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9 毫秒
1.
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高标准、高层次的课题。在我国,城市数量的增多以及规模的扩大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重物质、轻文化的城市建设模式。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摆脱物质的控制,建设更加符合人与自然与社会更为和谐的城市文化,成为了当前城市建设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对策:1、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整合城市文化资源;2、立足科学规划,塑造城市文化形象;3、抓好文化教育,提高市民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
伴随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城市的社区文化逐渐在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尤其在互联网渐渐深入城市社区的背景下,在很大程度上为社区文化的建设创造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这就需要社区文化的建设人员充分掌握互联网的双面性,规避其不利的影响,利用互联网有利的方面,推动城市社区的文化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期间,上海在促进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方面做出许多努力和有益尝试.面向“十三五”,上海文化消费仍有巨大提升空间: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向国际文化大都市标准靠拢;二是进一步雅动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国际旅游强市建设,注重上海形象的塑造;四是加快城市文化消费空间打造;五是注重文化消费主体的阶层化特征,培育健康向上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4.
边庆良  肖煜  张萌 《城市》2012,(11):65-68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方针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注重城市文化品位的建设。文化设施作为宣传地方文化、民族文化、都市文化的关键场所,越来越引起地方领导的重视,文化设施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的加快。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一些特大城市,为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相继建成了一批大型标志性文化设  相似文献   

5.
城市文化品牌形象建设日趋走向规范化、专业化,如何准确的挖掘城市形象内涵,将红色文化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从而唤起民众的认同感,探索红色文化品牌建设方案.本文以南昌城为例,分析识别系统在城市形象建设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阮智 《职业时空》2009,5(5):22-24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城市文化发展模式对城市的发展方向有着重大影响。全文立足于廊坊市的经济结构与基础,分析了当前廊坊市城市文化发展的问题所在,并从多个方面阐述如何发展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7.
城市作为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市基本责任与发展方向,其中城市休闲文化发展将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面对市民游憩休闲与游客旅游休闲需求,促进"城市文化休闲化、城市休闲文化化",建设城市休闲文化,丰富市民与游客休闲生活应该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政策之一。  相似文献   

8.
城市法治文化建设不仅是对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落实,而且对城市的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城市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完善城市法治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析,以期能够为城市普法行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促进城市法治文化建设的提升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任致远 《城市》2012,(12):3-8
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吹响了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角,城市文化发展迈上了复兴的征程。回顾历史,剖析今天,瞻望未来,能够看到我国的城市文化有哪些特性,具有什么样的发展规律,在城市文化的推动下将向什么样的城市发展。笔者就是想在这方面进行一下探讨,以期有益于充分认识我国城市文化复兴之路及其发展目标取向。一、我国城市文化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连绵不绝,具有独  相似文献   

10.
任致远 《城市》2011,(2):3-8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城市是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象而具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城市园林包括城市公益园林、楼盘园林和城市旅游景区园林。城市园林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城市园林的建设中,都涉及到文化的挖掘和表现问题。概要而言,城市园林文化的内容包括如下类型。1.历史遗址文化含出土文物遗址文化,如成都金沙遗址文化;地上古建筑文化,如杜甫草堂、武侯祠、宽窄巷子。历史遗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上海正处在建设文化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杨浦是上海重要的文教城区,处于工业杨浦向知识杨浦和文化杨浦转型的重要阶段。发展杨浦文化大格局,对于助推上海文化大都市建设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意义。应充分发挥杨浦在文教方面的优势条件,对五角场城市副中心定位进行重新梳理,在历史与未来文化交汇中寻绎发展路径;结合杨浦滨江开发战略,重绘"一圈一带三轴"文化空间;重点打造五角场市民中心、大学节、出版高地、教育服务高地、滨江文化产业园区等重大会务活动和项目,充分展示杨浦在上海都市文化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胡彬  王媛媛  仲崇阳 《城市观察》2021,74(4):145-156
江南地区的城市发展构成了江南文化兴起、演进与繁荣的历史动力,并且后者的影响力因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形成而不断扩大.在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强调以文化品质彰显城市个性的总体导向下,上海的全球城市建设在应对竞争中需注重大都市战略空间迭代中的文化作用,在"地方空间"的层面依托根植性的文化创新助推内生增长,以此增强在"流动空间"运行体系中的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这意味着,上海的全球城市建设将面临文化发展与区域路径的深度融合趋势.江南文化的创新价值最终体现为"城市—区域—国家"的多层次品牌塑造能力,特别是从文化创造力到文化凝聚力的提升过程,涉及长三角城市群协同治理的深层次推进问题.因此,以江南文化为基底的文化品牌建设,应被视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文化发展与创新、区域软实力基础设施建构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4.
正一、引言从城市产生之日起,文化便影响着城市,如今文化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新一轮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策略和趋势。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全球城市文化发展趋同,传统文化在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结合每个城市的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城市,是增强城市文化底蕴、发展文化产业以及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李金韦 《现代交际》2014,(6):232-23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文化逐渐渗透到了高校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各个环节。高校丰富的办学资源也成为校园网络文化的有力依托,校园网络文化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大力地推进大学文化的各项建设;尤其是在建设高水平大学过程中,需要有与之相符的先进的大学文化。本文从网络文化的影响角度,提出了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建议,从而推动适应高水平大学的大学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王志章  庞雅莉 《城市观察》2013,26(4):123-135
在城市化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城市国际地位与竞争力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本文在分析重庆构建城市文化形象意义的前提上,基于重庆城市文化形象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总结出重庆城市文化形象建设中的现存问题及其根源,并从明确城市定位、规范市民行为、整合公共空间、加强城市营销以及建立城市"瞭望塔"系统五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为重庆城市文化形象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鲍宗豪 《科学发展》2009,(12):68-82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民族赓续绵延的记忆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文化作为一个城市的气质、风骨和灵魂,本质上反映的是城市精神文化的特质。对都市文化的研究,广义上可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不同的维度展开,但更需要研究都市的精神文化。本文对都市精神文化的研究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下,比较研究纽约、伦敦、巴黎等不同全球城市精神文化的特点,进而揭示全球城市精神文化的共同本质与深层价值意蕴,提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取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对我国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特点的梳理,指出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城乡文化融合关系到我国整体文化的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长远大计,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胡攀 《城市观察》2011,(3):96-103
通过回顾重庆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的历程和特点,揭示各个时期历史文化保护的阶段性特征,总结重庆历史文化保护的经验,并深入分析了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的关系,认为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不应该是对立的两面,而应当是相互协调、相互包容的共同体。一座城市的个性和魅力,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成正相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上海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来深入思考上海文化的发展坐标与定位问题。在国际大都市文化建设的趋势中,我们同样要在传承城市的历史传统中、把握城市的文化个性中、在与国际大都市的参照比较中,来思考上海文化发展的坐标与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