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通过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对比发现,当前的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不合理的。这主要体现在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而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比呈此消彼长的上升趋势。从参与收入分配的不同主体(企业、政府、住户)对住户部门收入挤占的角度来看,应当减少企业侵蚀和政府侵蚀,适时适度地使国民收入分配向住户部门倾斜,以优化下一时期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2.
自1996年以来,我国国内消费需求呈明显不足且有下降态势。社会失业率增高,社会贫富分化严重,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较少甚至降低,导致全社会购买力萎缩;储蓄过度膨胀使居民消费份额减少;居民个体微观生活心理环境恶化,家庭预期消费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致使消费者消费心理钝化、消费需求压缩等是其主要原因。面对消费需求严重短缺的国内市场,国家的宏观调控紧要措施应为:①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以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②采取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刺激有效需求;③积极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使居民目前缺乏支付能力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的即期需求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储蓄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问题,在现今我国消费低迷的形势下居民储蓄问题又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许多人都对居民储蓄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从宏观的角度揭示了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由于农村居民的储蓄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这些结论对于农村居民来说解释力并不是很强。因而本文利用个人储蓄理论对农村居民储蓄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其成因,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村居民的储蓄特点。在本文中居民储蓄是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个人消费的差额。其  相似文献   

4.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巨大变化,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 比重迅速提高。本文旨在对8万亿元居民储蓄背后的经济问题进行探讨,以了解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变化规 律及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运用我国1983—2012年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考察了可支配收入、教育水平、金融发展和政府文化事业支出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长期均衡分析结果表明,教育水平和金融发展对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教育水平提高1%,居民文化消费增加0.454%;金融机构信贷提高1%,居民文化消费增加0.363%;可支配收入和政府文化事业支出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不显著。脉冲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可支配收入冲击对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在短期由正向转为负向,教育水平冲击和金融发展冲击对居民文化消费短期具有正向影响,政府文化事业支出冲击对居民文化消费短期具有负面影响。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文章提出了扩大我国居民文化消费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2000-2011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支出的全国平均数据,采用梯次回归法得到了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2000年以来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变化曲线,同时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城镇居民;深度分析了2002—2011年我国农村与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相应的边际消费倾向的变化,得出收入差异是制约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此外,我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还有多方面原因,如传统的节俭观念、财富和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消费信贷不发达等,同时针对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调节收入分配以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重视三农问题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居民储蓄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包括,居民收入增加,信贷消费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居民消费水平处于长级储备期;城乡居民的投资渠道狭窄,消费制度改革迫使居民将储蓄作为最钟情的投资方式;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价格心理预期走低,使居民即期消费下降;高收入阶层消费饱和,投资渠道不畅,货币沉淀于长期储蓄。因此,消化这些巨额资金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发展直接投资;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行为;尽快建立和规范信用体系,推动消费信贷全面普及;调整产业结构和供给结构,转化高收入群体的长期储蓄为有效购买力;加大规范市场秩序力度,提高消费领域信用水平  相似文献   

8.
中国居民金融资产增长和金融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符合中国金融增长的基本规律性。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获得快速增长后,使居民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两因素作用下就构成了中国居民金融资产形成的基础。目前,在中国居民的储蓄增量中,手存现金比重有下降趋势;虽然居民持有购买证券保险资产比重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在中国证券市场规模不大和市场发展不成熟条件下,证券市场分流居民储蓄的能力有限,投资于银行储蓄存款是居民的主要资产选择,其结果必然表现为居民购买证券保险资产的比重不高。因此,居民储蓄增长中银行储蓄存款比重高居不下是必然的,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也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收入与消费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运用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甘肃省城镇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因此,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会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同时收入分配差距也不断扩大,而这种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反过来又对以后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文章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收入分配不平等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做出分析。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收入差距通过影响消费品结构和储蓄水平,提高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但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则会导致社会最终需求不足,影响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初,我国城乡居民储蓄高达16亿元,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资金储备,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资金向投资的转化。高储蓄现象的形成,主要受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投资渠道、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影响。而要改变这种现象,既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还需转变居民个人理财观念。  相似文献   

12.
葛兆强 《南都学坛》2012,32(2):127-135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费的作用是积极的。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不仅会使大量投资形成产能过剩,而且会导致已形成的生产能力开工不足,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增长艰难。中国必须把扩大消费定位于经济发展的第一拉动力,而且应将消费总量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打造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推动力量。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不仅会抑制消费增长,严重弱化经济增长的内生拉动力,更会导致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突出,进而引发社会动荡乃至社会危机。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具体应从以下几点着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快消费升级;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法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相似文献   

13.
现行国民收入核算对财产收入核算的范围过窄,不符合财产收入的性质。当研究个人收入分配而不是描述国民收入总体循环时,利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口径对居民财产收入水平和个人收入差距进行计量,会造成极大误差。应将所有财产带来的收入、财产自营收入、企业留存收益和财产增值收入等都列入财产收入统计。这对于正确认识收入分配现状,正确推动让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关系重大。  相似文献   

14.
国民收入的隐形分配通过灰色消费的形式实现。当公共资源被个人垄断、存在通过交换公共资源而获得私利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时,灰色消费的出现就不可避免。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仅用年收入或恩格尔系数来衡量是片面的、虚假的,还必须用灰色消费系数来反映。灰色消费起到了一种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作用,从消费而不是收入方面拉大了贫富差距,并集聚了社会动荡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房价波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选取重庆市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面板数据,以及从重庆"一圈两翼"划分的区域消费差异进行比较,考察了房价波动对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引入反映宏观经济水平的人均GDP年度指数和储蓄额年度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利用股票筹资额构造房屋销售价格的工具变量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房价波动下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存在明显的消费差异。房价上涨对所有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的消费均有挤出效应,房屋财富效应则不明显,当期可支配收入是决定城镇居民房地产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民生工程投资,是增加消费支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入分配向企业和政府倾斜,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比重过低。就其实质来看,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是一个不公平的分配结构:它不是按贡献进行分配,其分配份额不是由参与分配者对生产的贡献而是由其地位所决定的。就其原因来看,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根源于社会产权结构失衡:少数人(政府与资本所有者)为所有者、受益者,而多数人(劳动者与居民)为无产者、受损者。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报酬与居民收入所占比重,就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既要积极采取各种具体政策措施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又要从根本上变革社会权利结构特别是产权结构,构造新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相似文献   

17.
房价波动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选取重庆市不同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的收入、消费面板数据,以及从重庆“一圈两翼”划分的区域消费差异进行比较,考察了房价波动对收入和消费的影响。引入反映宏观经济水平的人均GDP年度指数和储蓄额年度增长率作为控制变量,利用股票筹资额构造房屋销售价格的工具变量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房价波动下重庆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存在明显的消费差异。房价上涨对所有收入水平城镇居民的消费均有挤出效应,房屋财富效应则不明显,当期可支配收入是决定城镇居民房地产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加大民生工程投资,是增加消费支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行统计年鉴中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没有包括城镇居民的非货币转移性收入,因而被严重低估。本文利用经合理调整之后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数据,证明我国农户消费倾向和城镇居民相比仅仅是名义上偏低的,而实际上是偏高的,原因包括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过大,农户比城镇居民消费攀比心理更强,农户预防性储蓄倾向较低等。本文的政策含义是要通过提高农户收入,减轻农户负担,推进农村各项配套改革措施来开拓农村市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宁夏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的状况,从投资、消费和居民收入分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表明,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的主要原因,一是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使消费率难以提高;二是消费结构不协调,居民消费比重太低;三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协调,居民分配收入份额下降;四是工资增长落后于GDP增长;五是城乡之间、居民内部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影响居民收入增长质量,使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  相似文献   

20.
陈勇勤 《南都学坛》2011,31(6):116-121
价格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人们一直想弄清价格决定的基本原理。间接反映消费价格的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居民消费水平等,其中恩格尔系数是常用的评判依据。从1978年以来居民收入与恩格尔系数之差逐渐加大,由此居民储蓄增加成为可能。居民储蓄增长速度明显超过了收入增长速度,出现"超储蓄"现象。居民储蓄成为价格波动的一个影响因素。居民储蓄破坏了消费品的产出和购买之间的供求平衡,同时又实现中间产品的投入和产出之间的供求平衡,这同样使总供求均衡无法实现。减少今天的消费等同增加将来的消费。那么,假设减少今天的消费导致消费品供大于求,而这将增加存货,那么中间产品即便增加了也没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