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清代河湟地区各民族处于共同的时空场域,各类宗教节日和文艺娱乐活动都有各民族共同参与,形成了共同创造和享用的文化机制,体现了河湟各民族共有的价值观和生活追求,部分消解了民族界限和宗教隔阂,起到文化交流、融洽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河湟区域是宋夏战争中,北宋军事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北宋在对河湟的经略中,重视利用河湟吐蕃及汉传民俗、宗教文化,求得吐蕃民族对汉宋文化的认同,平息和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以期最终达到经制西夏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以寿龄为人名是明清河湟地区各民族中流行着一种非常独特的习俗。这种习俗来源于西域民族和当地的蒙古族,其中尤以蒙古族的影响更为强烈。在河湟地区,这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习俗却折射出丰富的历史,它不仅涉及到蒙古族、西域民族、女真族等众多民族的风俗,而且还展现了极为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它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河湟地区的社会及风土人情提供了鲜活的社会档案。  相似文献   

4.
道教传入青海河湟地区后,与当地宗教文化民俗相结合,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河湟道教。本文以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尤其是以民和、乐都地区的道教与民俗调研资料为依据,提出了地方道教与民俗染濡并存,形成河湟地区特有文化现象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的河湟,因族群新格局的出现,其社会力量与组织结构呈现为复合性和多重性.这时河湟各族群因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各自具有其社会组织形式.他们以国家权力为主导,形成中央、地方、部族和宗教等多元结构,长期以不同类型并存于河湟,持续影响着这里的社会进程.可以说,河湟多重地缘组织形式的建构,是区域内部诸族群不同社会归属及地方与中央关系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的基础上,以道教与河湟多元文化的互动为轴心,对道教正一派在青海的传入、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通过结合实地调研资料,以河湟地区受道教影响最大的乐都县与民和县为典型个案,解析河湟多元民族文化模式受道教文化影响的特殊现象。提出如下观点:一,道教与藏传佛教结合;二,道教与北方萨满文化的结合;三,道教对河湟各民族丧葬礼俗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7.
北宋对河湟地区的开拓,虽然出于宋王朝的军事战略需要,但客观上促进了河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有利于西部边疆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8.
河湟地区由于所处的特殊的区位条件、民族组成以及环境背景,其城镇的演变也极具地域特色。本文从政治、军事、贸易、宗教四个方面,分析了其在明清时期城镇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政治军事因素是城镇演变的主要因素,民族贸易的作用不容忽视,宗教的社会影响虽然很大,但在城镇演变中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北宋从仁宗后期到神宗即位之初,变法改革是当时士大夫的共同呼声.不少士大夫开始在"三代"理想的号召下,提出了对当时社会文化、政治进行革新的理念,而王安石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其所阐发的变法见解主张,推进了变法的进程.王安石的变法对北宋河湟民族政策的影响是很大的,其本身变法内容中就含有经略河湟、兼制西夏、以攻为守、抚战结合、收复汉唐旧境,以及开拓西北边疆的民族政策的内容.王安石变法对河湟民族政策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军政、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增进了汉蕃之间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10.
汉代诸羌     
西羌是一个多氏族多部落的民族,其聚居中心是河湟河曲地区。自无弋爰剑以后,分支达150种,其中9种在河湟以外独立活动,52种衰少逐渐依附于其他强大部落,89种各有部落组织。西汉时先零羌强大,东汉时烧当羌最盛,到东汉末年只有钟存羌尚能抗争。河湟诸羌与汉代关系密切的有以下20多种。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对元代河湟地区的藏族部落的分布、人口及其社会形态、政治经济及宗教等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回民反清     
回民反清回族是我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全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兄弟民族之一的组成部分,主要居住在河湟地区。清代,甘青等地回族中在社会发展和宗教制度等方面均有很多变化,宗教内部教争不断,朝廷的民族宗教政策多所舛误,以致广大信教群众不断举行反清起事。青...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河湟文化与河湟教育的产生的历史轨迹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 ,以及对河湟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其教育在河湟地区的传播、殖根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对藏民族在明代中后期的人口数量进行历史考察 ,通过对有关历史资料的分析考证 ,进而得出了这一时期的藏族人口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青海河湟地区藏族人口史的空白 ,这对全面了解明代河湟地区藏族社会经济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河湟文化与河湟教育的产生的历史轨迹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以及对河湟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其教育在河湟地区的传播、殖根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略论宋代西北吐蕃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宋时期,西北吐蕃与周边民族政权之间有频繁的交往与联系。凉州吐蕃抵御党项的武力征服,河湟吐蕃在唃厮啰时期和吐蕃政权分裂后的不同时期,与西夏的关系有所变化。河湟吐蕃与辽、金朝也有政治、经济联系。西北吐蕃与周边政权西夏、辽、金的关系是吐蕃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充分反映出这一时期西北民族关系的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7.
青海花儿曲令风格与多民族文化关系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东部河湟流域是青海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最为活跃的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 ,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青海“花儿”曲令风格的形成 ,是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研究多元民族文化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各文化间交流、互动和认同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自觉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青海河湟地区是藏文化与汉文化互相影响、彼此吸收形成互动、互融格局较为典型的区域.本文通过道教与藏传佛教相互影响的个案考察,辨析两者在青海地区传承、发展变迁中的各民族文化间互动交流关系建立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19.
杨文 《西藏研究》2013,(1):27-32
北宋前期处理河湟民族区域蕃族民户犯罪的基本原则是"和断罚纳",即因俗不强制采取统一刑律判决或服刑,而是以钱物代赎。北宋后期随着对河湟区域的开拓经营,河湟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蕃汉之间的交往日渐深入,以往"和断"法律政策逐渐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为巩固对河湟民族区域的统治,北宋对其经济法律的政策随之发生了变化,北宋统治者出于维护河湟区域统治目的的需要,其法规从蕃法向"汉法"转变,体现出河湟开边之后的经济发展的趋势。其"汉法"经济法规直接作用到保护蕃族人户的基本经济利益,土地买卖的开放就是河湟"汉法"经济法规走向进步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20.
河湟两岸的撒拉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并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针对其音乐文化的研究则显不足。本文以撒拉族音乐文化为视角,探讨河湟地区民族音乐所表现出的地域性、民族性、融合性、多元性等特征,总结出该地区音乐文化的某些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从而展现其珍贵的艺术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