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玛格丽特小镇》是现代美国作家加布瑞埃拉·泽文的成名作,讲诉了一个奇妙而又温暖的爱情故事。国内外一般对其讨论都是侧重于它的故事内容和叙事格局。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去研究《玛格丽特小镇》在内视角下的第一人称主人公回顾性视角,选择性全知视角的作用,和视角切换所产生的戏剧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电影《三重夏娃》到《黑天鹅》,再到王全安导言《月蚀》与今天张末的《28岁未成年》,"一个身体,两个灵魂"的"双生花"叙事方式是近年来的电影叙事现象之一。"双生花"叙事则将女性成长中的疼痛通过"一个身体,双重身份"的叙事方式展现。《黑天鹅》的故事原型是女性成长的"蜕变"主题,《28岁未成年》中"小凉夏"的角色设定亦在17岁即将成年节点上,两部影片均为"双生花"叙事的典型文本,在结构、角色设定、细节描写等均存在互文亦存相异处,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3.
阿瓦德<深谷幽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整个拉丁美洲.本文由申丹的叙事视角:零视角、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和第三人称外视角,阐释了小说多元化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4.
薛静 《现代交际》2014,(3):69-69
英美史诗奇幻小说以篇幅宏大、人物众多、时间跨度大、场面壮观为特点,而最为突出的是其背景的刻画异常丰富真实,究其原因是作者用叙事空间拟真化的策略来凸显小说的"真实感"。因此本文以《魔戒》和《冰与火之歌》为视角,着眼于英美史诗奇幻小说中空间叙事自身呈现的特点,来探究这一独特的奇幻文类是如何利用叙事空间来建构文本的真实性的。  相似文献   

5.
莫言,用他独特的文笔去解读历史,建立了一个以"东北高密乡"为主题的文学王国。《生死疲劳》是一部民间史诗,借鉴中国古典小说章回体的叙事形式,以动物的独特视角反应了20世纪5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系列的乡村巨变。从《红高粱》到《生死疲劳》,莫言显示了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他在不断的变换叙事风格,成为新历史小说作家中极具有创作个性的作家之一。  相似文献   

6.
梭罗的《瓦尔登湖》中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在叙事中发生了分化,具有了双重角色,即"叙述者的我"和"旁观者的我"。作品文本中两种相驳斥的语气并存,两种立场和两种思维同在,意识活动处于两难的困境。这些皆与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文本写作风格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格非在《褐色鸟群》中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讲述了两个故事。一条线索讲述的是我与一位自称为我的朋友,名为"棋"的女子的故事;另一条线索讲述的是我与"穿栗树色靴子的女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我对棋讲述的,包含在第一个故事里。叙述者跳出了传统叙事中故事发展的因果逻辑,在叙述故事的同时不断设疑,结构故事的同时又解构故事,使记忆、幻觉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一直备受国内外众多学者的青睐,几度掀起了研究"红学"的热潮,被中外翻译家翻译成多个版本,从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传播。其中不乏从叙事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包括视觉叙事、意向叙事等等。然而,从听觉叙事方面进行的研究特别少。所以,本文拟从听觉叙事这一新颖的角度研究《红楼梦》,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析这一经典名著,为读者提供一场耳目一新的听觉盛宴。  相似文献   

9.
在《辞海》中,"浮躁"为"轻率急躁"之义。贾平凹取"浮躁"来命名他的长篇小说,用以表达他对现实社会的审视和思考。作者通过塑造金狗等人物形象,展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浪潮中的农村图景,表现出特定年代下浮躁的社会风气。这里的浮躁,不仅是人心的躁动,也是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本文将从作品所呈现的独特环境、人物形象和时代内涵三个方面,评析贾平凹的《浮躁》。  相似文献   

10.
《浮躁》是贾平凹在自己三十六岁"新生"之前与过去告别的最后一部作品,文中对于三位女性的女性美的展现,各有千秋。本文通过对于文本的分析,进而挖掘贾平凹对于女性形象塑造的心理。  相似文献   

11.
肖菁 《当代老年》2008,(12):53-53
荣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者贾平凹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作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秦腔》的这声喟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作家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以《阿Q正传》为文本,通过对鲁迅作品横向对比手法,从现代性的视角对鲁迅小说进行研究。文章写作角度主要有三个方面:主题的现代性、写作手法的现代性和叙事的现代性。《阿Q正传》的主题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语言运用白话文进行书写,写作手法采用了意识流、象征主义等写作手法,叙事上运用了全知视角多重视点转移叙事,这四个维度的编织,使得鲁迅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蛇》作为刘以鬯"故事新编"系列小说中的叙事名篇,具有实验小说理论与艺术形式的创造性.作者另辟蹊径,对《白蛇传》旧故事消解并重构,用现代眼光和艺术理念重新去审视这段经典爱情传说,从而赋予"故"事"新"的生命力.本文从《蛇》的"新编"创新之处和如何"新编"两大角度切入,具体论述刘以鬯对西方叙事蒙太奇技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相似文献   

14.
作为福克纳著名短篇小说之一,《干旱的九月》备受关注。本文主要分析小说中第三人称外聚焦在叙述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进而说明叙事视角对于叙事主题的凸显。  相似文献   

15.
<正>怎么才能让孩子写出一手好作文呢?老叮当有妙招:开个"家庭出版社",让女儿成为唯一的"签约作家"。玩着,闹着,笑着,咱就把作文写得呱呱叫!2012年6月,王安忆佳由贾平凹题写书名的作品《花开有声》出版了,并荣获第13届"中国少年作家杯"全国征文大赛最佳图书一等奖。别看王安忆佳今年只有13岁,她可非常有实力,曾多次在全国青少年写作大赛中获奖。12岁时,忆  相似文献   

16.
<正>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盛于60-70年代,加西亚·马尔克斯等人获诺贝尔文学奖后达到巅峰。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作家在吸收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本土化创新,创作出大量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学作品。陕西作家贾平凹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地域特色与这种写作方式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本文以传统文化为视角分析了《废都》中的魔幻意象表达,探讨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魔幻现实主义本土化表达路径。一、贾平凹与《废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进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17.
《父子》是贾平凹《太白山记》中的短篇小说。文中将太白山一带的陕西方言风格挥洒得淋漓尽致,呈现出十足的贾平凹式陕西方言的陕西传统文化内涵、陕西地域特征以及粗糙低陋的语言风格。德译本的《父子》,在陕西方言的处理方面,很难达到原文的语言效果,陕西语言文化特色也未得到完全凸显。  相似文献   

18.
于桂梅 《现代妇女》2010,(10):72-75
本文以《董解元西厢记》中的第一人称代词为研究对象,在穷尽统计的基础上进行了详尽的静态描写,通过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整理出了《董解元西厢记》中的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帮助我们了解金时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的实际面貌,以期对近代汉语代词的研究做一些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作为华语电影史上为数不多的杰出女导演,张艾嘉经历了台湾新电影,香港新浪潮,第五代导演的转型以及第六代导演的成长等一次次的电影革命.独特的女性化视角及清新明快的电影风格让她的作品为人所熟知,而张艾嘉也在一次次的自我沉淀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本文将以其影片《少女小渔》、《心动》、《20 30 40》,以及2015年的新作《念念》等影片为依托,浅析张艾嘉电影的叙事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20.
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作为二十世纪重要的美国文学作品,在国内外被多次解读过,早期其研究重点都交织于心理学,伦理学方面,到二十世纪中后期才逐步有学者分析这部短篇小说的叙事魅力。这部作品的多重视角混淆给文本意义的阐释带来了多维度的参考,本文旨在通过对文本视角的分析,从叙事视角层面解读文本的多层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