1949年,中国朝鲜族颂歌的创作发展历程,着重对解放战争时期,颂歌在歌词题材、旋律创作、作曲家等方面的发展进行分析和论述,希望能对朝鲜族颂歌的研究做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半个多世纪以来对土族民间音乐的研究历史,按各时期研究的主要特点,分为挖掘、半停滞、描述、研究等四个时期,并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加以归纳、描述与初步思考,欲为土族民间音乐的进一步深入研究,试作铺垫性工作。  相似文献   

9.
民族音乐学作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新兴学科,提倡的是在文化脉络中的音乐研究:既研究音乐本体,又分析形成这些音乐的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缘由。本文以上海地区的古筝音乐为研究对象,运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把古筝及其音乐放置在上海地区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中来进行研究,以明确上海古筝音乐在三个时期所呈现的特征,以期起到丰富上海地区筝乐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陶斯文 《民族学刊》2021,12(9):1-9, 113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百年,是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和工作实践对中华民族进行有机整合,有效促进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自觉发展,并且逐步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主导性因素,厘清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逻辑关系,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要且成功的工作时间为线索,考察中华民族自觉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化党与中华民族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的语境下,传统村落的经济、权力、制度等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传统音乐与村落社会结构血脉相连,村落社会结构的变化让传统音乐有了新的功能与内涵。本文以村落社会结构的角度研究重庆市彭水县鞍子苗歌,由此探究苗寨的社会变迁,厘清苗歌的变化发展,从而为新时代语境下鞍子苗歌的传承寻找契机,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2.
愉快教学法是音乐老师为激起同学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培养同学们艺术审美能力所使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针对小学生的特质,在教学当中营造出欢乐的氛围,使学生们在玩乐中不知不觉对音乐产生兴趣。本文将对该教学法的四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探究。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藏族题材电影作为民族电影的分支,也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电影发展浪潮中的一环,呈现出与主流电影文化既有密切关联又富于独特个性的复杂形态。本文将藏族题材电影分"十七年"时期、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以来四个阶段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和归纳其在形式和内容上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左传》入手,重点论述了其中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首先对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地位作了简要概括,强调中国古代礼乐一体、礼乐并重的特点,并由此进一步说明了中国音乐与诗歌、舞蹈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音乐的论述进行分析,将其音乐思想的核心总结为"仁""和""善",这些思想又在《左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认为,《左传》音乐思想的主要特点体现为教化作用、等级观念、中和思想三个方面。从教化作用来讲,音乐在人的德行、礼仪、仁爱的建构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的教化作用在于稳固德行、安抚邦国;《左传》中音乐思想还表现为严格的等级观念,绝不允许僭越,有强烈的宗法色彩等特点。中和思想的深刻内涵就在于世事应和音乐一样有所节制,而中和之美是音乐弥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5.
广西土官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的兴衰存亡,固然和各个历史时期中央政权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民族政策有关,但也和在这种政治制度统治下土地制度的变化情况有关,故研究土官制度就得研究土官统治区的土地问题。本文试就清代广西土官统治区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弘  王小红 《民族学刊》2021,12(10):59-64, 123
丹巴位于“藏彝走廊”的核心区域,其对汉藏民族关系、中央政权与边疆地区的稳定均具有重要影响。自忽必烈时期开始丹巴即开始实行土司制度直至新中国成立,研究丹巴的土司制度发展历史对梳理“藏彝走廊”民族关系及社会发展历史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丹巴土司制度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考证,并对其境内的四个土司的管辖范围、权力地位进行了梳理,以期对该地区历史发展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左传》入手,重点论述了其中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首先对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地位作了简要概括,强调中国古代礼乐一体、礼乐并重的特点,并由此进一步说明了中国音乐与诗歌、舞蹈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有关音乐的论述进行分析,将其音乐思想的核心总结为"仁""和""善",这些思想又在《左传》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认为,《左传》音乐思想的主要特点体现为教化作用、等级观念、中和思想三个方面。从教化作用来讲,音乐在人的德行、礼仪、仁爱的建构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的教化作用在于稳固德行、安抚邦国;《左传》中音乐思想还表现为严格的等级观念,绝不允许僭越,有强烈的宗法色彩等特点。中和思想的深刻内涵就在于世事应和音乐一样有所节制,而中和之美是音乐弥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郭克范 《中国藏学》2008,(1):94-101
本文在介绍甲玛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后,侧重分析了吐蕃王朝建立时期、萨迦地方政权时期、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时期甲玛在西藏地方史上的地位,以及自18世纪初以来霍康家族的简要历史。  相似文献   

19.
关于佛教何时传入吐蕃及其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变化,以往的藏文史书中不乏记载,似乎毋庸再赘。但它们大多是就宗教谈宗教,而对因社会意识形态而产生并发展的社会环境或日历史背景却常常忽略不计。笔者多年从事吐蕃历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以为吐蕃时期的社会历史与佛教文化密不可分,故而对吐蕃时期的佛教发展情况作了一番详细的考察,认为有许多问题可以展开讨论。本文拟将吐蕃时期的佛教分为初传、早期、中期、盛期四个阶段分而述之,并对其中有关问题略加考论。  相似文献   

20.
对桑植民歌音乐形象与音乐结构的理解和把握,离不开对其音乐特征的剖析,要对桑植民歌的理解与把握,也必须对桑植民歌艺术特征的充分理解与系统把握。本文通过对桑植民歌所呈现的音阶调式结构的完整性,节奏的灵活多变性,旋律发展的多样性,结构曲式的非对称性等这一系列特征的研究,认为民间音乐特征就是民间语言的一种高度概括与表达的"修辞活动"。桑植民歌作为土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其艺术特征也能够充分彰显出土家族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