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特点主要包括:混合传播,"场"式传播,双层反馈。在电视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话题、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是关系到节目质量的基本元素,叙事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为未婚男女提供电视相亲平台的节目类型,电视相亲节目不仅创造了收视奇迹,为两情相悦的男女嘉宾提供配对成功的良机,而且在中国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还延伸到婚恋观念、个人价值、人际交往、家庭关系等话题,甚至涉及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成为中国电视文化50多年来的一个较有特色的节目类型。在一种比较研究的视野下,结合历史研究、作品研究、类型研究、文化研究等方式,研寻中国电视相亲节目的同质化与异质性,从而透析它们在产品定位、叙事规则、营销手段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同质化倾向与差异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电视法制节目走故事化叙事的路线有着自身特定的媒介逻辑。故事化叙事在为电视法制节目赢得广泛社会认可,赚得较高收视率,创造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社会效果。平衡电视法制节目故事化叙事中的眼球效应与教化职能,纠正其间的不良偏向,在确保法制节目可视性和亲和力的同时,维护其特有的严肃性本质,显得应时而必要。  相似文献   

4.
电视访谈节目一直都是语言学家研究的重点。运用话语分析原理以及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为代表的会话分析理论,对收集的中法语料进行分析,从微观的角度探讨话轮、话轮分配和重叠现象在中法电视访谈节目中出现的特点、异同及其成因。希望借此研究能有助于中法电视访谈节目观赏角度的理解及相互学习借鉴,推动从理论层面对此节目的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叙事理论观照电视声音,认为电视声音基本的叙事功能是叙述故事,并从叙述、连接和参与事件,塑造人物、介绍人物关系、引发人物行动、推动人物之间的冲突,创造背景、造成空间感和现场感等方面阐述电视声音叙述故事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6.
电视散文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电视节目形式 ,由于篇幅较小 ,利于雕琢 ,声、画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在创作过程中要对节目的叙事方法、立意、布局、文采、画面等方面进行加工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符号互动理论中自我、心灵、社会三个分析单位,以享有品牌之誉的电视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中<爱人同志>这一期节目为个案,解读电视访谈节目如何使用持续不断的符号互动来设置议程、生成与传播共同意义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建构电视访谈节目的符号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8.
在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制作与传播往往是非线性的,传播内容也是多介质使用的,因此内容制作就需要衍生态叙事。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宗旨是要促进电视内容传播价值提升。后续跟进性产品的制作,一定模式框架下的节目制作等,则是电视衍生态叙事的多维形态。  相似文献   

9.
在媒体风起云涌的新时期,电视面临着报纸、广播、网络,乃至手机短信的日趋激烈的竞争和冲击.作为目前仍为大众第一媒体的电视如何出手应对,在多种媒体的竞争中继续保持强大的优势,这是许多电视人当前正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面对竞争,电视应该在保持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坚持"三贴近"原则,在电视的大众性、纪实性、思辩性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大众性就是要捡好看的拍,纪实性就是要用画面的力量再现生活,思辩性就是要发挥综合优势进行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电视叙事时间的艺术性问题,认为时间畸变是电视叙事艺术表现的基本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电视叙事的中心环节。情节是在逻辑的基础上结构起来的首尾统一的故事,情节是故事的有序序列。由于预叙这一叙述手段的丰富,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在电视叙事中聚合。  相似文献   

11.
节奏在电视纪录片中具有一种征服的力量。节奏可以分为内部节奏和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变化的根据,外部节奏则是内部节奏的进一步表现。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编码过程中,给电视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赋予节奏,可以提高电视纪录片的美学价值,对实现纪录片的可视性和有效收视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充分利用电视媒介为传播少数民族文化服务,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还关系到国家的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第一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推卸的责任。新时期以来开办的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电视节目,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中央电视台为例,对电视媒介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迫切性,在新闻节目、专题片、纪录片、文艺节目、访谈节目方面取得的成绩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促使电视媒介能够更好地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持少数民族文化独特性、完整性,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3.
以美国探索频道和我国《探索·发现》等纪实性栏目为例,论述了电视纪录片中的娱乐化走向。认为在娱乐化的旗帜之下,电视纪录片在题材的定位与选择上刻意追求新奇性,在叙事策略上以设置悬念来强调故事性,由此使纪录片偏离了对现实生活的客观纪录,构成对纪录理念的冲击,危及到纪录片的本质属性,我们不能不对它保持应有的警惕。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是电影和电视片中的重要片种,除了纪录片的画面外,纪录片的解说词在影视传播中也起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文章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了纪录片解说词的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和功能,以及解说词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在当代中国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一个艺术品种,原因之一就在于它含纳了引人入胜、令人回味的细节。而电视纪录片的细节具有魅力,首功在于小景别的适当运用。然而,关于电视纪录片的理论探讨,针对小景别镜头对细节的展示方式这一问题却少见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本文提出这一问题并着重从观众学和体态学等角度加以论述,旨在弥补电视纪录片的理论缺憾。本文还认为,运用小景别镜头展示细节,固然给当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带来了可视性。但不恰当地展示也有可能使片子的内容成色、艺术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文中特别指出了几个具体应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电视纪录片美学三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美性”是电视纪录片的本质特征,是电视纪录片创作和批评的价值规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电视纪录片的人文精神和创作过程中“世界—作品—创作者—欣赏者”等纪录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当现代哲学思想已从主体性思维走向主体间性思维之时,现代美学不得不扩展其理论视野,关注交流方式本身的意义,交往理论成了当代美学的主题。接受美学不但为电视节目形态的构建规律的界说规定了一个较为合理的逻辑起点,也为电视节目形态的审美维度打开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18.
解说词作为纪录片创作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环节,其创作理念与风格也在发生变化。影视是声画结合的艺术,观众对纪录片解说词的理解与感受虽是诉诸于人类的听觉,但解说词的本质仍属于文字。因此,必须在纪录片制作的大背景下,思考解说词的创作。传播学理论中的"5W模式"为我们分析解说词的创作理念提供了理论框架。为此采用案例分析法,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为例,对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理念进行多视角的分析与总结。认为纪录片解说词的创作要以影视创作的思维方式进行,不仅需要对纪录片的受众定位与传播内容进行研究,还要具有一定的拍摄与剪辑意识。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是纪录片主要的构成要素之一,以其有声语言的特殊优势不仅仅起着传达信息的作用,而且作为一个修辞文本,也呈现出了别样的修辞审美特色,主要表现在纪实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辨美、逻辑美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电视情感谈话类节目的内核为"情感",既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人与人之间的"小情感",也包括社会公益、民族情、国家情等人与社会的"大情感"。节目自诞生之日起便引起了业内人士、社会学家、心理专家以及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但大多停留在纯理论论述或一般的制作手册层面,他们常常忽略一个问题,即作为电视情感谈话类节目核心的"情感"是可以消费的吗?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的发展背景下,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情感要如何进行生产?未来的发展又会如何呢?将电视情感谈话类节目置于电视产业市场化竞争背景下去研究其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