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启蒙美学是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真正源头。近代启蒙美学的三个理论支点是康有为的哲学、严复的进化论和王国维的审美境界说。梁启超和王国维的美学代表了二十世纪中国美学的两个价值取向:梁启超主张国家本位的民族国家主义,而王国维主张个人本位的意志主义。民族国家主义的美学总是处在美学发展的中心,但它从来没有成功的美学实践,王国维关心个人精神状态,寻求心灵慰藉的美学精神构成了中国美学精神的真正内容。这两个传统的对立既是中国传统美学“载道派”和“性灵派”的延伸,又揭示了:走上理性主义历程的中国现代美学,它的一只脚已经跨出了中世纪,另一只脚刚刚抬起来。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的辨伪学研究在中国辨伪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就梁启超辨伪学思想和方法的来源进行初步探讨,从古代辨伪学尤其是清代辨伪学思想和方法、西方近代科学思想和方法、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近代今文经学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深入理解梁启超的辨伪学研究取得较大成绩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政治巨擘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美学的最早奠基者,在似为人所众推的“近代美学之父”王国维还刚刚涉足哲学研究的辛壬(1902年)之年,梁启超已撰写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这样杰出并具有近代启蒙意义的美学论文了.他广涉美学领域,借鉴和汲纳西方文化论著中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和命题多有贡献.尽管他的美学思想驳杂于哲学、政论、文艺著述之中,但驳杂中并不缺少严密的逻辑性,他在宽泛的论题中别具匠心地从“真”(客观,规律)入手,以“善”(伦理,合目的性)为中介,以“美”的境界(“新民”,新社会)为归结,构建了  相似文献   

4.
文学理论的现代性既可以体现为审美(文学)现代性,也可以体现为启蒙现代性.从"现代性"的角度审视梁启超的思想与文论,启蒙现代性是其主导精神,但启蒙现代性与文学现代性的冲突和调适也贯穿其始终.这使他既不同于恪守艺术自律性的王国维,又不像一些研究者所误解的那样,只是强调文学的政治工具作用,而无视审美与艺术特性.这种复杂性,正是作为中国现代性生成期代表人物的梁启超的个性所在.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学者,由于在国外学习或其他一些机遇,有机会直接接触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哲学论著,往往为他们所注目。在纷繁复杂的西方哲学流派中,他们凭着个人的意趣,任意攫取;自然反映出各自不同的片面性。王国维的小说观念与梁启超、黄摩西、徐念慈三位理论家有所不同。他的小说理论与哲学问题紧密相连,他从深层次的认识论、美学和心理学的领域,建构自己的理论系统。他这些理论尽管因其唯心的悲观主义而陷入盲目性和片面性,但从应付西方文化挑战的角度来考察,在近代小说观念转变的链条上,王国维的小说美学是极其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发起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理念的生成做了启蒙的开创性工作;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为近代艺术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蔡元培对美育的学制性倡导促进了近代艺术教育的普及;而以李叔同为代表的学堂艺术教育实践则充分融合了上述三者的艺术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着近代艺术教育思想的发展趋势.他们艺术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嬗变也体现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由功利性向"全人格觉悟,,的超功利性方向发展的规律,是中国艺术教育从古代走向现代的重要界碑.近代艺术教育理念的嬗变也为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诸多借鉴.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美学的开创者,他对美学的研究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内在精髓,另一方面也吸收了西方美学的先进成果,在中国美学从古典向近代转换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目前,对梁启超美学思想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种:一种是评价式的,这种研究基本上属于定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代经学大师皮锡瑞一生究心于学术与政治的完美结合,他阐发义理思想,宣扬素王改制,为维新、变法摇旗呐喊。他主张振兴孔教以文明排外,同时,力倡有用之学,主张调和中西,强调不必尽从西法。与康有为、梁启超相比,皮锡瑞的维新变法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也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  相似文献   

9.
近代是西学东渐的时代,也是第一次全面梳理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对中国本土文化予以整合的时代。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上,康有为、梁启超的观点相去甚远:在对诸子百家关系的认定上,康有为宣称"百家皆孔子之学",梁启超认为老子、孔子和墨子是中国文化的"三位大圣";在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上,康有为以孔教称谓中国本土文化,梁启超则直接使用国学概念。这些差异反映了两人不同的文化理念和思想侧重。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法思想到十九世纪末,发生了巨大变化,贯穿于其中二千多年的儒家“中和”思想,被以康有为为代表新一代书法家“托古改制”及“变”的思想代替。自唐以来崇尚阴柔之美的审美情趣也变为阳刚雄强,这种书法思想的变迁,有它的文化基础,即哲学思想的变化,古典文化氛围的衰落和文化精神的转换。新的美学观念,则将中国书法思想带入了全新的境界,并且在批评方法上,也较传统的方法有质的区别。在书法实践上,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等人相继为用,在传统文化相对衰落的近代,反而将书法艺术带入一个新的勃兴时代。这对当时中国的文化,无疑起到了振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十九、二十世纪中国历史文化交变之际所孕生的伟大人物之—。梁启超不能被忽视,不仅是政治意义上的,而且还是学术意义上的。人们潜意识中普遍认为他的学术研究不过是他政治隐退后的避难策略,因此不予重视,不愿深入研究。但是,当你阅读了金雅博士的《梁启超美学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之后,你就会知道这种误解是怎样地障人耳目,遗珠憾人了。在介绍梁启超的美学思想的主干时,金雅抓住了四个概念,即梁启超所说的“趣味”、“情感”、“力”、“移人”。这四个概念实际上是梁启超在整个艺术美学论中所锁定的美学范畴。趣味是核…  相似文献   

12.
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基础是他的"审美直观"理论,而其艺术思想是基于他的理性和审美直观学说之上的。在分析了叔本华"审美直观"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叔本华以"观审"说为基础的艺术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中的天才说,及其在西方艺术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人生论美学到实践美学--中国悲剧观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美学在伦理型文化的制约之下,从先秦时代以来就造就了"向内求善"的审美品格,从人的本性和特质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使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了人生论美学的特征,同时相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悲剧意识.由于西方哲学美学对中国近代美学的影响,中国美学逐渐靠拢了哲学的、形而上的探寻,王国维、鲁迅、朱光潜、蔡仪等在移植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的美学体系包括悲剧观,虽然他们仍然关注艺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但人生论美学这个中国传统美学的优长之处仍然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过程中曾经长期被中断或淡漠.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人类的自然实现为根本目标,能够把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真正阐明悲剧的内在根源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4.
情感:审美文化学的重新阐释李林情感是艺术的根本属性。因此,艺术理论和美学理论都将情感作为自己重要的研究对象。近代美学从心理学和审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情感问题,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这是令人鼓舞的。然而,理论研究切忌固步自封,而应努力开拓进取,独辟蹊径。本...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国学大师和文化巨人。他在美学、诗词学、戏曲史、甲骨学、敦煌学、古器物学、中国上古史、辽金元史和历史地理等学术领域,都做了开拓性的贡献。他尤其精于史学考证,在古代历史地理研究、西北历史地理考证、古代游记行记校释及治学方法等方面,在历史地理研究中都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关注审美与人生解脱的问题,提倡悲剧与重释意境是他美学思想中具有现代性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以来,王国维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具现代性特征。其学科性文学批评体系主要体现在:确立了文学的审美"独立"论,摆脱了"依经立义"的教化论文学批评方式;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学语",他从叔本华哲学美学那里借用了不少批评概念,并对之进行中国化改造,使其学术话语既中又西,具有学术的新颖性。此外,还运用了哲学美学、文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学等跨学科方法研究一切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县人。生于一八七三年,卒于一九二九年。是我国近代历史上的知名人物。青年时代他随父入京都,会试落第,归道上海结识康有为并拜之为师。清末年间,梁启超曾主办《时务报》、《新知报》、《新民丛报》等报刊。后参与康有为等发起的戊戍变法运动,时人以康梁并称,成为变法维新的领导人之一。梁启超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立场出发,在欧美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下,对美与人生、美与科学、人工美与自然美、审美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这些论著对于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意境”研究的基本取向,愈益倾向于将意境视为中国古代文论乃至美学的核心范畴,在涵盖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一般特征的意义上来阐释它。这种趋向肇始于王国维对“意境”概念的曲解。实则古人使用的“意境”只是立意取境之义,是个不含有价值色彩的中性概念。从纪昀到近代梁启超乃至民国初年的诗话都是这么用的。王国维在西方艺术理论的启发下,取当时流行的“意境”概念来发挥他的文学观,对民国以来的诗歌理论产生深远影响,在当代学者的不断阐释、开拓下,意境遂成为一个与传统用法割裂的现代诗学范畴。不从概念史的角度理清这一过程,就会导致“意境”作为涵摄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现代范畴和作为历史名词的诗学概念的差互错出,带来理论阐释中不必要的方法论悖谬和理解的分歧。  相似文献   

20.
帖学观是碑学大师康有为书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康有为对帖学的先宗“二王”有着虔诚的心态 ,其矛头指向唐代书法和宋元而下学《阁帖》的帖学家们。他的帖学观及碑学思想建立在其政治哲学思想上 ,而他的政治哲学思想的形成又受到其家庭、社会和时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