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研究》八=年第四期张蓁《狗马病》一文,认为:《史记·汲郑列传》:“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一句中,“狗马病”三字间有脱文,其原本当如《汉书·汲黯传》作“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愚以为失之武断。理由如以: 一、张文认为《史记》脱简,无版本根据。二、《汉书·汲黯传》上引句下,王先谦补注已指出:“《史记》本作‘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通鉴》从之。狗马病,犹言犬马之疾也。”而王氏未说《史记》脱简,仅将两说并存,并且为“狗马病”作  相似文献   

2.
近年研究《诗经》的文章,谈及《小雅·天保》多从旧说,几成定论。但其题旨、作年以及思想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颇有明辨之必要。本文谨就上文诸点,粗陈浅见,抛砖引玉。 一 《小雅·天保》的诗旨究竟是什么?自《郑笺》而后,聚讼纷纭。究其原因,乃是“《序》与《笺》语意皆含糊”所致。可见汉代注家对此已不甚明了。毛氏所传《天保》序云:“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归美以报其上焉。”《郑笺》原意,不外君以德化下,臣以德颂上一类主题,其意甚明。问题出在《郑笺》上。《笺》云:“下下,谓《鹿鸣》至《伐木》皆君所以下臣也。臣亦宜归美于王,以崇君之尊而福禄之,以答其歌。”郑玄认为,毛氏序“君能下下以成其政”一句,并不指天保题旨,而是指其前面的《鹿鸣》至《伐木》等五首的主题。而“臣能归美以报其上”才是《天保》的题旨。根据郑氏的理解,宋人朱熹为《诗》作《集传》时,索性将六首定为作于同一时代的“君臣赠答之歌”。近人多疑之。苦于找不到更好答案,于是把《天保》从六首同一题旨论中解脱出来,而冠之以“文武之世……臣下祝颂周王  相似文献   

3.
《汉书·董仲舒传》载董仲舒的对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武帝纪·赞》又将它概括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这就是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由来。  相似文献   

4.
<正> “参验”论,是韩非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也是韩非思想体系的方法论。所谓参验,是参对、比照和证验的意思。早见于《战国策·魏一·西门豹为邺令》,曰:“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参验之。”又见于《楚辞·九章·惜往日》,作者屈原批评楚怀王说:“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韩非在前人基础上,继承了其师荀卿的唯物主义知行观和老聃的朴素辩证法,发扬了前期法家重视现实的改革精神,发展成为他的“参验”论。韩非说:“不举不参之事”,“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备内》)。就是说,凡事都必须经过参验,未加参验之事,不可举办。对于陈述的各种言论、见解,要判定其是  相似文献   

5.
<正> 孔子高徒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何晏于《集解》谓:“小道,谓异端”。清人焦循《论语补疏》说:“圣人一贯,则其道大;异端执一,则其道小。故小道为异端。”《论语·为政》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夏却不同寻常,欣赏这些“小道”,认为有“可观”之处。子夏有这样的见解,却又自相矛盾地说:“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令人顿觉圆  相似文献   

6.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中有(瞿)字,学界尚无说.通过考释可以认为,它是个从(日)(臣)((目目))声的形声字,就是《尚书·顾命》中之"瞿"字.本来所指可能是一种戚钺类兵器.  相似文献   

7.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陵。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祖砠,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诗经·周南·卷耳》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在学术界这个问题似乎已成定论。自从《诗序》说此诗是写后妃“辅佐君子”之志,朱熹则谓“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之解至今,人们或补正或辨异,多没有超出其此说的基本母题。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  相似文献   

8.
说“尼”     
所联所尼"一语出自《山海经·大荒北经》,其全文为:"共工之臣,名曰相德,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统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想,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初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晋·郭噗注云:"邹,呕,犹喷阿;尼,止也。"又《尔雅注})中云:"尼者,止也,止亦定。"郭氏认为"尼"是"止"的意思,与"定"是同义词。这一解释来自《尔雅,释估》,以后的字典、辞书,皆把此义作为"尼"的常用义收录。对《山海经》中'尼"字的解释,历代各家皆祖《…  相似文献   

9.
夏澍耘 《船山学刊》2003,(4):165-167,87
诚信之德,作为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传统美德,被视为立人之道与立政之基,是维系社会秩序、成就理想人格的基本道德。诚信之德源远流长,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发人深省。一中国传统文化对诚信问题的探释,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儒家经典《尚书》中已出现“诚”的概念,《尚书·太甲下》中有“神无常享,享于克诚”的记载,此时“诚”主要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当时的人们认为敬神必诚意,才能免遭祸患。《周易》中,“诚”已摆脱纯粹的宗教色彩,具有日用人伦的道德意义。《周易·乾·文言》中讲:“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认为君子说…  相似文献   

10.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以拥有知识学问为自豪、优越的阶层。春秋战国之际,"士"崛起于社会并逐渐发展起本阶层的价值。经过孔子,这个阶层奠定了以道德、学问为大体的基本品格。同时,学问与技能被二分为大小、高低、贵贱这样两端。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所谓"小道",便是与道德、学问不同的技艺性的事情,"如农圃医卜之属"。一般说来,技艺之事低浅、卑俗,价值有限,因而不值得看重。所谓"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礼记·乐记》中的这一著名说法,所表白的无非是重大道轻小术的懦学文…  相似文献   

11.
《文选》旧注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衡《思玄赋》;"彼无合而何伤兮,患众伪之冒真。"李善注:"冒,覆也。"按:冒为嫉妒之义。亦作"。《尚书·泰誓》:"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礼记·大学》所引"冒"作"字,郑玄注:",妒也。"冒作"嫉妒"为常见义,如《吕氏春秋·明理》:"知交相倒,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失人之纪。"高诱注:"冒,嫉。"可参。司马相如《上林赋》:"振溪通各,蹇产淘读。"李善注:"张揖曰:'振,技也。'善日:"言山石收敛溪水而不分泄。"'《文选考异》曰:"袁本、茶陵本拔作收。何云下言收敛溪,当从收。今案,《汉书注》、《史记索隐》引皆作拔。"按:…  相似文献   

12.
《战国策》中有关屈原初任左徒时的一段史料赵逵夫一、《战国策·孟尝君出行五国章》校勘《战国策·齐策三·盂尝君出行五国章》云:孟尝君出行五国[1],至楚,楚献象床。[2]郢之登徒,直送之。[3]不欲行,见孟尝君门人公孙戍曰:“臣,郢之登徒也,直送象床。象...  相似文献   

13.
(一)《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尚书·多士》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从《周礼·春官》和《礼记·玉藻》中可以看出,西周的记史和史官制度,比之殷商更趋完备.《春秋公羊传注疏》引闵固曰:"孔子受端门之命,制春秋之义,使子夏等十四人求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可见,西周以至春秋时期,周王室及各诸侯国都有各自的史书.《墨子·明鬼》谓西周晚期周、齐、宋、燕皆有《春秋》.《孟子·离娄下》说:"晋之《乘》,楚之《祷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这就是说,按年代顺序记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事迹的《乘》与《祷杌》,其性质与体裁同于鲁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史籍,《史记·十二诸  相似文献   

14.
宫刑为中国古代五刑之一.虽然宫刑不与中国古代社会相始终,但其别称颇多.试考述如下:一曰椓刑.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六二《刑一》谓:"苗民费用灵,制以刑,……劓、刵、椓、鲸."由此,知?刑始于上古之有苗氏.》尚书·吕刑》有"劓、刵、椓、鲸",《诗·大雅·召旻》曰:"昏、椓靡共."孔颍达疏:"此?毁其阴,即割势是也."今本《诗经全译》唐莫尧注释说:"椓,宫刑."按孔疏,椓刑殆因木制的刑具"椓"而得名.许慎《说文解字》说文六上《木部》谓"椓,从木".刑具椓,后世不传,据《说文》载,仅知其为木制品.  相似文献   

15.
谄主以邪 ,坠主不义。 (臣术篇 P36 )按 :谄读为陷。《荀子·修身篇》 :“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杨注 :“谄之言陷也 ,谓以佞言陷之。”此文谄与坠对举同义 ,正当读为陷。《春秋繁露·五行相胜篇》“导主以邪 ,陷主不义”是本书所本 ,虽然“陷”在下句 ,但可确知谄当读陷。《书钞》引谄作谗 ,未得其义而妄改 ,不可信从。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 (同上 P50 )按 :当于“君”字逗 ,尽 ,《荀子·臣道篇》作进 ,古字通。《汉语大字典》 :“尽 ,通进。”举《吕氏春秋》、《史记》二例 ,《庄子·齐物论》 :“其行尽如驰。”台湾学者严灵峰《庄…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中词的语义特征张联荣一《说文》:"期,会也。"段注:"期者要约之意。"谓在时间方面有所约定限制。《国语·周语上》:"及期,命于武宫。"韦注:"将事之日也"。《诗·小雅·》:"期逝不至,而多为恤。"毛传:"远行不必如则,家室之情,以期望之。"又《...  相似文献   

17.
<正> 先秦儒家都强调义利之辨,孔、孟尤甚.孔子是义利之辩的肇始者,他把义利作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说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下引此书只注篇名),界线是那样分明.孟子在孔子的基点上更进了一步,几乎把义与利置于水火不容的地步.《孟子·梁惠王上》开宗明义就提出了"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己矣"的旗帜鲜明的命题.对孔孟这种义利观,历来评说不一.尤其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玉人"通常是女性美的代称。从《诗经·国风》"有女如玉"及唐代《莺莺传》"月移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到《聊斋志异》中的"玉人",都是温婉可人的女性形象。而魏晋直到南朝时期,史书中记载的美男子也多是"玉人"形象。《晋书·卫玠传》说卫玠"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南史·谢晦传》言"晦美风姿,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时谢琨风华为江左第一,尝与晦俱在武帝前,帝目之曰:'一时顿有两玉人耳'";反映当时名士生活的《世说新语》一书,也不乏此类记载。为何"玉  相似文献   

19.
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德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细细品来,这句话意蕴深远,富有哲理。诚哉斯言,我们应该以德为本求学·以德为尚治学,以德为首教学。 《辞海》释“德”为道德,品德。《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先哲荀子曰“道德纯备,智慧甚明”(《正论篇》)。我想,作力学者,以德为本求学是做学问的根本途径。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探究学问,发现真理,是学者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求学方向,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不仅需要有厚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20.
《诗经》最晚诗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最晚之作是哪一首?历来众说纷坛。《毛诗序》认为是《陈凤·株林》。《序》云:“《株林》,刺灵公也。淫乎真姬,驰验而往,朝夕不休息焉。”据《左传》载,此事发生在公元前598年。《韩诗外传》认为最晚之诗是价出风·燕燕》。这是一首写卫定姜送其儿媳大归的诗,时在公元前558年。较之《陈风·株林》晚40年。梁启超先生亦主此说(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卷二《分论》)。清王夫之则主张《秦风·无衣》是秦哀公为申包前乞师而作。其《诗经稗疏》云:“《春秋》:申包管艺师,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人刘向《新序》亦云然。《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